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科学家和艺术家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思考,他们发现:这种合作关系创造了就业机会,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探索科学工作的深层意义。世界各地正在开展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社交媒体上每天发布带有"科学艺术"标签的消息,这表明:本不相干的领域正在以新颖独特和令人兴奋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但是有人说一些诗歌含有科学道理你可能就有些吃惊,是吗?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观察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揭示自然本质,艺术家则通过不同手法表现自然,但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能够发现自然的本质.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杨先碧 《知识就是力量》2012,(3):F0002-F0002,1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也就说,看似感性的艺术和看似理性的科学之间并没有一条深深的鸿沟.两者做到极致之后是相通的。最高明的艺术,一定是符合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法则;而最艰深的科学,也能从中窥探到壮观瑰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言下之意,科学家和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都在探索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相同的一类人,只不过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主题—当绘画注入了科学元素,即“科学美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王燕 《科学之友》2004,(3):46-47
据SPACE网站目前的一篇文章报道.虽然一些媒体透露.美国总统布什有可能宣布重返月球计划.但迄今为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未公开确认此事.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冒险探索火星。有人认为.用机器人探索太空是进行大多数太空研究最可行的方法.不过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说,只有人才能对其他星球进行真正的研究.解答有关人类起源和命运以及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等科学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太空梦想者和有实际经验的科学家而言,人类进行太空探索会为人类带来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继续人类探索太空不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向《科学美国人》写文章(它是供科学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科学家阅读的),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公共基金。由此容易得出片面的原因:科学家要向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若仅以此来看,便会吃惊地发现更多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洞到核竞赛和艾滋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科学的结果导致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同时很显然,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真正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治病”的“良方”(例如,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大科学家出身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普及科学的其他原因,这种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职业日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阿碧 《世界科学》2012,(1):F0003-F000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生前曾经执教过的普林斯顿大学,继承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每年都要在全校师生中征集作品,并在年底举办"科学与艺术展"。下述图片是从2011年度"科学与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正"翱翔计划"是由北京市教委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提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在参加"翱翔计划"的过程中,每位学员可以依据各自的兴趣选择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这四个学科领域,并与对应的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实行双向互选,进入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完成相应科学课程及科学实验探究。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参加一系列科学讲座,与科学家进行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探秘大蓝洞     
正科学家首次正式探索世界最大海洋落水洞。位于中美洲国家伯利兹、直径和深度分别为300米和125米的大蓝洞,是全球最大的海洋落水洞和世界上最大的落水洞之一。科学家2019年2月底宣布,他们对大蓝洞进行了载人潜水器探测(也是对大蓝洞的首次正式科学探索),并且产生了迄今为止第一幅大蓝洞内部地图。  相似文献   

10.
杨先碧 《世界科学》2010,(7):F0002-F0002
借助扫描探针显微镜等高科技工具,科学家可以在比头发丝直径小得多的纳米空间内绘画,并得到意想不到的图景。而在纳米绘图领域,每年都会举行一些图片大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材料学会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图片大赛。以下所展示的这些图片是近年来“科学与艺术”大赛中的一些获奖作品,其趣味性和艺术性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6,(6):F0004-F0004
科学强调对未知世界的客观表达,艺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抽象表述;科学与艺术的相近相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主题为“让科学走近大众,让艺术融人生活”的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于5月27日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拉开帷幕。此次由上海市科协与上海市美协主办的展会占地面积10  相似文献   

12.
我虽很早就听过吴冠中的名字,但从未见过.直到1990年代初,当时,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进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因工作关系,我帮助李政道教授做些与艺术家的沟通和联络,因此才认识了冠中先生.  相似文献   

13.
白石 《科学之友》2007,(6):24-24
在一些民间传说和魔幻影视剧中,经常有人宣称,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神奇经历,比如他们发现自己能够飘在空中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动不动地躺在下面。一些“灵异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最好证据;也有人说,这是鬼神存在的证据。科学家则认为,这些人的经历是一种幻觉。以前科学家不能用科学实验对这些幻觉进行验证,因此“灵魂出窍”的说法一直盛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现通常被认为是需要高度创造性和长期不懈努力的工作,然而在最近20年里,一些人工智能科学家致力于一项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事业,他们使计算机模拟人解决难题的思维过程,并且大胆探索用计算机进行科学发现,他们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BACON,这一模拟科学史上重要科学发现的过程的计算机程序,当被给予开普勒、伽利略、波义耳等科学家在历史上做出他们重要发现的真实原始数据时,它也能做出同样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探索宇宙的奥妙,预测宇宙的未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就是表彰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因为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贾科尼因为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索中的美与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吾三 《自然杂志》2006,28(4):239-242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美与真两个概念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然而美的却常常是真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审美感觉(或偏好)能引导他们达到真理。何以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青年科学工作者是否应该培养审美感?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兴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复杂巨系统科学——一门21世纪的科学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戴汝为 《自然杂志》1997,19(4):187-19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简称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加以开拓。于80年代末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可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描述。处理这种复杂巨系统,在目前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以此方法为基础,开创了复杂巨系统科学。80年代初,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研究院(Santa Fe lnstitute.SFI),以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致力于发展他们称之为“复杂性科学(science of complexity)”的一场科学革命。复杂巨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都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以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为特点的前沿科学。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与区别作扼要的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上帝难以捉摸,但是不怀恶意,”1921年某天爱因斯坦对一个同事这样说。当有人就如上陈述进一步请求解释时,他答道:“大自然隐匿了她的秘密,是由于她的崇高,而不是使用了诡计。”爱因斯坦的终生欲望乃是采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她的秘密),而这些规律是离开作为知觉主体的科学家而独立存在的。何等高尚的爱好!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要如何才能与外行人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采用的方式又能促进受众们重构他们的观点?西德尼·佩尔科维茨(Sidney Perkowitz)是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固态物理学教授,自从他在1990年退休离开学术界起,他一直在从各个角度着手攻克这个难题。他的新著《真正的科学家不戴领带:当科学与文化相遇》是一本文集,收  相似文献   

20.
Borman  S 刘兵 《世界科学》1991,13(12):12-14
人们可能认为混沌研究是一个困难重重、毫无结果的研究领域,或许还带有非科学性。但是,当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研究人员观察混沌的化学体系时,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迷茫和不确定性,相反,在浅显的混乱外表下,他们观察到了令人惊讶的有序、丰富的精细结构和惊人的美。“我真正感觉到我们处在一个新的科学前沿,这是二十年代科学家得出量子力学后的必然结果。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非线性动力学是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是新的——不仅仅是精炼我们已知的某些东西的感觉,而是具有令人吃惊的变化。”西弗吉尼亚大学化学教授肖沃尔特(Kenneth C.Showalter)如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