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组织切片法对凹叶厚朴种子胚形态结构的观察、种皮透水性的测定、种子不同部位浸提液的生物测定,初步探讨了凹叶厚朴种子的休眠原因.结果表明:凹叶厚朴种子的胚已分化完全;内种皮有阻碍种子吸水的作用;外种皮和中种皮以及胚乳存在较多的发芽抑制物质.对凹叶厚朴种子的萌发试验表明,用1500mg/L赤霉素( GA3)浸种后低温层积处...  相似文献   

2.
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种子与吸器起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锁阳种子由胚、胚乳和种皮组成.胚为球形原胚,合点端细胞大,珠孔端细胞小.胚细胞中含有油滴、蛋白质及淀粉.胚乳细胞的细胞壁较厚,由纤维素组成;中心及近胚的胚乳细胞壁内突生长,细胞腔呈不规则形;胚乳细胞内含油滴、淀粉.种皮由几层细胞组成细胞壁未木质化.吸器起源于珠孔端的胚细胞.吸器由外被薄壁细胞的分生细胞区和伸长区组成;吸器细胞含有细胞器,多糖颗粒及一些膜包被结构.  相似文献   

3.
陈健辉  缪绅裕  王厚麟  钟文越 《广西科学》2008,15(4):431-435,440
运用石蜡切片法,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种皮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用PAS反应显示细胞内淀粉粒分布,研究细胞内淀粉粒的含量.结果表明,华南五针松的种皮的发育开始在大孢子母细胞发育的时期,开始时在雌配子体的周围形成比较薄而且致密,颜色较深的几层;随着种子的不断发育,从种子的横切面可见,种皮可以明显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三部分.这三部分种皮的形态结构各有不同:外种皮是几层扁平状硬化薄壁细胞;中种皮细胞较多,细胞层较厚,细胞较大,形状不规则,壁厚;内种皮细胞受到发育的胚的挤压,比较扁小,排列紧密.另外,PAS反应显示出,中种皮与内种皮所含的淀粉粒比较丰富,特别是在种子发育的初期,形成了一层富含淀粉粒的细胞层,这层细胞所含的淀粉粒随着种子的发育越来越少,这与种子发育过程需要分解淀粉粒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胚珠是弯生的,双珠被,厚珠心,珠孔是由二层珠被所组成,呈“之”字型,胚囊为蓼型,多糖分布于珠柄、珠被、合点和珠孔端,珠心和维管束细胞中无多糖,但有可溶性蛋白质反应,胚囊周围有一层珠被絨毡局,细胞内富含蛋白质,并有多糖反应,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中无多糖,助细胞的丝状器上有可溶性多糖。卵和中央细胞中有多糖反应,随着卵的成熟淀粉粒的大小和数且增加。在中央细胞的极核周围分布着许多复合淀粉粒,2本种的受精属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受精过程的特点是:受精前极核已融合为次生核,受精后形成具一个大的核和核仁的受精卵和受精极核,曾发现有多精子入胚囊。3胚和胚乳发育:(1)原胚期:受精卵具极性,细胞质和淀粉粒集中在合点端。胚乳早于胚发育,为核型胚乳。胚胎发生属柳叶菜型。胚柄起源于基细胞的纵横分裂,最后形成多细胞团块,原胚细胞中蛋白质多于多糖。胚和胚乳发育至多细胞原胚和游离核时期时,在游离核周围具淀粉粒。(2)胚分化期:在球形胚发育为心形胚时,子叶原基及胚的其它部分蛋白质增加,只在胚柄及胚根原基部分有较多淀粉粒。当鱼雷形胚时,胚乳已形成多层细胞,而胚柄退化。时胚乳和子叶梠伴生长(3)成胚期:胚器官进一步成熟。胚乳逐渐被生长着的子叶所吸收,胚柄已全部退化,子叶和胚根细胞中的淀粉粒增加,但在这些细胞中仍有蛋白质反应。本种为无胚乳种子。  相似文献   

5.
张兴田 《科技资讯》2014,(12):110-110
从不同的品种看禾谷类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与薯类所含淀粉比较多;油料种子像花生、棉子与蚕豆等所含蛋白质比较多;大豆、花生、油菜籽含有较多脂肪。种子的不同部位,胚主要含有脂肪与蛋白质,胚乳主要含的是淀粉,在贮藏过程中,胚比胚乳更容易变质。粮油种子在贮藏过程中要做到保质保量,这是贮藏稳定性,但实际上它们会向坏的方向变化,所以粮油贮藏中重要的是采取措施保持与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葎草的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核型胚乳,具合点吸器。胚柄二细胞,在心型胚时期退化。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裂,胚胎发育为柳叶菜型。成熟胚胎呈盘旋状态,子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油脂颗粒。种皮由外珠被发育而成,其外表皮细胞内含有乳汁。果皮内表皮细胞径向延伸呈栅栏状,细胞壁厚呈波纹状,起着机械支持和保护种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沙枣受精前后,胚囊的结构和胚珠、胚囊中组织化学变化,以及胚和胚乳的发育,胚乳母细胞早于受精卵发育。为核型胚乳,胚乳发育早期,胚囊中富含蛋白质,胚胎发育为紫苑型,当多细胞原胚吋,胚乳开始形成细胞壁,胚细胞中含少量淀粉粒和可溶性蛋白质,这时候,胚柄极为发达,心形胚时,胚乳巳全部形成细胞壁,但局限于胚囊边缘,鱼雷形胚时,胚柄开始退化。以后,随着子叶的发育和生长,胚乳渐被吸入,接近成胚期,胚已为发达的子叶所取代,沙枣为无胚乳种子,成胚的子叶发达,于基部外方具一舌状物。  相似文献   

8.
黄刺条为核型胚乳,胚乳细胞质沿胚囊周缘分布,中央为一大液泡.球形胚后期,胚乳细胞化从珠孔端开始.合点端胚乳不形成细胞壁.在鲁雷形胚的早期,合点端形成具游离核的胚乳吸器,成熟种子中,留有一层胚乳细胞.合子横分裂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顶细胞纵分裂,基细胞纵横分裂形成多细胞胚柄.胚胎发生属柳叶菜型.成熟胚的子叶中具大量淀粉和蛋白质.种皮由外珠被发育和分化形成,在发育过程中,随着胚的发育,外珠被中的淀粉发生变化.本文还讨论了发育胚及其周围组织间营养物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沙冬青种子发育过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沙冬青的柱头上具纤细的长指状乳突细胞,空心花柱细长;2)邻近珠柄的子房壁内侧表皮细胞内所贮淀粉粒随受精及胚的早期发育而消失;3)胚乳母细胞早于受精卵发育,属核型胚乳;4)胚柄细胞内均有“圆球状”体,基部区域外层的细胞壁发生内突;5)胚胎发生为茄塑,胚从心形期发育至鱼雷形期,发生了90°旋转;6)成熟种子中,种皮由外珠被构成,胚乳细胞残留1~2层。  相似文献   

10.
影响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胚的发育状况、外种皮的结构以及种子各部分抑制物质相对活性.结果表明种子形态成熟时,种胚基本成熟,离体培养可以生长成苗;外种皮的不透气性和胚乳中的某些抑制物质可能是抑制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因素,但ABA不是萌发的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应用树脂薄切片的甲苯胺兰O-PAS反应结合苏木精整体染色法,对秦艽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胚珠发育早期,其任何部位均未见淀粉料,稍后首先在合点区出现淀粉粒,再从合点向珠孔端逐渐扩大分布范围,开花前,珠被细胞中出现淀粉积累的两个高峰:大孢子母细胞时期;成熟胚囊时期,珠被细胞中淀粉粒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胚囊成熟时,卵细胞内,次生核周围也积累许多淀粉粒。受精后,珠被及胚囊内淀粉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籽粒灌浆成熟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开花受精后28日左右,麦粒长、宽、厚已达最大值,干物重增加快,35日后直至成熟干物重变化不大。干物重增加主要是贮藏在胚乳内的淀粉粒逐渐形成和增加所引起的。粒重与灌浆期长短成正相关灌浆期长,灌浆强度大的品种粒重大;胚乳细胞发育快,淀粉粒积累早的品种干物质积累快。  相似文献   

13.
水稻和小麦胚乳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水稻盐粳235和小麦杨麦5号为,和整体解剖和树脂包埋切片等方法比较研究了这两种作物胚乳细胞分裂、分化和充实的特点,两者发育的主要差异有:(1)水稻胚囊呈香蕉形;小麦胚乳囊呈现瓜子形,小麦的游离核与胚乳细胞要比水稻大;(2)水稻游离核的分裂以无丝分裂为主,而小麦游离核的分裂以有丝分裂为主,水稻游离核及细胞的分裂速度较小麦快,(3)水稻胚乳细胞中淀粉体约在花后第4天出现,蛋白质体约在花后第5天出现;小麦胚乳细胞中淀粉体约在花后第7天出现,而蛋白质体约在花后第9天出现;(4)水稻胚乳淀粉体中含有多个淀粉粒,而小麦胚乳淀粉体中仅含有一个淀粉粒;(5)水稻胚乳含两种蛋白质体类型,即PB1和PB2,而小麦胚乳只含有一种蛋白质体;(6)水稻胚乳的背部有多层糊粉层细胞,其细胞壁上没有内突,而小麦腹部(沟)维管束的糊粉层细胞壁上有内,帝些细胞进而转化为胚乳转移细胞。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国槐成熟种子胚乳和子叶的显同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成熟胚乳细胞多糖贮藏于细胞上,除糊粉层外,胚乳细胞几乎完全由半乳甘露聚糖所填充,原生质体被挤压收缩成很小的不规则形状,其中有贮藏蛋白体,无淀粉粒。面成熟子叶叶肉细胞脱水收缩,胞质中主要被蛋白体,脂体和少量淀粉所填充,大部分细胞器消失。  相似文献   

15.
在祝光苹果的生理落果期中,观察到两个明显的落果高峰。第一个落果高峰出现在盛花后第二周。此期正常果的胚株内,胚已发育至线形胚阶段;胚乳处游离核时期;珠被、珠心细胞和胚乳游离核周围均有淀粉粒分布。而此期落果中,多数胚珠的珠心和内球被退化,没有胚和胚乳的发育;仅存的外珠被中也未见淀粉粒。第二个落果高峰出现在盛花后第五周。此期正常果的胚珠内,胚处于心形期至鱼雷期;胚乳已细胞化:胚囊和珠心组织中淀粉粒消失;珠被中淀粉粒增多。而此期落果的胚珠内,胚处心形期;胚乳出现退化迹象;珠被中淀粉粒较少;承珠盘细胞内出现棕褐色沉积物。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发育看,甘薯绒毡层细胞的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小子孢母细胞时期,除细胞具有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外,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质积累大量的电子致密的淀粉粒.到减数分裂后期,淀粉粒全部分解,而脂质体的数量和体积随淀粉粒的分解而增加,这表明脂质体的形成与淀粉粒密切相关.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增加,线粒体内沉积电子致密物质.在这个时期,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参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的形成.③小孢子发育至成熟花粉粒时期,除线粒体继续形成原乌氏体外,脂质体首先分解形成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大小相似的囊泡或小脂质体,然后分别沉积嗜锇物质而形成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孢粉素颗粒、原乌氏体和乌氏体的数量随脂质体的退化而迅速增加,表明质质体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