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论题之一是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或发生次序问题。从假说内在论证表述看,萨丕尔或沃尔夫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语言决定思维;但肯定了语言、思维统一于客观现实世界的体验基础;语言只是影响了经验给予的形式。从外在跨学科视角看,英汉这两种完全在独立文化下进化的语言,都使用“上”、“下”空间概念隐喻表征极其相似的等级、品质、数量程度、时间、状态、感官、限度和介质抽象概念,说明相同认知机制所产生的结果,即思维决定语言,有力否定了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文章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该概念隐喻化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科技资讯》2011,(34):252-25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直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两个基本观点的概述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双语的认知机制及其思维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思维能力的形成出发,分析了不同语言的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趋同性及双语者语言之间的相依作用,然后分析了母语和外语对思维的影响。指出不同语言的人所形成的有关世界的概念结构是趋同的,其思维内容也是趋同的,不同的只是因语言不同而表现出的思维形式的不同。外语学习者之所以难以形成用外语进行思维表述,是因为受到了母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强大干扰,但母语对外语思维过程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一娜 《科技信息》2012,(11):285-285,267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6.
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述向来倍受争议。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亦不同。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不同的人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同的时候。从汉语动词"要"和英语动词"will"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揭示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沃尔夫假设在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在词法、句法、语篇层面的学习,都需要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去思考。  相似文献   

8.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但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并详细分析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采集是生态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植物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从当地人的语言来了解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德昂族为例,通过展示该民族语言对茶的分类、认知以及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采集不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的语言决定论的实践,而是对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适应和选择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邱晓玲 《科技资讯》2012,(21):230-230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声音(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构成,语言在实现交际功能时,正是它的三个构成部分的综合应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和印欧语不同的语言特性,反映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张印 《科技信息》2012,(6):184-184
隐喻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认知、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存在。隐喻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一种途径。文章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对比,说明了认知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宇琬 《科技信息》2011,(32):217-217
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中西方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翻译不仅是语言交际活动也是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语言表达方式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英汉不同的思维模式考虑进去,才能翻译出使目标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述向来倍受争议。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亦不同。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不同的人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同的时候。从汉语动词“要”和英语动词“will”.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揭示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沃尔夫假设在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说明象思维,有必要在对比中讲清楚与它不同的思维方式。首先就是概念化思维,它的特点是:以概念为起点、普遍化、静态化、高阶对象化、事后反思化和后意义生成化。除了这个为西方传统哲学熟悉的思维方式之外,还有形式化思维、形象思维和试错型思维。它们与象思维一样,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各各不同。象思维的独特之处体现为七个特点:原发、非对象(能象)、补对而生成、纯势态、潜在全息、时化和原初地语言化。  相似文献   

15.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同时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语法作为一种规定语言一般的结构模式的框架,它对词汇及句法的定义决定了语言的某些思维模式。因此观察分析英汉语言语法,便可捕捉到它的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壳,也是思维进化的主要工具。但是,思维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依赖于思维才有其内容和表达。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以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为参照依据,注重不同民族思维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在英汉翻译中转换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努力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语言     
杨慧芳 《科技信息》2009,(31):130-130
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尽管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他们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思维,语言等同论,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同一种东西。(2)语言决定思维论。(3)思维,语言独立论。本文将对上述观点逐一进行重新思考,指出其中某些失误之处,并提出一些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象,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离不开思维,他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思维语言也是不存在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但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决不可以解释它们的同一性,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的功能范畴规律都不相互的,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具有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与文化、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以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语言学界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该学说提出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而在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直到本世纪才开始逐渐兴起。①特别是2006年以来,大量学者对于萨丕尔—沃尔夫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其他诸领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②本文将就2006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研究进行汇总、分类并从中归纳出我国目前对该理论研究的最新结论和进展,总结对该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中得出未来针对该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