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明 《科技信息》2007,(21):201-201
由于历史上韩国长期借用汉字的缘故,韩语在词汇、语音、语法方面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其中词汇方面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韩语和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很大的延续性,特别表现在词缀方面。词缀问题是近年来汉语词法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随着上会的变化发展,汉语的词法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韩语形态变化很丰富。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汉语后缀与韩语后缀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金姗 《科技信息》2009,(34):I0152-I0153
本文介绍了韩国语词汇中的汉字词的来源,并将韩语汉字词的形态和意义与汉语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异形同义词。通过比较,笔者阐明了针对汉语母语学习者进行韩语汉字词教学时,教师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深远,从韩语创制初期到现在,汉字词在韩语词汇中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因此学好汉字词对于韩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甚至学好韩语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中国的韩语学习者在这方面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但由于汉字词的来源及种类不同,仍然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该文就试着将汉字词从形态和意义上进行归类,然后从教学经验出发,来探究韩语汉字词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给广大韩语从教者和学习者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于韩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存在,学生在进行韩中翻译时经常忽略汉语的表达习惯,直译汉字词,使得翻译后的句子不伦不类。文章整理了一些学生经常犯的翻译错误,希望对韩语学习者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汉字词占整个韩国语词汇的70%。汉字被韩语使用之后,发生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变化。目的是找出汉语词汇与汉字词在结构上相同、类似、相反的情况,以及在词义和用法上的特点。这对语言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汉字文化内涵深厚,影响深远,周边邻国的语言创制,都或多或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韩语词汇中,汉字词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学习韩语过程中,汉字词的学习非常重要。我国的韩语学习者在韩语学习方面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但是,因为汉字词有着多种不同的分类,在学习过程中仍然会有一定的难度。文章将韩语汉字词进行分类,根据我国韩语学习者的特点,提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能够为韩语从教人员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起源于汉语,很多的汉字词都保留着它原有的汉语词义。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汉字词与它相对应的汉语又产生了很多的差异,其中词性褒贬、词义范围、词义内涵、习惯用法等都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林坡  赵茜 《科技信息》2007,(26):217-217,235
汉语跟日语的关系很特别。在中国历史上,汉语得益于文化优势,在与周边语言接触交往时基本上保持着强势地位。像接壤的越南语、韩语等,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但是它们对汉语的影响并不多。日语则不同,它先是从汉语吸取大批成分,后来又把许多汉化的成分回输给汉语,结果,这两种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结构虽然很不同,在词汇上却接近起来。由于不是单向的输入、零散的借取,而是成规模的相互借用,日语文字系统与汉语文字系统、日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就变得错综复杂。这就对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日语汉字教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起源于汉语,很多的汉字词都保留着它原有的汉语词义。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汉字词与它相对应的汉语又产生了很多的差异,其中词性褒贬、词义范围、词义内涵、习惯用法等都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宗艳艳 《科技信息》2010,(25):104-104,386
汉语和韩国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在韩国语的词汇系统中汉字词占总数的60-70%。但韩汉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发音、语法、词汇等,所以对于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异同的对比研究对于对韩汉语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韩语词汇从来源上可分为自源词和外来词两大部分。严格意义上的自源词是指那些由自源词素构成的词,是韩民族语言符号的直接体现。外来词主要包括汉源词、日源词和西源词三类。汉源词不等同于韩语中的汉字词。汉字词内部包含了汉源词、日源词和汉源自造词三种类型。其中韩民族利用汉源词素自造的词,应该看作是区别于自源词和汉源词的一种中间状态。从结构上看,韩语词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单纯词和合成词均可由自源词素、汉源词素、西语词素构成,特另q是合成词,其词素的组合形式更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中韩词;C比较研究中蕴含许多语言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加强对该领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读《语文建设》1993年第5期发表的林廉同志的《汉字分词连写质疑———与仉玉烛同志商榷》(下简作《质疑》)一文,颇受教益,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汉字分词连写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揣浅陋,略陈如次,以就正于林廉同志和大方之家。汉字的分词连写是汉语书面表达方式的一项变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改变汉语有声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状况。汉字是用来记写汉语的,汉语是由词构成的,而汉字由于不实行分词连写,词与词之间没有界限,既没有空格隔开,也没有其他区分标志,这就导致了书面汉语中“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中文、日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但是中日语之间极深的渊源也造就了日语的特点中充满了中国色彩。比如中国的汉字,被引入日语中经历了从表音到表义的过程,日本在吸收汉字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汉语中没有的汉字,在日本被称为国字。日本人运用这些国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创造了很多新词汇。在中日翻译中,如何对待这些披着汉字外衣的日本词汇,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是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对于共同使用汉字的中日语来说,归化、异化又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比如写真、寿司达人等异化译词,给我们带来了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的感受,对于这些异化译词,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哪些异化译词我们能够接受?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汉日翻译的实例,进行分析,探求影响可接受度的因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朱绪芹 《科技信息》2009,(32):I0173-I0174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注意到:日语里许多同汉语书写一致的汉字熟语却存在着和汉语大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中日汉字之间的意义及用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追根溯源,中国是汉字的发祥地。日语里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递过去的。中日同形的汉字词,是不是在传递到日本之后发生了某种变迁,从而形成了与原汉字词意义迥异的新词汇呢?在本稿中,我们从众多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当中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勉强”一词,通过和原汉语词的对比来探讨现代日语中“勉强”一词各意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世界上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具有许多优越性。本文从汉字与汉语词义关系的角度,论述汉语词义与汉字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谈四个问题:1、词的原始性与字的原始性相吻合;2、字本义保存了词的最初意义状态;3、词的繁衍与字的繁衍同步进行;4、汉字对显示词语身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字母词应该是字母和字母与汉字、数字、原形词共同构成的汉语系统的词。字母词可分为:西文缩略语字母词;混合类字母词;区别类字母词;汉语拼音缩略语字母词和表形状字母词五大类。汉语中运用字母词,首先要考虑表达的需要,不能一禁了之。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也是汉语发展的历史趋势。还要考虑大多数中老年人不懂外文的现实状况,应采取“疏而不堵”的策略和持慎重选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汉字作为世界上古代表意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字体系,具有许多优越性。本从汉字与汉语词义关系的角度,论述汉语词义与汉字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谈四个问题:1、词的原始性与字的原始性相吻合;2、字本义保存了词的最初意义状态;3、词的繁衍与字的繁衍同步进行;4、汉字对显示词语身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汉字和其他文字一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如果据此认为文字是语言以外的因素.应该撇开汉字谈汉语,恐怕有失偏颇。实际上,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影响着汉语:影响词义演变.造成语词分裂。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用字(或字母)的读音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用汉字书写的,也有用字母书写的。从历时角度说,有些用于书写古代外来词的汉字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则是一种毫无理据的特殊读音,是否保留,应该有个取舍的准则;从共时角度说,外来字母词与汉拼字母词并行,同一字母多种读音的现象不可避免,自然也应该设法解决。对于前者,笔者的建议是:换用符合古外来词读音的汉字,从而取消原用汉字的特殊读音。对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汉拼字母词按汉语读音读,外来字母词按外语读音读,并促进外来字母词按“汉拼音译、汉字音译和意译”三种方式,逐步融汇于汉语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