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库工程地址评价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重点探讨了区域稳定性和水库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内容和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竹银水库是珠海市库容最大的供水水库,在保障珠澳供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水库不同区域的底泥沉积物采样与分析,结果显示:5个监测点底泥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低,内源负荷较小。本次底泥沉积物调查分析是竹银水库水生态多因子监测及评价项目的重要一环,为全面评价竹银水库水生态健康状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与综合信息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域库岸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通过在研究区域内选取坡向、坡度、山体阴影、高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河流作用7项对库岸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指标,建立库岸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GIS对各个因素进行栅格化,依据综合信息模型,得出基于栅格单元的评价指标分布图,对区域库岸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对某工程水库区的区域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大部分研究区域处于稳定性较低区,其中稳定性低和较低区占总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5. 2%和51. 5%,稳定性评价结果精度高达95. 41%。  相似文献   

4.
水库消落带是因调度等原因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库水位周期性变化,波浪对库区边坡不断冲刷,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以桂林市青狮潭水库为背景,研究消落带的土壤侵蚀问题,提出:植被重建和恢复是最好的治理措施;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修复前后的消落带植被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和判断,对其成果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为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法综合分析法。结果景观尺度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适宜尺度。在景观尺度上,有利于确立区域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中的基本参照系、揭示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尺度转换和人文因素评价、指导生态恢复。结论在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有利于将区域生态安全的现状与动态评价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安全影响的动态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研究生态足迹计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思路;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预测,分析区域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合肥市生态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同时预测评价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最后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库消落带是因水库调度等原因而形成的特殊区域,不仅具有水生生态系统,而且还具有陆生生态系统,是水陆之间的交错带.因水位的周期性变化,消落带原有植被死亡,坡面裸露,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根据青狮潭水库消落带现状,通过分析得出生态脆弱性响应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响应指标进行运算排序,得出影响消落带脆弱性的主要因子是种群复杂度和植被覆盖率问题,消落带生态修复应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和植物修复为主.  相似文献   

8.
郑丽华 《科技资讯》2013,(14):129-129
对煤炭企业运营期造成的生态影响,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其影响的方式及程度,预测评价区的生态环境在未来开发活动中的发展趋势及承受开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基础.本文以地貌为基础,建立广东省龙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评价方法,从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和生态质量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期为龙门县各类经济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草邦水库水质现状监测为基础,评价其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草邦水库在枯水期的总P质量浓度为0.087~0.129 m g.L-1,总N质量浓度为0.719~1.158 m g.L-1,高锰酸钾质量浓度为5.261~7.824 m g.L-1,表明水库水质具有富营养化现象;其它监测项目均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之内.建议在控制污染源的同时,应从生态等方面加强对草邦水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生态流量对梯级水库调度柔性决策的影响,建立了以梯级水库发电量最大和满足发电保证率为目标,且考虑河道生态用水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借鉴异轨同效研究成果,采用了改进的动态规划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合调度中发电量、弃水量和发电保证率与生态流量相关关系,分析了生态流量对水库调度决策空间的影响,验证了改进动态规划法在水库调度应用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生态流量的变化改变了水库调度的决策范围,尤其是枯水期水库调度的决策范围,而改进的动态规划法能在决策空间改变情况下产生稳定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二滩水库区两栖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二滩水库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文献分析了两栖动物的区系,两栖动物的生境类型生态类群的多样性,资源类型和利用现状,评价了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坝基稳定性和坝肩稳定性两个方面,评价了龙凤水库下坝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边坡稳定性是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地质问题之一。以和川水库左岸滑坡为例,对水库蓄水后水位壅高对近坝库岸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价了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在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累积指数法是土壤或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只能够对样点中的单一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不能综合分析区域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了扩大地累积指数法的应用范围,尝试利用最大污染量和平均污染量这2个指标对该评价模型进行改进.为了验证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为例,比较分析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在评价单一样点的重金属生态风险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均为较轻污染水平,而污染负荷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中等污染水平;在评价区域的综合重金属生态风险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的结果相同,均为中等污染水平.利用中等污染距对单一样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中等污染距相近,略低于污染负荷指数法的数值;在对区域综合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与污染负荷指数法的中等污染距接近,即区域整体属于中等污染水平.由此可见,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可以用于综合评价区域的重金属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以铁路交通快速发展为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为准则层,选取16项研究指标为指标层,对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景观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生态结构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区域生态结构良好,其中自然度为2.46,路网密度为0.034 2,企业密度为0.027,自然度较高,路网密度小,景观斑块之间联系密切,但人类干扰度较大;景观生态稳定性上,其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906,多样性指数为0.543,优势度指数为-0.65,生态稳定性一般,景观斑块在区域内分布均匀,但景观斑块类型构成简单,多样性较小,景观优势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脆弱,将影响区域整体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各景观斑块生态质量有所差别,其中林地生态质量最好,其次为耕地与水域,综合结果指数都大于0.80,而城乡建设与道路用地生态质量最差.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贡献大小评价、合成综合得分评估,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需求,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优化调控区域发展的空间、规模和开发强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体量经济这一区域发展全新理念。从分析体量经济的构成入手,构建了设定发展容量、选择适宜阈值、提出容纳能力的内涵体系,揭示了体量经济的地域性、复杂性、普适性和系统性等特征;生态发展公式是体量经济的核心,能够对体量经济的容量、阈值和能力进行定量表达和分析,并对现状开展评价和对未来场景进行预测。体量经济不仅是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衡量红线,还是制定区域发展方向、战略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更是指导区域生态经济布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漳州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其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生态补偿相关原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该区域进行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措施及建议,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文章以GIS系统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为下一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