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涉外公证     
涉外公证是指公证机关办理的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即公证当事人、证明对象或公证书使用地诸因素中至少含有一个以上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主要是指公证书将发往域外使用的公证事项。涉外公证是国际间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法律武器。对促进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引进外资、发展对外民事、经济交往、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对保证涉外公证质量谈几点做法: 1明确管辖权,无管辖权的公证坚决拒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以及《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的规定,公证事项由申请人的住所地,法律行…  相似文献   

2.
<正> 一种产品的质量如何,关系着其能否畅销,乃至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办证质量的如何,直接关系着公证处的形象、公证书的效力,这一点在涉外公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谈起: 一、涉外公证的作用 涉外公证是指公证机关办理的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即公证当事人、证明对象或公证书使用地诸因素中至少含有一个以上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主要是指公证书将发往域外使用的公证事项。涉外公证是国际间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法律武器。对促进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引进外资、发展对外民事、经济交往、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3.
司法确认制度是我国一项别具特色的司法制度,其目的在于人民法院以裁定的形式赋予非诉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广州地区的法院在对司法确认制度探索的过程中反映出该制度存在的困境:诉前联调立法的不完善,司法确认程序立法的粗糙,司法确认工作的不平衡发展及案件类型范围的狭窄。因此,广州地区法院的实践为司法确认制度提供了一个可分析的样本,在立法与司法层面上有必要对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涉外公证书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生 《广东科技》2006,(10):40-40
涉外公证是指“我国公证机关依法办理的公证事项,发往域外使用所出具的证明文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大、中学生出国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因此,涉外公证的涉及面也可谓愈来愈广,这类公证文书设计面广,难度高,具有特殊的效力。为了使用方便,大多数发往国外的公证书均要附英译文,有的国家还要求对涉外公证文书应出具“中文与译文相符”的证明文件,以证明其内容的真实和可靠。所以能否准确地英译涉外公证书,直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我国公民、法人在域外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公证书,如果让没有法律常识的人进行翻译,就完全失去了代表一个国家的公证机关所出具的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外国文字证明材料的审查及公证文书的翻译,对绝大多数的公证处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就公证翻译的常见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强制执行效力,是法律赋予公证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督促债务履行,防范金融风险,及时调整债权债务关系,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在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尤其在保证银行按时收贷,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精神病人被强制送治而引起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公民将精神病人强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是哪部法律赋予公民可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应当受到怎样地限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精神病人送治权实际是一种职责,是监护权的内容之一。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规定是很落后的。完全忽视了精神病人的利益。在借鉴国外立法的同时,试图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病人送治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纳入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赋予了当事人双方基于调解协议在规定时限内可向法院提起司法确认,以使其具有强制执行力。然而只能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向法院提出申请这一规定的弊端明显:存在逻辑悖论、纠纷解决效率下降以及难以体现司法确认程序的优越性。为此,构建由一方当事人单独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程序是使我国司法确认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路径,而这一路径有赖于建立相应的异议制度、细化不予确认的范围以及构建司法确认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不断拓宽。从民事、经济纠纷、行政、刑事案件发展到公证机关、促裁机关及行政机关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汇成了执行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执行不了的案件越来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率的法律能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法律激励是通过赋予权利(权力)、明确责任、强制约束等法律规范的设置来实现的。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利益综合与利益实现的合理机制。其实现的充分条件是建立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而健全的法律实施机制则是法律激励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判过程的经验表明,利益衡量(价值判断)不仅存在于对最终的司法认定的"完整事实"赋予法律效果的阶段,同样也存在于对构成最终事实的若干构成要件的判断阶段.行政审判的经验还表明,人民法院更倾向于选择在事实构成要件的判断阶段适用利益衡量方法,而不是在对最终"完整事实"赋予法律效果的阶段.因此,应遵循立法规定,于"两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具体审计行政行为相对人对审计决定不服,以被审计单位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照民事法法律规范进行审理和判决,被审计单位败诉、将导致审计决定在司法审计中丧失其法律效力,引起不同法律规范的冲突。应从加强合同管理、审计提前介入、立法及司法解释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人民法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正与效率的审判职责.体现司法为民,促进司法公正.为红岗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公正和谐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将犯罪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纳入司法审查程序,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但是,对于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犯罪程度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的监督,没有一部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从前几年的“被精神病”①的案例来看,这几个“被精神病”人多数是因为家庭纠纷、与单位发生矛盾等原因,被特定机关、所在单位或家属送到精神病治疗机构进行强制医疗的。因此,为了维护被强制医疗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应当完善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监督,将所有强制医疗尤其是强制医疗的执行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人民法院错误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的裁判提出抗诉,再审,出庭的对策,把“事后监督”改为“同步监督”,以及如何限制抗审级别,提出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抗诉再审案的权力和完善监督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监督被虚化的问题,从检察机关的外部关系着眼,提出了完善法律监督制度的几点措施,即处理好检察机关与人大、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隐私权立法与实施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隐私权立法起步较晚,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尚软弱不力,实施中也存在着可操作性差的弊端。为此,本文认为:1、应通过宪法、民法等自本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独立的隐私权;2、谨慎对待以法律名义施加的对个人隐私的侵扰;3、允许当事人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4、在民事案件中必须权衡保护公民隐私与解决争执要求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7.
“自由裁量权”一词源于西方法律文化,是指法律赋予国家机关根据情势所需,在法定限度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该权力在行政领域的体现,属行政权范畴,因而具有行政权的基本属性,即执行力、命令力和强制力。行政自由裁量权不仅是各国行政法学研究的艰深理论问题,而且也是行政主体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8.
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存在着道德仅靠自身力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社会对道德的法律强制成为正当和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的法律强制之正当性和必要性、可强制的道德范围及道德强制的实现途径来阐述道德的法律强制对社会主义和谐秩序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不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合同,而应当区分是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还是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才是无效合同。但要在法律实务中区分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作出准确判断却有一定难度。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内容,明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厘清和明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作为知识产权范畴的专利权更是被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以“错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商业秘密的有关理论以及保护商业秘密和专利权的有关法律制度,特别是从窃取商业秘密获得的专利权归谁所有的角度,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人民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提出了窃取商业秘密获得的专利权归商业秘密权利人所有。这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依法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