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从华夏族、汉族与各民族的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斗争。其间,有分裂,有统一。统一的地域时有大小,而统一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权时,由汉族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执政的时候居多,而少数民族的贵族也曾数度入主中原。不过,因为历史上的统治集团总是站在其剥削阶级的立场,不论汉族或少  相似文献   

2.
华夏民族是先秦众多民族斗争与融合的产物,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其民族意识日益鲜明,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和策略,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思想,已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反映,对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个时期华夏民族的民族意识,有助于我们探索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特点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他在执政期间,对国内民族问题作了妥善处理,迅速安定了动荡的局面,统一全国,促进民族融合,使统一多民族的祖国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事求是地研究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及其处理的得失,对加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巩固伟大祖国的统一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康熙年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正是因为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较之其它王朝有正确高明之处。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云南文山地区从史前以来,作为最早土著居民的壮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彝、苗、瑶、傣、白、哈尼、回等民族先后迁入,构成今天云南多民族格局的历史过程,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的东传是在多民族中国统一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情,其历史作用很大,意义深远。同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西藏历代涌现出一批杰出高僧,他们除了弘扬佛教、传授慈悲、安抚信徒、利乐有情之外,还心向祖国,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和谐交往,乃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均起到过特殊的历史作用。他们那种品德高尚,祝国利民的表现永远载入了史册,同时也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认识、纪念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论人口,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三;少数民族人口仅占百分之六点七。论经济文化,一般地说,汉族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散居在边陲山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则较为缓慢。因此,正确认识这种现象,阐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意义重大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代中国的文学也是多元互补的多民族文学。文章结合历史脉络及当代背景阐述研究多民族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课民族融合问题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学生对我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中的民族融合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可在历史教学中从民族融合的五个重要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及特征加以分析,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高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发挥民族风俗习惯在民事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事法制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11.
我 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努力维护和不断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 ,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各个历史时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识和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科…  相似文献   

12.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时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八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眉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変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5.
自秦汉中国已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浑然天成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时战时和,在历史长河中互相影响、互相依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独具其特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飞飞 《科技信息》2013,(22):152-15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兴盛繁荣的时代。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国力强盛、疆土统一,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们不仅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而且还比较重视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把雕塑艺术作为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的宣扬手段,由此出现了大量的陵园雕塑和纪念功臣将帅的纪念碑性质的雕塑作品。在陶塑、石雕、木雕、青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创造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其意义极为深远,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朝建立之初为了尽快实现全国的统一,大量征调边疆的土兵参与政府组织的军事行动,土兵制度日渐完善。与此同时,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清政府建立起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又由于土司制度在总体上已经不能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政府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之后,和土司制度紧密相连的土兵制度也就渐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地区,因此就有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说法。边疆民族地区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也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强盛;不仅关系到现在,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各民族的前途。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既是国家地缘上的毗邻之处,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和深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政治学,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