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缝合”理念是把城市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缝合”,形成旧城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与协调。位于吉林省边境的集安市,是以高句丽民族第二代都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历史名城。对于集安市来说,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连接处是城市缝合的主要地区,而城门作为古城与城市的连接节点,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连接现代城市与古城的空间纽带。将交通作为引导城市空间组织的手段,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比较,对古城与城市的连接空间进行缝合,从而对城市进行空间重构,以达到古城与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将城市古城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文化艺术设计相融合,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上采用艺术设计手段来保护与建设,呈现出古老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历史的记忆.探讨在设计中,一是如何去拆除、重新建设;二是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加,改善环境;三是做地区有特色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西安古城的保护和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改造,达到振兴古城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再现古城西安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保护与发展,在城市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缝合"理念是把城市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缝合",形成旧城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与协调.位于吉林省边境的集安市,是以高句丽民族第二代都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历史名城.对于集安市来说,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连接处是城市缝合的主要地区,而城门作为古城与城市的连接节点,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连接现代城市与古城的空间纽带.将交通作为引导城市空间组织的手段,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比较,对古城与城市的连接空间进行缝合,从而对城市进行空间重构,以达到古城与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莹 《科技信息》2007,(12):220-220,213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何加快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绍兴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结构分析,提出了绍兴城市建设应注意对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发扬,关注休闲旅游、配套交通设施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城市从增量规划向存量的转变,城市更新占据重要地位.王府山片区是南阳古城文脉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变成了古城的一个消极空间,本文通过对南王府山片区空间与文脉的研究,明确片区景观风貌提升与保护对南阳古城文脉延续的关系,在不破坏城市原有肌理和古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基于场所文...  相似文献   

6.
历史经验表明恰当的城市旅游开发是时古城建设性的保护,符合生态城市的旅游建设是时历史古城的最好保护。因此,基于生态景观学的生态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是时苏州古城进行城市保护和城市旅游开发的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职建仁  郭芳华 《科技信息》2011,(20):111-111
本文主要是从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构成城市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入手,简要分析了安阳古城的物质空间形态,以期对安阳的古城与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汤陶萍 《科技信息》2009,(15):100-101
绍兴是全国较早地把休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培育发展的城市之一,不仅旅游、度假和餐饮业,与之相关的文化娱乐、健身、购物、通讯等休闲产业发展均呈现快速健康良好的态势。但绍兴休闲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在休闲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绍兴休闲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分析,深入挖掘绍兴休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绍兴休闲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功能理论与公示语翻译误差——以绍兴名人故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语是宣传城市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公示语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绍兴作为“名士之乡”,众多的名人故居成为了本地的旅游与文化特色。然而在故居公示语的翻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差。文章以绍兴名人故居的公示语为例,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公示语的翻译误差与策略作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规范绍兴公示语的同时,更好地推广绍兴文化,突显出绍兴应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受气候与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过度的流域开发,肇庆区域洪涝灾害频仍。在古城规划与营建过程中,防洪排涝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肇庆古城的系统调研及文献研究,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水系规划特征,从古城选址、水系规划、城墙营建、古城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4方面探讨了古城防洪御灾体系的建设。具体适灾措施有:依据对自然地貌及水系特征的规律认识选择城址,利用城市高程进行适应性布局;建设集障水、疏排、蓄滞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形成区域海绵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利用古代工程技术措施,建造有自抗洪能力的城垣墙体结构;注重由政府主导的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结合,从灾前防范管理、灾中抗洪抢险、灾后保障恢复3个环节进行防洪综合管理,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主动防御。古城规划和建设中形成的城水共生的传统生态观念、系统完备的古城防洪排蓄体系、防救并举的防灾工程管理模式,是古城在自然灾害下的适应性体现,对于当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许昌古城景观的整体概括,从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出发,分别讨论了许昌古城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古城街区景观和生态景观格局整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赵亚英  陈振铎  沈小娟  孙郁红 《科技信息》2011,(19):I0098-I0099,I0109
本文着眼于运用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观点,对中国杭州和法国斯特拉斯堡这两座古城的发展模式进行经验式比较研究,着重于研究历史依赖性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些影响,探讨其由古城向现代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研究路径依赖如何影响城市的建设和更新,从而为部分省会城市在由"重"转"轻"的发展路径中提供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以泉州古城内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为例,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观点,分析近代、当代大规模城市更新中的新旧建筑群体空间关系.通过理论论述与案例比较,指出城市更新大规模的拆建改造方式与街区内部空间关系的割裂对峙,对于古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产生蚕食与破坏的消极作用.建议在古城更新中,进一步研究和吸收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中坊巷格局、院落构成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和空间特质,使古城整体独特的空间肌理和风貌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0-752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及生活气息侵蚀着古城的大街小巷,天空中交错的各种电缆、电线,地下不规范的排水设施,市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心情,无不在向古城保护挑战。保护好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好寿县古城,是政府及广大市民义务与责任,当前必须做好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运用3S技术和历史地理学方法, 将河口变迁、河道变迁、运河变迁与城市空间演变相结合, 探讨古城扬州在2500年间城市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首先基于行政区划图在2006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图上截取扬州市区边界; 然后以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为基础, 对关键点进行GPS定位, 利用ArcGIS9.3将位置点和影像数据叠加, 复原历史时期扬州附近长江河道的演变过程, 定量获取古城扬州在不同时期的属性数据, 由长江河道与邗沟的演变过程, 得到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的水域面积、泥沙淤积面积及城市面积; 最后, 依据属性数据分析扬州城市演化的特征, 并探讨影响古城扬州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 扬州城市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气候因素是城市演变的大背景; 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则引导城市演化的方向; 长江河道北岸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南移导致古城扬州的演变, 反过来又带动内河航运的延伸, 城市则依运河的方向拓展, 即使城市缩小了, 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 总体上看, 唐代之前, 城市演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唐代之后则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6.
赵蕾 《科技信息》2011,(3):367-368
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绍兴城市发展应加快参与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因此,适时的创新绍兴城市规划发展理念,更新城市发展的区位定位和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王琦 《甘肃科技》2008,24(6):107-109
通过对兰州古城形态和兰州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提出适合兰州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北京古城的建设,是中国古代文明对城市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其中古城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更具耐人寻味之所在,通过对北京古城建筑色彩应用特点的分析,研究,结合对“色彩与形体”“色彩与权力”“色彩与音乐”等几方面的理解,阐述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魅力,为21世纪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探讨适应性再利用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对城市遗产管理带来的影响。认为当前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驱动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理念的实施,适应性再利用直接导致丽江古城内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消失。为了达到可持续的遗产管理,作为主要遗产管理者的政府应该将居民的福利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并且放弃以经济为诉求,用城市经营来管理城市遗产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从古城的建筑风貌,城市主色调,建筑小品和雕塑,街道景观及绿化等几个方面深入挖掘西安的城市景观特色。在展现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城市景观风采的同时,剖析了西安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一方面,为以后西安城市的景观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为其他城市的景观建设提供了建设样本,并可以避免一些建设误区。在研究方法上,充分进行资料查阅与实地调研,并经过深入思考加工,从而得到一些自我对西安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以及对城市景观建设以后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