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宋志华 《科技咨询导报》2012,(9):232-232,234
当前,高校社团文化认同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本文从社团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社团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复原中原传统文化之精华,复原真人精神之实质,复原中外文化交融过程.对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可采取军事文化旅游、商务文化旅游、养生文化旅游、生育文化旅游、开拓文化旅游、艺术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族姓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述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两岸妈祖文化互动交流是增强文化认同的桥梁纽带之一,分析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互动交流意义,对两岸妈祖文化互动交流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社团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问题,通过对社团文化理论的梳理,分析了社团文化的三种特征和四元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高校学生社团现存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社团立法对民间社团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经历了复杂的变迁。通过比较《结社集会律》、《治安警察法》和《人民团体组织方案》的内容,对近代中国民间社团立法进行解读,从立法学的角度分析其局限性,对现代中国的社团政策、法规的制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SW0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方法,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源流、资金及市场优势;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产品及合作劣势;论述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交通发展和旅游发展机遇以及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挑战.  相似文献   

8.
张丽 《科技咨询导报》2008,(18):132-133
以美国历史上人种之间冲突,女权运动等为鉴,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功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分析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从现实角度为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山西民间传统家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 ,对三个消费群体在山西传统家具消费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实践进行分析。在当代传统家具热背后 ,反映出不同消费者对传统家具这一文化载体认同的差异 ,表现出对同一文化产品具有的不同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目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社团的目标、活动。数量和人数上存在着认识误区。对于我国高校的社团文化建设,在社团目标上,坚持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并重;在社团活动上,坚持“热热闹闹”与“默默无闻”并重.在社团数量上,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社团人数上,坚持少与精并重。  相似文献   

13.
婚家欣喜,贺热烈。贺婚的内容在传统学形式——民间歌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出现了不少专为祝贺婚姻的歌作。仅在焦作地区就流传着数十首有关婚嫁的民歌民谣,通过分析这些歌作,我们可以看到焦作传统婚俗化的真实面貌和浓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15.
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展开,文化符号学为两岸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确定了一个模式,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能起到中介的作用.洛特曼提出的符号圈(即文化空间)理论构成了文化符号学的核心,他的有关文化及其空间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对于更新并深化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思索文化的走向、探索文化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途径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族群意识·认同·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大量翔实资料为依据,就人文学界有关族群意识特性实质的新近学术观点进行了讨论,指出族群特性应涵盖文化现象、心理认同和社会组织等层面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同胞根同宗、血同缘,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交流,沉淀厚实,文教交流与合作,前景无量  相似文献   

18.
吴建晓  单春艳 《科技信息》2013,(25):175-175
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了世界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随之也引起人们对于另一现象的关注,即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当前,各界对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定义也各执一词。本文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解释和剖析何为文化全球化,并明确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有本质上、文化上的耐力和活力,所以才得以生存,稳定发展.中国的俭朴可以使家庭延续和完善,勤俭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延续和完善.从颜之椎(531~591年)、范仲淹(989~1052年)和朱熹(1130~1200年)的家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执著的勤奋、俭朴的家庭理念.这种理念已被认为民族最合理的道德遗产.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 ,不能仅从狭义上单纯理解为“知识” ,而应从社会价值观的高度来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核是价值观。对待中国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应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弘扬民族文化不仅造就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 ,而且也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多元文化的认同 ,应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不同群落文化 ,倡导“和合文化” ,只有建立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新型文化结构 ,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