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用气固相反应原理分析了单晶硅热氧化机理。在氧化中期,考虑到热应力对扩散系数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硅氧化的一个新模型,即化学反应控速——四次方混合控速——扩散控速模型。用该模型处理了文献[4]中的数据与本实验结果均得到满意的相关系数。另外,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氧化膜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单晶硅的氧化膜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2.
氧化纤维素是纤维素衍生物的一种,它可被用作医用可吸收止血纱布,既能止血,又能被身体吸收。纤维素氧化过程伴随着降解,用于医用可吸收止血纱布的氧化纤维素需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指标:羧基含量为16%~24%,聚合度为200~500,故而一般的氧化剂不满足要求,需选用能选择性氧化C_6位伯羟基的氧化剂。这里对医用可吸收氧化纤维素止血纱布及其氧化体系的研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原煤和氧化煤的低温氧化特性,以潘集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将原煤在90℃空气环境中恒温氧化150 min制备氧化煤样。采用程序升温实验装置测定了170℃以下原煤和氧化煤低温氧化阶段不同温度下的CO浓度,并基于CO浓度分阶段计算了原煤和氧化煤的表观活化能。此外,通过电子自旋共振设备测定了180℃以下原煤和氧化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结果表明:原煤和氧化煤的CO浓度和表观活化能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原煤和氧化煤的CO浓度和表观活化能在50~60℃范围内产生交叉;50℃以下,氧化煤的CO浓度大于原煤,表观活化能小于原煤;超过60℃,氧化煤的CO浓度小于原煤,表观活化能大于原煤。原煤的自由基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氧化煤的自由基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相同温度下,氧化煤的自由基浓度大于原煤,但其自由基浓度的变化速率小于原煤。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氧化棉纤维的动力学。结果表明,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对棉纤维的氧化可用基于纤维素特殊结构的两个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即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动力学过程。在所用的TEMPO浓度范围内,氧化反应速率与TEMPO的浓度成正比。在较低浓度时,氧化反应速率与NaBr用量也成正比,但NaBr浓度超过1.0 mmol/g时,氧化反应速率不随NaBr浓度增大而增大。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可以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并由Arrhenius方程求得棉纤维的表观活化能为56.66 kJ/mol。  相似文献   

5.
氧化芳樟醇的相转移催化氧化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相转移催化剂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存在下,用环境友好氧化剂H2O2氧化芳樟醇合成氧化芳樟醇的工艺条件.确定了研究实验条件: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60~70℃,pH=0.5,此时产品中氧化芳樟醇的含量为77.92%,产品香气优异.  相似文献   

6.
TEMPO-NaOCl-NaBr氧化体系氧化再生纤维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MPO)—NaOCl—NaBr氧化体系氧化再生纤维素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EMPO—NaOC1—NaBr氧化体系对再生纤维素的氧化可近似地用关于纤维素基质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在本研究所用的TEMPO浓度范围内,氧化反应速率与TEMPO的浓度成正比。在较低浓度时,氧化反应速率与NaBr用量也成正比,但浓度较大时,氧化反应速率基本不随NaBr浓度增大而增大。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方程的规律,由此求得的粘胶纤维的表观活化能为66.2kJ/mol。这里还讨论了反应液pH值,纤维素的形态和结晶度对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参比氧化法研究煤低温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热释放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比氧化实验方法,即对氧化煤样罐通入氧气使煤氧化,而对参比煤样罐通入氮气作为比较;同时提出了参比氧化法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煤低温氧化产热速率的计算方法。对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参比氧化法过程中氧化煤样温度,参比煤样温度,氧化与参比煤样温度差和煤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热速率,并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进行了比较。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煤在实际自燃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使用氧化数法确定有机物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当量。使用该法简单方便、容易掌握适合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氧化沟简述     
朱辉  吴锐铮 《科技资讯》2010,(22):140-140
氧化沟早期只是一单沟道的"循环曝气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BOD及进行硝化反应,现已发展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氧化沟工艺在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本文从演变和发展、组成和特点、分类等方面对氧化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报导了通过固体氧化还原作用以制取 α-萘醌 ,氢醌以及对应的醌氢醌试剂 ,所有反应均在固体状态下进行 .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氧化染料、染料配比、染色剂pH值范围以及包装材料等因素对氧化型染发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染发剂的使用效果、质量稳定性两个方面考虑,氧化染料、染色剂的pH值范围及包装材料对染发剂的染发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普通淀粉粘合剂经放置易产生胶凝,致使粘合剂流动性差,且制备过程中需增温加热,比较麻烦。而氧化淀粉粘合剂则可克服上述弊端,这种粘合剂生产成本低,粘合的纸板不返潮、不吸湿、粘结性能好。 1.原料 (1)灰锰氧(KMnO_4):工业品,深紫色微具金属光泽的晶体,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6克/100毫升。 (2)硫酸(H_2SO_4):工业品,浓度为96%左右,比重约为1.83。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以三苯甲基六氯化锑为引发剂的氧化苯乙烯与氧化环己烯的阳离子共聚。共聚合反应是在本体聚合条件下进行的,其聚合反应温度分别为0℃,30℃和56℃。聚合产物经丙酮进行萃取,萃取前后聚合产物的核磁共振谱表明此聚合产物是真正的共聚物,而不是两种均聚物的混合体。单体竞聚率是用Kelen-Tudos和Fineman-Ross两种方法进行测定的,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是一致的,它们是: 0℃: r_1(氧化环己烯)=4.34; r_2(氧化苯乙烯)=0.34; 30℃:r_1(氧化环己烯)=4.19; r_2(氧化苯乙烯)=0.42; 56℃:r_1(氧化环己烯)=3.94; r_2(氧化苯乙烯)=0.46。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处理中的臭氧氧化及其相关氧化工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臭氧(O3)氧化及其相关氧化工艺在天然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处理中的主要应用。提出在整个水处理中氧化剂可在预氧化、中间氧化、末端消毒进行多点投加。文章论及的化学氧化包括:去除无机物、促进凝聚-絮凝处理、氧化天然有机物、氧化微污染物、消毒,并对各工艺的工艺原理及处理效果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日本松下住设机器公司和东京大学工业系共同研制成功了一种新的耐热陶瓷催化剂。它可用来净化从燃烧器中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和尚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这种催化剂所用的原料是钴、镍等过渡性金属和锶等稀土类元素,是一种钙钛矿型的复合氧化催化剂。它同作为风扇式加热器和汽车排放气体催化剂而使用的铂等贵金属系列的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活性、可以耐1000℃的高温、制造成本减半等特点。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直接将微粒粉末合成到陶瓷的细孔内去的直接担体法,以便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6.
先进氧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目前先进氧化工艺产生羟基的方法指出强电离放电能把H2O、O2加工成高浓度羟基、水合电子等自由基,具有工程意义,解决了先进氧化工艺应用上的一些难点.先进氧化工艺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物的生成问题,不使用对生态环境有害.有毒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品,实现了对环境的零污染.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通过固体氧化还原作用以制取α-萘醌,氢醌以及对应的醌氢醌试剂,所有反应均在固体状态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针对溶液雾化氧化法制备四氧化三钴粉末过程,研究了工程实验条件下反应温度、雾化压力和氯化钴溶液流量等参数对钴氧化率、粉末粒度和粉末松装密度的影响.在反应温度750℃、氯化钴溶液质量浓度120 g.L-1、压缩空气压力0.23 MPa、氯化钴溶液压力0.15 MPa以及氯化钴溶液流量40 L.h-1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钴再经750℃热处理2 h后,钴氧化率达到100%,钴质量分数为73.04%,松装密度为0.48 g.cm-3,平均粒径为7.61μm.工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雾化氧化法可以高效快速制备高品质四氧化三钴粉末,过程简单、清洁,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酸性条件下,H2O2、Fe3+/H2O2对1-丁硫醇的氧化及催化氧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离子色谱分析1-丁硫醇的氧化分解反应过程及氧化产物。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乙苯催化氧化制备苯乙酮的绿色氧化体系,介绍了催化剂和分子氧(空气)、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协同作用,重点介绍了金属卟啉、过渡金属配合物、金属酞菁、分子筛、水滑石、杂多化合物等在绿色氧化体系中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