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2.
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金瓶梅》为考查对象,着力考查“将”字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的种种用法,试图为“将”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和词典的编写提供依据参考;最后还简单探讨“将”字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副词“独”的语法意义相当复杂,可以做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以及语气副词,同时“独”又有众多的相关用法,和现代汉语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独”的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曾露璐 《科技信息》2013,(14):198-199
本文主要探讨了日语程度副词的一些使用规律。首先将程度副词按照程度高低进行分类,以文学作品作为语料,选取常用的几个程度副词考察他们的搭配情况,从而得知口语书面语中使用情况不同,有些不与否定搭配,或对于修饰的对象有词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知远诸宫调》中的“口中只道得得两度三回,不放了你才”句断句及说解分歧较大,根据文中多为了押韵而调换词序语序,以及现代方言口语中还保留着诸多副词后置的用法,认为诸家对“才”义求之过甚,“才”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副词,“不放了你才”是为了跟“开”、“派”押韵而调整了“才不放了你”的语序。  相似文献   

6.
孝感方言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和语气助词.“在“用作语气助词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表示对动作持续状态的肯定语气,它对应于普通话中表示陈述语气的“呢“,来源于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在“.  相似文献   

7.
副词"好生"是副词"好"与词尾"生"的复合,产生的直接动因是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推激,它先后产生了情状和程度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主要都是由于组合能力较弱或不能适应新的语言成分而逐渐衰落,并最终在竞争中被各自的同义副词所取代,从而沦为方言词的。中古、近代汉语中许多副词词尾集中消亡的原因有必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中有种被动“吃”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通过对近代汉语“吃”字句的简单探讨,并且列举了被动“吃”字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表现,分析了这种句式结构单位的历史发展概貌和初步探讨了这种特种句式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知远诸宫调》中的“口中只道得得两度三回,不放了你才”句断句及说解分歧较大,根据文中多为了押韵而调换词序语序,以及现代方言口语中还保留着诸多副词后置的用法,认为诸家对“才”义求之过甚,“才”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副词,“不放了你才”是为了跟“开”、“派”押韵而调整了“才不放了你”的语序。  相似文献   

10.
《绿野仙踪》是清代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代表了清代中叶语言的整体状貌。选取《绿野仙踪》中"极、太、甚、颇"四个高频率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对比,其使用频率、所表意义、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副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作用较为单纯的一种,它一般只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但副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在近年来大量出现。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内部关系和表达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初步了解该结构中名词功能的游离以及在表达效果上的利弊。  相似文献   

12.
从佛经中出现的“患饥”、“患渴”等词入手,探究这一用法的来源乃“患”表“疾病”、“生病”的引申发展,即“患”有表“产生某种不适之感而受其苦”的用法,可引申为“感觉到”。近代汉语中“害”分担了口语中的“患”的“生病”之意,同样可表示“产生某种不适之感,感觉到”。这一用法并保留在现代方言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被动式使用变化的考查可以看出,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汉语被动式无论在使用的形式还是在语义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不再仅仅局限于固有的传统用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从形式上看,“被”字句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书面语,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原本主要用于口语的由“叫”“让”“给”等字构成的非“被”字句已多由“被”字句所取代。随着国人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的普遍提高和国际间语言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原因,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凸显,但并不可能完全替代。从语义上看,汉语被动式原本带有的浓厚感情色彩,即主要用于对主语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在现代汉语中越来越中性化,更多的用来叙述非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但原本用法并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4.
禁止性否定副词"勿"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颖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1):110-113
先秦时期,禁止性否定副词“勿”后动词、介词一般不出现宾语。至迟到东汉,“勿”后动词或介词已经完全不受是否接宾语的限制了。东汉口语中最常用的禁止性否定副词是“莫,”“勿”次之,“毋”则很少见了。“莫”的迅速崛起使得“勿”的发展相对滞后,开始表现出衰弱之势。至元代新的禁止副词“休”的主导地位确立以后,“莫”也渐趋萎缩,“勿”则趋于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尤其像“才、就、再、倒”等副词,由于主观性强、使用频率高、大多具有多个义项而每一个义项在使用上又各有不同的特点,留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副词“倒”就是这样的一个词语。本文主要强调了“倒”是一个表示对比的副词,并分析了留学生发生偏误的原因,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其出现年代大致为宋元之际。通过共时与历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协状元》中的口语副词:(1)数量丰富,结构完备;(2)以复音词为主体;(3)产生了不少新词新又;(4)继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从戏的角度,生动地体现了口语副词在近代汉语这一阶段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就“一语两话”、现代汉字“简繁二体制”、两岸词汇融合的趋势、台湾汉语口语“觉得说”的词汇化、台湾“两岸词典”的编纂、台港澳标准书面语汉语的共性与个性、两岸辞书编纂中的语音问题、两岸华语指示、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语文政策、汉语教育学的建立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汉语预备阶段的留学生常会对同义词的辨识感到困惑,尤其是在使用同义副词时常常出错,在大理学院学习的留学生普遍不会区别使用“不”和“没”,这给他们带来了交际的障碍,本文从语言环境方面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理地区方言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20.
“去”是近代汉语中较为活跃且运用广泛的一个事态助词,文章分别从“去”的“往”义的产生、“去”的保留和使用与“去”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等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