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建邦 《华东科技》1996,(10):43-43
日本工业设计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产品形成了“轻、薄、短、小、巧”的独特的风格,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整个国际市场。他们设计上的成功诀窍就是“拿来主义”。 日本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起步,其实并不算早,到工业设计的故乡去取经也只是战后的事,迟至1948年,他们才知道“工业设计”一词的存在。那时候,曾生产大量军用物资的日本工业,在美国的协助下,转而生产仿制各种美式日用消费品。而正是这些在当时  相似文献   

2.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是他所属文化的产物,文化积淀是推进人的个性形成的一个终生相伴的因素。这里所说的“文化”,既包括那些凝结成理论形态、文字符号形态的通常所谓“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诸如种族、习俗、地域环境、教育模式等“潜文化”因素。文化积淀总是影响着艺术家后来的艺术表现,使其产生独具特色的风貌。因此,研究一个作家的文化构成,往往可以窥测到他的创作个性形成的全部奥秘。本文意在考察茅盾走上文学道路的文化背景,以期加深对茅盾文学道路独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定意义上讲,“拿来主义”并非都是不好的东西,尤其是先进的技术。先进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共享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其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引进先进技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但是,简单的“拿来”的技术也并非一定是好东西,一味的“拿来”,技术是人家的,就容易受制于人,分得的利益远抵不上被技术所有人所利用的付出。  相似文献   

6.
橹声 《科技智囊》2001,(9):80-83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世界级的时装设计师与中国最传统的国有企业融合在一起,推出一个展示中国风采的时装品牌,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茅盾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里,缅怀这位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作家,他的战斗历程值得人们景仰。他的一生是光辉高尚的一生。他留给人们的东西如此之多,如此之重——他的著作,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的道德文章将永远荫庇后人,他的风范也将长存人间!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五四时期影响较大的理论批评家,他写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评论文章,为中国读者介绍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思潮流派,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文学保持生命活力并不断获得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作家苦苦求索的目标,因而如何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实现艺术创新也就成为古今中外的作家、文艺理论家共同关注的难题之一。茅盾虽然没有撰写过专门探讨、论述文学创新问题的皇皇巨著,但是在他的众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著作中曾多次涉及这一问题,他的富有特色的见解颇有启发意义。本文拟就茅盾有关文学创新的论述作一初步的阐述分析。 (一) 茅盾是在新旧文学对峙与交替之际登上文坛的。同其他五四新文学阵营的作家一样,茅盾热情地鼓吹文学创新,以此向复古守旧的旧文学开战。茅盾认为,中国文学之所以奄奄一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五四时期影响较大的理论批评家。他写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评论文章,为中国读者介绍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思潮流派,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担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看,大众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下底层文学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它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导向和道德批判上,在审美价值、叙事方式上并无出新之处,无法产生间离化效果,它的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文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5.
一定意义上讲,"拿来主义"并非都是不好的东西,尤其是先进的技术。先进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共享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其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引进先进技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但是,简单的"拿来"的技术也并非  相似文献   

16.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论述壮、瑶族文学“容异”与“变迁”的不同特点。论述中以两个民族创世纪神话、古歌及两个民族当代著名小说家为例证,并向《壮族文学史》及《瑶族文学史》的修订重版提两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变迁过程。历史车轮进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转嫁经济危机于中国,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卖国政策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社会各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9.
“伤痕文学”和“解冻文学”都是转折时期特有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出现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挑战和否定,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伤痕文学”的兴起,标志着革命现实主义从恢复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冻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旧公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文章比较分析了茅盾内向、含蓄、敏感、细腻的“阴柔”气质与其作品中的浪漫、大胆、叛逆的女性群体,指出这些女性群体正是茅盾性格和人格上的矛盾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