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7-2009年间,采用不同方法对重庆市锹甲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锹甲共13属31种,其中优势种5种,常见种7种,稀有种5种,罕见种8种,还包括文献记载的6种尚未采集到.多数是具趋光性、营夜间活动的种类,少数是终身营朽木内生活种类.已知锹甲分布的区、县有12个,其中江津区分布最多,为15种,其次是城口,12种,第三是南川,9种.主要栖息环境是天然阔叶林,出现月份以7-8月居多,9月次之,6月最少.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4,(1):35-40
潍坊国宝艺术馆所收藏甲骨清晰的表明,甲骨的种类不仅存在以前所未见的牛头骨、牛下颌骨、鳖背甲和蚌壳,为甲骨分类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而且在以前所见甲骨种类中也存在众多以前未知的品种。其中,既有龟的背甲与腹甲连为一体的整体性龟甲,也有未经过整理的牛肩胛骨,还有以漆涂抹过的牛肩胛骨和牛肋骨等。这些不同种类与品种的甲骨,为甲骨的品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性基础。而卜巫之所以选择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甲骨,依据并非是其他,而是在于这些甲骨在民俗观念中都被看成是具有一定的灵性。而民俗观念中的灵性,被卜巫嫁接到宗教之中,成为被选择动物甲骨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昆虫样本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因DNA降解而导致DNA提取效果差的问题。研究采用0.9%NaCl溶液、Tris-EDTA盐水缓冲液(STE)、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无菌水对朽木甲酒精浸制标本进行预处理,提取基因组DNA后,比较分析基因组DNA的质量、浓度及PCR的扩增效果。结果表明:0.9%NaCl溶液、STE缓冲液、PBS缓冲液这3种预处理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朽木甲酒精浸制标本DNA的得率和PCR扩增的质量,其中使用PBS缓冲液进行预处理对朽木甲酒精浸制标本DNA提取的综合提升效果最佳;使用无菌水进行预处理对样本DNA提取没有任何提升作用,反而会使PCR扩增的效果更差;相较于线粒体基因片段的PCR扩增,除无菌水外的其他3种预处理方式对核基因的PCR扩增提升效果均较佳;此外,不同预处理均对提取到的DNA的OD260/280值没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朽木甲酒精浸制标本的基因组DNA提取提供了更好的预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其DNA提取的得率和扩增质量,减少了在DNA提取过程中标本数量的消耗和浪费。为后续的分子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昆虫酒精浸制标本...  相似文献   

4.
吕合矿第三纪煤中含大量煤核、朽木和矿化木。煤核多分布在顶板下附近,在煤核内矿化部位各异,朽木和矿化木则分居在距顶板较远的煤内和煤层上部。根据它们分布规律和各自特点,朽木是这里形成大量煤核和矿化木的先决条件。各种真菌对不同造煤植物或对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择性破坏形成不同的朽木,朽化处再不能参与凝胶化成煤而在一定条件下被矿化成形态各异的煤核或矿化木。矿化成煤核是煤层内大部分朽木的最终归宿,少量被解体为矿物和类惰屑体参与成煤作用。  相似文献   

5.
叩甲科是鞘翅目最大的科之一,其幼虫"金针虫"常作为重要的地下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而尖鞘叩甲亚科Oxynopterinae是其中量小、个大、体美的一个类群.该类群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分类历史,存在族级阶元不明晰、种间变异不明显等问题,其中梳角叩甲属Pectocera Hope,1842过去长期放在该亚科内,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将其移出并放入异角叩甲亚科Pityobiinae里,但也一直没确切的证据.在叩甲的分类历史里,人们主要依靠形态特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来鉴定,忽视了对雌性生殖系统,特别是交配囊结构对于划分属级及以上分类阶元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解剖尖鞘叩甲亚科各属(尖鞘叩甲属除外)雌性生殖器官,发现和比较了各属交配囊结构的差异,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明确尖鞘叩甲各亚科各属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梳角叩甲属Pectocera Hope与尖鞘叩甲亚科其它属形态和交配囊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合垫盲蝽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昆虫,大多数种类为农林害虫.回顾了合垫盲蝽亚科的分类研究历史及其在世界和中国的研究概况,列表阐述了自1917年以来采用过的分类系统,其中包括一个目前被大多数分类学者接受的分类系统,还介绍了该亚科在系统发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锹甲分类的研究历史,包括了1735年至今的世界及中国锹甲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锹甲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地位存在质疑或不统一、文献缺乏、模式标本特殊的问题并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蚊虫分类中,三带喙库蚊Culex tri(?)aeniorhynchus Giles 被认为是一个形态上具有可塑性的种类,其成虫和幼虫的某些分类特征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给鉴定工作造成困难.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卵的形态,可为鉴别和分类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作为一种多因素影响问题的综合评价方法,已经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模型本身还存在密度窗宽不确定以及模型无分类规则等尚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基于K-Means动态分类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定义了一个新的投影指标.实证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叩甲科昆虫种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很多种类都是重要的地下害虫。由于叩甲科昆虫外部形态相似度非常高,传统的形态分类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对于叩甲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大多基于分子标记进行展开。目前很多昆虫基因组的抽提方法会破坏整个虫体,为此,本研究改进了1种微量昆虫基因组DNA的抽提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以叩甲昆虫的1条后足肌肉作为抽提对象,以期在不破坏叩甲主要鉴定特征的前提下,提取到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同时,对提取到的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该方法抽提到的基因组DNA可以应用于分子学相关试验。由于该方法简单快速,故针对大批量样本抽提时可有效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几年来对重庆市各区县的小唇泥蜂(Larrinae)种类资源的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小唇泥蜂3族7属13种,属数约占中国小唇泥蜂昆虫总属数的46.67%,种数约占中国总种数的7.78%。重庆市现已知的小唇泥蜂中东洋区成分7种,跨东洋区与古北区共有成分3种,东洋、非洲区共有成分1种,东洋、古北及非洲区共有成分1种,东洋、古北及新北区共有成分1种;此外,已知种类跨中国华南与西南两区分布4种,跨华中、华南与西南3区分布4种,跨东北、华北与西南3区分布1种,跨华北、华中、华南与西南4区分布4种。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小唇泥蜂亚科属级阶元的调查结果与中国已知属的分布特点吻合,但由于重庆生态环境特点及采集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已知的各属种类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昆虫分类学原理和方法,调查研究辽宁省丽蝇科昆虫的种数、分布及区系特征;在辽宁省发现丽蝇科昆虫41种,隶属于3亚科17属,并记述了辽宁省该科分类概况、名录及分布,讨论了辽宁省丽蝇科昆虫的区系分布特点;辽宁省丽蝇科种数占全国已知种数的17.67%,属总数的34.69%.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于2007-2009年在宁夏贺兰山进行了系统的拟步甲科标本采集.结果表明,共获得标本4000余只,经分类鉴定出50种,隶属4亚科20属,其中,拟步甲亚科种类最多,计11属24种,占总种数的48%,漠甲亚科次之,计7属20种,占总种数的40%.从世界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以中亚亚界成分为主;从中国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贺兰山拟步甲科昆虫区系具有明显的蒙新区系特征,并且与华北区区系较为密切,与青藏区系次之,7个区系分布型中以蒙新区所占比例最高,共有32种,占64%,其次为蒙新区+华北区区系分布型,计10种,占20%.根据拟步甲科生态分布特征,并结合植被、地形、地貌,运用等级聚类分析将50种拟步甲科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拟步甲科随贺兰山垂直植被带分布表现差异,山麓荒漠草原带和疏林草原带是主要的分布带,喜阴湿的种类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带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国蚁形甲已知的种类,依据鉴定标本和相关文献,整理出中国蚁形甲6亚科22属126种,其中蚁形甲亚科种类最为丰富,达13属87种,中国特有61种.中国已知蚁形甲中以东洋种为优势,共计81种,占总数的64.3%,古北种37种,占总数的29.4%,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和仅8种,占总数的6.3%.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西南区种类达31种,华南区为29种,华北区为12种,其他区较少.  相似文献   

15.
长足寄蝇亚科Dexiinae的卵或幼虫主要寄生于土壤中鞘翅目成虫或幼虫体内和鳞翅目幼虫体内,是大多数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世界已知13族260属约1000种,中国有9族39属126种。综述了国内外长足寄蝇亚科的分类、动物区系与分布、系统发育与进化、寄生生物学与害虫控制的研究史和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我国本亚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蚁科昆虫名录——蚁型亚科群(膜翅目:蚁科)(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中国蚁型亚科群(the formicomorph subfamilies)蚁亚科Formicinae已知蚁科昆虫3属86种7亚种,其中尖尾蚁属Acropyga6种,捷蚁属Anoplolepis 1种,弓背蚁属Camponotus 79种7亚种.给出各种的中文译名、拉丁学名和详细分布.对近年来分类地位发生变化、具...  相似文献   

17.
鲤亚科Cyprininae是鲤科Cyprininidae中的一个类群,先定46个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用TURBO PASCAL语言,在IBM-PC计算机上进行定量分类,分类结]果,分为5个属,2个亚属,21个种  相似文献   

18.
我国豆科树种结瘤情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通用引物对3种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并与NCBI数据库中获得另外6种鲟形目鱼类相应的16S rRNA序列部分进行比较,探讨鲟形目2个科5个属共9个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数据合并后用于分析的序列共514 bp,变异位点29个,含简约信息位点16个,单一信息位点13个.以多鳍鱼目(Polypteriformes)多鳍鱼属Polypterus ornatipinnis为外群,采用部分16S rRNA序列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MP法和NJ法得到系统树基本相同,其科、亚科和属的分化上基本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另外,欧鳇与鲟属鱼类的分化也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鲟亚科6个种所划分出的3个分支恰恰分别归属于3个地理区域,欧鳇、闪光鲟和俄罗斯鲟主要集中于黑海和里海流域等地区;中华鲟和达氏鲟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长江流域以及朝鲜;而高首鲟则分布于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20.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1) gene and the nuclear elongation factor 1 α(EF-1α) gene were sequenced from 29 species of Nymphalidae (Nymphalidae, Lepidoptera).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equences determined from the 29 species and sequences of other 36 species deposited in GenBank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NJ), maximum likelihood (ML) and Bayesian methods with Libythea celtis (Libytheinae) as the outgroup. Our phylogenetic trees indicated four major clades. Clade A includes three subfamilies: Apaturinae, Nymphalinae, and Limenitidinae, excluding the tribe Limenitidini; Clade B includes the subfamilies Heliconiinae and the tribe Limenitidini; Clade C includes Satyrinae, Calinaginae, Charaxinae and Morphinae; and Clade D includes subfamily Danainae.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tribes Pseudergolini, Biblidini, Limenitidini and Cyrestidini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ubfamilies and confirme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ubfamily Pseudergolinae, namely Amnosia +(Pseudergolis + (Stibochiona + Dichorragia)). We then mapped thre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spot of anal angle, eyespots, and process from outer margin of hind wing) onto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ML analysis using the combined sequence data. Based on this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thes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identified, they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s evolved repeatedly in the family Nymphalid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