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因果方面检讨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窘境,通过三大正当性基础论证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关建议驱动双方主体由“双输”至“共赢”局面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 ,若未将之据为己有适用于无因管理 ,若公然据为己有则发生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的竞合现象 ,拾得人拒不返还数额较大的遗失物不构成侵占罪 ,我国法律应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有的拾得遗失物制度过分加重了拾得人的义务,而忽视了对拾得人权利的规定,由此造成拾得人权利义务极度失衡的局面。笔者认为未来完善拾得遗失物制度时,应划清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增加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取得权等权利,平衡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4.
遗失物拾得是物权法中的一个具体制度,我国现行立法对遗失人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却忽视了对拾得人权利的保护。但伦理学上的性恶论以及经济学的分析却使赋予拾得人权利获得了合理性。结合各国实践,建议我国立法可以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留置权以及在一定情况下取得拾得物所有权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尹继良 《科技资讯》2007,(34):236-237
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物权法虽然对遗失物制度的规定比民法通则有一定进步,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遗失物拾得人的义务方面,主要有告知义务、报告及交存义务、保管义务、和返还义务,我国遗失物拾得人的义务与其他国家比较,区别不大,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方面,与其他国家比较,差别较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我国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进行了重构,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拾得人有条件地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这样才能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遗失物制度.  相似文献   

6.
海难救助报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论述了海难救助报酬的法律性质、确定海难救助报酬的原则和救助报酬的确定,并对救助人的救助报酬请求权收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手段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遗失物拾得制度构筑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拾金不昧"基石之上,未赋予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的遗失物取得权,具有浓厚的道德法律化倾向。因之主张在新媒体语境下,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遗失人发现机制,在赋予拾得人上述权利的基础上,重构遗失物拾得制度。  相似文献   

8.
《孟连宣抚司法规》规定了拾得者一定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拾得者的报酬请求权,还规定了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这些规定与《民法通则》及《物权法》的规定很不相同。《孟连宣抚司法规》的规定更为合理,既符合伦理学原理,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同时,从司法实践的效果来看,赋予拾得者这些权利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孟连宣抚司法规》规定了拾得者一定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拾得者的报酬请求权,还规定了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这些规定与《民法通则》及《物权法》的规定很不相同。《孟连宣抚司法规》的规定更为合理,既符合伦理学原理,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同时,从司法实践的效果来看,赋予拾得者这些权利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责任保险第三人是指责任保险合同约定的当事人和关系人以外对被保险人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人。传统的责任保险是建立在合同相对性理论基础之上的,作为受害者的第三人不能直接请求保险人为给付行为。当前我国立法对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还不完善,有必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物权法,完善民事立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和作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在物权变动规则中,应确立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重构一个与行政管理权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立法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权体系,建立我国的典权制度,完善我国的担保物权体系,增加交易、融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人作品在著作权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法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此种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却暴露出法人作品在定义与职务作品的界定存在混乱。文章通过对法人作品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分析,以两大法系各国就法人作品的理论为基础,探寻我国法人作品问题的根源,提出完善建议,即:人身权归作者为原则,财产权以双方约定为基础,未约定或约定不清的则由法人享有。  相似文献   

13.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诉讼时效"是罗马法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概念,其客体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从诉权到实体权利的发展过程。根据诉讼时效适用范围的理论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将请求权作为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是最为合理的,而且目前也已在学界和立法界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各种请求权的适用问题应当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债权请求权应当纳入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除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外,其他人身权请求权均不宜适用诉讼时效。而且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也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和立法具有历史发展轨迹,公司法人财产权具有相应的性质,因之,我国公司法应规定企业法人所有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  相似文献   

16.
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委托作品中的著作人身权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著作人身权理论中,著作人身权只能由作者基于创作行为享有,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中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的规定引发了很多争论。通过对著作人身权性质和《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分析,比较研究两大法系现行的相关规定,对于解决委托作品中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促进作品有效流通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业管理是我国新兴的服务行业,当前规范我国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我国亟待解决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从在立法层面上,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立法内容,规范地方立法;在制度内容上,确立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赋予程序当事人主体资格,完善物业服务收费机制;在管理模式上,改变单一的委托管理方式,实行委托管理与业主自营式管理并用的物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国际货物买卖中知识产权担保的含义及商标“反向假冒”的构成要件 ,针对目前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参照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 ,提出了我国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应重点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示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基本制度。教示制度对《档案法》的意义表现在强化档案馆的行政责任;提升档案馆的法律地位;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依法行政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针对教示制度本身,《档案法》应明确违反该职责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