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托妮·莫瑞森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用凝重而优美的笔调表现和探索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展现了美国黑人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在抗争中所凸显的悲剧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秀拉》中秀拉、夏德拉克和夏娃三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为超越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展现他们在苦难和不幸中并不轻言放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把音乐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物的情感变化,气氛的烘托都是通过音乐手法表现的,最后通过音乐手法揭露了苔丝的悲剧命运。小说中的人物都喜爱唱歌,他们唱的歌属于客观性音乐,自然界的声响也被音乐化了,这些客观性音乐和自然界音响组成了哈代的音乐艺术。哈代围绕着苔丝的悲剧命运,将这些音乐和声响关联起来,由轻快向沉重转变,这个由悲剧性的文字构成的曲式结构形成了小说的文字音乐系统。  相似文献   

3.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逃亡"作为苏童小说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特质,在《黄雀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黄雀记》以"梦""绳子""水塔""魂"为核心意象丰富了逃亡者的形象内涵,以3位主人公逃亡的命运轨迹展现了逃亡者因对现实的焦虑和愤怒而走向自闭、隐忍、漂泊的逃亡生活和宿命的悲剧结局,以贯穿人物命运的逃亡动作和欲望机制诠释了逃亡者的悲剧本质——主体通过逃亡获得短暂的安稳完满后,因现实缺失的不可抹灭,他们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色彩。结合拉康的欲望辩证法探讨人物逃亡悲剧的成因,不难发现主体逃亡表象背后欲望追寻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悲剧审美意蕴的小说,它以哀婉的叙述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王琦瑶一生的悲剧命运。造成王琦瑶悲剧命运的主观方面当然是王琦瑶自己的抉择。客观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性人情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物的选择。所以,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王琦瑶一生的悲剧命运。同时,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以王琦瑶为其代言人的上海这个城市的悲剧,剖析在某种意义上男性中心文化模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布兰奇是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其内心的欲望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碰撞、灵与肉的冲突把她推向了欲望的对立面,即死亡,而文明与野蛮的交锋也把这个南部文明的代表一步一步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布兰奇的悲剧命运经历了有序--无序--混乱--平衡--死亡这一熵变过程.运用熵定律来揭示布兰奇悲剧命运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可以窥见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反映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和爱情的悲剧小说.作者在浓郁的穆斯林文化氛围中,以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人物命运的演变和情感纠葛来折射社会的变迁,努力开掘回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展现了回族在20世纪的历史演变过程.该作品不仅弥补了回族文学创作的空白,更以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傲然挺立于中国当代的文坛.  相似文献   

10.
蔡洋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2-162
晴雯是红楼梦中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本文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晴雯的悲剧命运进行层层剖析。通过对晴雯"拒客""跌扇子"等经典事件的解读分析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单纯、清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进而得出让人们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在悲剧审美中,不能只满足于阐析文本中作者所给出或提示的意象,应该在阅读文本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读者自身的想象加工成新的意象。从接受美学看,读者在观照了《李尔王》一剧后,能动地形成了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意象,并与悲剧本身在读者身上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一起构成了“瀑布”效果。其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具有几个特点:“瀑布”的巨大落差性、垂直无迂回性和粉碎性,这些特点在作为主体的读者心理上产生了震惊、恐惧、崇高,并引起观者对人物命运变化这整个事件的深思。而且,这幅壮丽的“瀑布”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13.
谭佳 《科技信息》2012,(30):183+182-183,182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reation of Hester.Hester is a trapped angel,her graduall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a tragedy that she changes from a tradition resistor to a defender,and does not receive true love.This role enlightens us readers as to reflections on women’s status and on social transformation.At last,it gives a conclusion that Hester’s tragedy is sympathetic.It is not only the tragedy of Hester but also the tragedy of that era.  相似文献   

14.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在谋篇布局、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词锤炼等方面,都着力营造一种意境和气氛。其对情调美感和诗意化的追求与中国传统雅致、雅趣、雅兴的艺术品味是一脉相承的。它表现的是一种深蕴的、无声的,却又震撼人心的日常命运悲剧和心灵悲剧,吻合传统的蕴藉、敦厚、含蓄的美学风韵;它善于呈现复杂微妙、丰富优美的人性与人情,强调小说的道德感化作用。这种对古典美学的坚守,在现代、后现代语境以及一味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单维度格局中,显得如此清新、高贵与孤独。  相似文献   

16.
《黄金》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精神文化、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故事。如史伯伯的悲剧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无法避免的伤痛,是中国文化转型的阵痛。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质是农业文化道德解体之后,社会基于历史、现状、需求等重塑道德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誉、虚竹以及慕容复、阿朱等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性,但他们的故事体现出的还是通俗小说的趣味性、娱乐性,只有萧峰的悲剧是个例外,远远超出其他人物。通过论述萧峰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英雄悲剧和历史悲剧,探讨萧峰悲剧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培培 《科技信息》2008,(7):314-314
《远大前程》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晚期代作。本文拟从匹普命运的转折入手,认为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不应该是物质的眼光来看待,而是以精神的眼光来观察整个社会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而他的悲剧,一方面是道德标准的模糊,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复杂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宿命的被安排。  相似文献   

19.
Owing to the influences of Greek's view of fate, Dorset peasant's fatalism and Schopenhauer' s pessimistic philosophy, Hardy showed more or less a pessimistic tendency in his early writings and this tendency illustrated itself in his writing of Eustacia, heroine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He believed that Eustacia' s tragedy resulted from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her aspiration for a brilliant life outside Egdon Heath and the fate imposed on her by some mysterious force working at odds with her. This is what the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