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在前文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热台X射线衍射法、流变测定法,进一步说明DSC测得的相转变峰机理和偏光显微镜下的结构转变机理.结果表明,热X射线衍射法测得强度及峰位的变化规律能很好地说明DSC曲线在260℃时的转变峰确为体系的熔融峰;同样,粘弹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又能很好地说明和解释偏光显微镜下的(?)区分离现象;小角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相态在260~320℃为向列型液晶,说明共聚酯体系在液晶温度区不存在近晶型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290℃用熔融共缩聚制备了系列PET/PHB共聚酯,用高分辨核磁共振(400MHz ~1H-NMR)研究了PET/PHB共聚酯的序列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HB组分增加,其选择因子m线性降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PET、PHB链段平均长度,无规度等一系列序列结构参数,其分布规律与一般共缩聚相似。其无规度比270℃共缩聚样品高。并根据PHB链节数≥4才形成PHB相这一前提,估算了共聚酯PHB相(即液晶相主要成分)理论含量与PHB组分的关系:W_(PHB)%(?)104.0x_(PHB)~(4.40)。最后推测了对PET/PHB共聚酯形成液晶相最低PHB理论含量为1.1%wt。  相似文献   

3.
以Tween-80/正己醇/辛烷/水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偏振光显微镜法测定相图,确定了该体系40 ℃时液晶区;用核磁共振氢谱法(2H NMR)验证了Tween-80/正己醇/辛烷/水体系40 ℃时层状液晶的区域;用小角度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层状液晶各种组分变化的层间距离;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了层状液晶分子排列的有序参数,研究表明:有序参数随着Tween-80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层状液晶中水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在热致液晶性60PHB/PET共聚酯(LCP)与聚酰胺6(PA6)的共混体系中引入了增容剂;讨论了增容剂对PA6/LCP原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界面性能、结晶行为、流变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 PET 和含30,60,70,80 mol%PHB 的 PET/PHB 共聚酯熔体热压骤冷薄膜在宽广温度范围(-150~200℃)内的动态力学谱,并考察了热处理对薄膜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根据松驰转变的特征将共聚酯分为两类。一类是 PET/30PHB,在室温以上出现一个α转变,其内耗峰的形状、位置、峰值及其随热处理的变化都与 PET 的α峰相类同。这一转变应为共聚酯中非晶区的 PET 链段或富 PET 链段的运动引起,另一类为 PHB 含量大于60mol%的共聚酯,它们在室温以上均出现α_4和α_H 两个转变。其中α_1的峰位,以及峰值随 PHB 含量、热处理的变化情况都表明,α_1转变系共聚酯富 PET 相中非晶 PET 链段或富 PET 链段运动引起。而α_H 转变则与富 PHB 相中的分子运动有关。从这类共聚酯转变中得出的链结构不是完全无规的结论,与作者对同一试样的 NMR 序列分布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摩尔比为60:40的对羟基苯甲酸和PET的热致性液晶共聚酯(60PHB/PET)的固相缩聚动力学,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出反应活化能E为89.6kJ/mol;探讨了在不同温度区域影响60PHB/PET共聚酯固相缩聚反应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在较低反应温度(180—220℃),反应速度主要由化学反应速度控制;在较高反应温度(220—230℃)则由小分子扩散速度控制。因此,共聚酯经溶解沉淀处理再进行固相缩聚可提高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热致性羟丙基纤维素液晶的超分子结构,用多种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为胆甾型液晶,在一定的温区内形成有序微区结构。在切应力作用下,微区进而发生形变和取向,甚至破坏和重组而生成原纤和微纤结构。原纤和微纤的尺寸分别为几个μm 和几百 nm.微纤是由高度取向的棒状分子链所组成,在晶区它们与剪切方向成28°夹角。这一结构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条状织态结构及激光小角光散射的 H_V 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8.
热致液晶PET—PHB共聚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用热致液晶PET-PHB共聚酯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并研究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借助扫描电镜,对材料断裂面的动态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体系的形态结构与冲击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纯环氧树脂,其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当PET-PHB共聚酯的加入量为10%时,环氧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冲击强度均为最大值。此时,改性材料的断面形态呈微观网络分布,明显不同于未改性环氧树脂脆性断裂的台阶型结构。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和小幅振荡实验研究了Brij97/H2O/bmim-BF4和Brij97/H2O/bmim-PF6体系层状液晶的微观结构和动态流变性质。结果表明两层状液晶体系分别表现gel-like和fluid-like的动态流变行为,而且bmim-PF6和bmim-BF4增溶在液晶结构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液晶聚芳酯,本文用DSC研究二元芳酰氯与二元酚的熔融缩聚反应。测得芳酰氯与邻氯对苯二酚反应的温区均在芳酰氯的熔点附近。并观察到当2.6-萘二甲酰基占大分子链中芳酰基总量的40%以下时,聚芳酯熔点较低;反之,熔点明显上升。于200℃、N_2保护下常量合成了一系列主链结构不同的全芳香型聚酯。讨论了单体结构和配比对聚芳酯液晶性的影响。对结构为的聚芳酯进行了分析和表征:Cl含量、IR、TG、DSC和热台偏光显微摄象的测试结果,表明该聚酯有如下特性: (1)T_g=155℃,T_m=180℃,T_n=310℃(向列型液晶态转变温度)。(2)在310—460℃范围内呈热致性向列型液晶态而不存在各向同性转变(T_i),其T_i>T_d。  相似文献   

11.
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测定了39个采自花岗岩的微斜长石T_1位A1的占位率,并与其红外有序度0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微斜长石X射线有序度∑t_1、红外有序度0及保持最终结构状态的最低平衡温度T(℃)之间的简单数学关系式及图解。据此可以方便地辅助判定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和说明其冷却历史。  相似文献   

12.
几种含不饱和健类热致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3种新型的含有不饱和端基的热致液晶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80℃左右,收结晶态直接转变为向列型介晶相,由向列型介晶相转变为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随液晶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液晶分子的极性增加可提高液晶化合物由结晶相进入向列型介晶相的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3.
含联苯基团热致型液晶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液聚合的方法,联苯二酚、甲苯二异氰酸酯、丁二醇三元共缩聚合成了具有液晶性的主链型聚氨酯,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体系中研究了酚羟基与芳族二异氰酸酯反应的条件,并用偏光显微镜法,示差扫描量热法和广角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聚氨酯的液晶性质,证明合成的聚氨酯显示向列型液晶态,并且有较宽的液晶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具有热致/溶致液晶性能主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晶单体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连氮与不同摩尔比的对苯二甲酰氯和癸二酰氯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共聚而得系列聚合物P1~P7·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及溶致液晶性能、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单体DDBA与聚合物P1~P6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呈现清晰的丝状织构,但聚合物的热致液晶性能随刚性链段对苯二甲酰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所有聚合物均具有溶致液晶性能,其织构从柳叶状逐渐变为砂粒状;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在320℃以上,且热稳定性随...  相似文献   

15.
合成3种新型的含有不饱和端基的热致液品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80℃左右,出结晶态直接转变为向列型介晶相,山向列型介晶相转变为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随液晶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液晶分子的极性增加可提高液品化合物由结晶相进入向列型介晶相的转变温度。相对降低液晶分子的硬段长度,可使液晶化合物出向列型介晶相进入各向同性液体的转变温度升高,同时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热分析(DSC),正交们光显微镜以及元素分析对液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关注高维不可压向列型液晶流方程的整体温和解的存在性问题. 本文证明了当初始值范数$\|u_0\|_{(n,\infty)}+\|\nabla d_0\|_{(n,\infty)}$充分小时,不可压向列型液晶流方程的柯西问题存在整体温和解. 为此, 先作出一系列的估计, 然后利用压缩不动点定理得到该方程的整体温和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溶解性试验、富里埃红外光谱(FT-IR)、热台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H—NMR)等方法,对 PET/PHB(40/60)共聚合反应历程,反应过程中嵌段性的形成,以及链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合反应初期,同时存在着 PET 的酸性裂介,PHB 的均聚,以及 PET 和 PHB 链段之间的缩聚。随共聚合反应的进行,均聚反应减慢,反应初期所形成的 PHB 刚性链段重新打开参加酯交换反应,共聚酯序列结构由嵌段性逐渐向无规性靠近。  相似文献   

18.
PET/LCP反应性共混物序列结构与热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H-NMR方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热致性液晶共聚酯60PHB/PET(LCP)体系在少量扩链剂双(2-恶唑啉)BOZ存在下形成的反应性共混物的序列长度进行表征,并研究序列长度对共混物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ET和PHB的序列长度均随共混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且在相同温度下,含扩链剂BOZ的共混体系的序列长度比不含BOZ的体系小,表明BOZ对酯交换起促进作用,共混物组分中PET的熔点Tm和熔体结晶工Tmc均随序列长度(LPET)的增大而降低,而冷结晶温度Tcc却升高。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二甲酯与1,4-丁二醇的熔融缩聚制得不同离子含量的离聚物SPBT;再将SPBT离聚物与对乙酰氧基苹甲酸通过熔融共缩聚反应获得液晶离聚物PHB/SPBT。对离聚物特性粘度、热性质、流变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液晶离聚物的热性能、液晶性能。研究发现离子的引入导致SPBT离聚物的特性粘度下降,聚合物的结晶温度以及结晶熔融温度向低温区移动。对液晶离聚物的偏光亚微照相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离子含量范围内,离子的存在并不影响PHB/SPBT共聚酯液晶态的形成,液晶离聚物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20.
模仿生物膜的表面结构形态,将有序的、流动的介晶基团引入到聚合物材料聚氨酯(PU)中,制成胆甾醇液晶/PU复合膜,作为抗凝血生物材料.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特征,并通过溶血率测试、动态凝血试验及血小板黏附试验探究液晶/PU复合膜的血液相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基材中加入流动的、有序的胆甾醇液晶可使复合材料表面呈现有液晶微区的有序结构特征,膜材料中的这种有序结构使复合膜的抗凝血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液晶/PU复合膜血液相容性的改善程度与液晶的组成及复合膜中液晶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