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类星体发现已经一年多了.双类星体又叫孪生类星体,因为它们极其相象.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天文学家很感兴趣.一年多来,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观测、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1980年6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通信栏里,发表了卢瑟福实验室的贡德哈莱克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尔逊的一篇论文《双类星体0957 561A、B的紫外光谱》,他们用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双类星体的引力透镜模型. 一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沃尔什等人报告说,他们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在大熊座有两个相距约6弧秒的类星体0957 561A、B,它们的红移值相近,约为z=1.405;光谱也差不多;亮度也很接近,红星等都是17等,蓝星等分别为16.7和17等.因而沃尔什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中的两个像.  相似文献   

2.
在1960年12月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著名天文学家阿仑·桑德奇(Allan R.Sandage)宣布发现了一个恒星状天体,它具有很强的射电辐射,且可证认为射电源3C48.然而,当时却没有人能识别其光谱中那些奇特的发射线.1963年,马丁·施米特(Maarten Schmidt}又发现一个性质与3C48十分相  相似文献   

3.
类星体之谜     
类星体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天体。从发现时起,它就带有某种难以解释的神秘性。随着十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人们对它的探索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迄今它的本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新奇的光谱为了了解类星体的神秘之处,首先看一下,类星体究竟“新”在哪里?人类认识天体,早年是凭借目力“仰观天文”,后来是借助望远镜拍摄星象,总之是通过光学观测去认识的。而类星体则  相似文献   

4.
曹盛林 《科学通报》1980,25(20):937-937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5.
星系的碰撞 有许多射电源看来与银河系内的大体无关。但是,如果微波来自其他星系,那么要使这些微波到达地球而仍能被我们探测到,这些星系输出的微波就必须远较我们银河系发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人们仍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并早在  相似文献   

6.
Sargent等对5个高红移类星体光谱资料的系统研究表明,这些吸收线是散布在宇宙空间的原始氢云产生的,他们由此获得了这些云和周围介质的物理特征。本文除Sargent的5个类星体外,又增加了4个新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7.
卞毓麟 《科学通报》1981,26(3):159-159
一、引言文献[1]对946个类星体的红移和视星等作了统计分析。其要点为:以0.1为步长将类星体红移分为0.0—0.1,0.1—0.2,……3.5—3.6共36个间隔,算出各间隔内类星体视星等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σ_v,并据和z的关系讨论了宇宙学模型。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对几种宇宙模型计算了各不同红移间隔内类星体绝对星等的平均值,并讨论了类星体光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9.
建一 《科学之友》2002,(7):13-14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了一些光谱很特别的有强烈射电辐射的射电源对应体,却弄不清是一种什么天体。1963年时,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拍摄了编号3C273的光学对应体光谱,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发现这些光谱线的相对排列顺序与氢原子的光谱颇为相似,不同的只是巨大的红移量,于是他大胆判断这些奇特的谱线就是氢元素的发射线。3C273光谱的0.158红移值意味着它距地球大约20亿光年,如此之远的天体,其亮度比任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一些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相继建成,其中威力最大的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建造的“甚大天线阵”(VLA),它设在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这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委托NRAO主持的一项长期科学发展计划,经历了十年时间,耗资近亿美元,这个大型尖端设备于1981年11月如期完工。正如这个射电望远镜的名字那样,“甚大阵”(very large array)的确是一个包含当代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的大型科学设备。它由27面、每面25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组成,按Y形排列在70公里的范  相似文献   

11.
许梅 《科学》2005,57(1):48-48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4,183(2465):11报道,对类星体能源之形成,美国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比现在流行的学说简单得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类星体,是遥远宇宙中最明亮的一类天体.光变研究表明类星体发出光学辐射的区域很小,只有几光天到几光年.如此小的发光区域,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却比大小是它几十万甚至千万倍的普通星系还大上千倍.那么,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源是什么呢?超大质量黑洞对周围物质的吸积,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回答.那么,黑洞如何吸积周围物质?此外,黑洞不仅吸积物质,还可能吹出盘风,产生喷流,与周围星际介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能影响类星体寄主星系的演化.本文将着重介绍:(1)类星体的发现;(2)类星体的能源;(3)黑洞吸积盘理论模型;(4)类星体的喷流;(5)超大质量黑洞与其寄主星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类星体是天体物理重大疑谜之一,质量是其重要的物理参量。本文试从“爱因斯坦天文台”发射后第一批X射线类星体资料提出对类星体质量的一种估计。首批资料共42个,其中6个给出上限X光度。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能谱指数α_(ox)与红  相似文献   

15.
正1960年代,近代天文学开始起航,航队的旗舰,便是1963年发现的类星体。到今年,近代天文学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所谓近代天文学,是以四大发现为标志的,这四大发现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背景辐射。1963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施密特(M.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宇宙中一种崭新的天体被发现。屈指算来,整整五十年。换句话说,近代天文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正>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因其中心黑洞疯狂吞噬周围物质而发出极强的光芒。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天文学家确定早期宇宙的类星体中含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些黑洞是如何在宇宙诞生不久就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是类似恒星的天体的缩略语.类星体大约相当于太阳系的大小,可是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照亮整个星系,可以燃烧1亿年.然而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不明白是什么创造了这些宇宙明灯.最明显的怀疑目标就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稳居在几乎所有星系的中心,可以吞噬大量的物质,而且据了解,它们能够产生巨大的粒子和能量射流.但是很多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都拥有超大质量的黑洞,然而并没有产生类星体.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是“类似恒星的天体”的缩略语。类星体大约相当于太阳系的大小,可是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照亮整个星系,可以燃烧1亿年。然而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不明白是什么创造了这些宇宙明灯。最明显的怀疑目标就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稳居在几乎所有星系的中心,可以吞噬大量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任何标准的天文学教科书或工具书中皆未论及“类星体团”这一概念。然而,它的存在目前似乎已有端倪可察了。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美国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利用他们研制的栅棱镜(grism)发现了第一个类星体团。发现者包括有格林尼治天文台前任台长玛格丽特·伯比奇(Margaret.Burbidge)和洛厄尔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