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芥×甘蓝F1代及BC1代单体异附加系的GISH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白芥(Sinapis alba L)为母本,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 获得了不育及半不育的两种F1植株, 再以半不育的F1植株作母本, 甘蓝作父本进行回交, 获得了BC1植株.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dcFISH)技术, 鉴定出不育F1植株有21条染色体, 其中9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1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预期杂种; 半不育F1植株有30条染色体, 其中18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2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非预期杂种, 其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最多出现3个C-S三价体, 减数分裂后期Ⅰ白芥染色体出现不同的分离比例.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从BC1植株中鉴定出了1株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 其有丝分裂中期相有19条染色体, 18条来自甘蓝, 附加的1条来自白芥; 减数分裂中期Ⅰ显示9个甘蓝的二价体及1个白芥的单价体, 有时白芥的单个染色体与甘蓝的染色体形成了可能的三价体. 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为白芥基因渗入、基因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昌功 《科学通报》1996,41(14):1327-1329
“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bridization)”是植物性细胞操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小孢子四分体原生质体.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以及成熟花粉原生质体与体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先后均再生杂种植株成功.但迄今的研究多集中于茄科植物,而且关于杂种植株的结实等方面尚无肯定的报道.李昌功等由芸苔属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与下胚轴原生质融合再生了3个小植侏,并经染色体计数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初步鉴定出一株是异源三倍体,两株是异源四倍体.本文报道这3个小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标记技术进一步对其杂种特性鉴定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杂种植株生长发育的观察将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与甘蓝型油菜(B.napus L.)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的3个小植株通过切段繁殖的方法扩增其数量,将高达5cm以上的植株移入田间.以同期的双亲植株作对照,观察比较其生长发育情况.用荧光素二醋酸酯(FDA)染色反应测定成熟花粉的生活力.解剖果实以检查种子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经过一系列实验室试验,证明能够大量生产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是从所谓的杂种(杂种细胞系)中分离出来的。杂种——即产生抗体的细胞与癌细胞混合最终形成的细胞培养物,当用体外人工培养基培养时,这种细胞培养物使杂种无限制地繁殖。D.G.Gilliland 和 R.J.Colli-e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 X.Stepltwski,(美国费城维斯特尔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等认为,可以利用杂种治癌。两组研究人员开始把黑瘤小白鼠的恶性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T淋巴细胞钙信号的活化能够调节核转录因子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的活性,并控制IL-2等重要蛋白因子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Vav1是一类在造血细胞中表达的鸟苷酸交换因子,能够控制细胞骨架重排以及T细胞的活化.研究表明,Vav1能够对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介导的细胞钙信号传导进行调节.在Vav1缺失的细胞中,钙离子信号传导存在重大缺陷,其机制可能涉及Vav1对磷脂酶PLCγ-1(phospholipase C-γ1)活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李向辉 《科学通报》1978,23(7):385-385
生物科学工作者现在已能将动物、植物、微生物各自不同来源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诱导融合,产生杂种细胞,不仅能将人类和动物细胞,如人+鼠,人+蚊子的细胞,而且也能把植物原生质体和人类细胞融合起来,形成杂种细胞,这种体细胞杂交技术,在体细胞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肿瘤、病毒学等领域中,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设想和深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青菜植株内含有少量淀粉,淀粉不甜且不易溶于水,但霜降之后,奇迹就会发生——青菜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又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甜的且易溶解于水,于是青菜的味道更加清甜。那么,青菜为什么不会被霜打坏呢?这是因为在经历了一系列化学转化后,青菜植株的细胞增加了糖分,细胞不容易被破坏,青菜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坏了。由此可知,冬天青菜变甜,是青菜自身适应环境变化、防止冻  相似文献   

7.
自六十年代英国柯京(Cocking)首次用酶法制备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研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改变植物细胞遗传特性的美好前景。七十年代以来,通过体细胞杂交方法得到的“新”的杂种植物,基本上是种间或种内的。如烟草种内、种间杂种,矮牵牛种间杂种,苔藓  相似文献   

8.
将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染色体组型为AA)与宽叶野生稻(O. latifolia, 染色体组型为CCDD)进行杂交, 结合胚拯救手段, 获得了这两个种的种间杂交种. 杂种F1在株高、分蘖力、生长繁茂性等方面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 穗部性状明显偏向于父本宽叶野生稻的特征, 表现为长芒、小粒、大而外露的紫色柱头极易落粒. 根尖细胞染色体鉴定证明杂种染色体数为2n = 36. 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 鉴定了杂种F1的染色体组成及其在减数分裂中的配对行为. 结果表明, 杂种染色体的组成为ACD, 在减数分裂中, 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 很少有配对现象发生, 因而杂种表现完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9.
颜永杉 《科学通报》1984,29(12):754-754
核仁形成区(NORs)是细胞rRNA基因转录的场所。DNA-RNA原位杂交证明了人类、小鼠,果蝇和印度黄麂的18S~28S rRNA基因位于它们的NORs.Goodpasture等用银染技术使多种哺乳类NORs特异染色,从而证实了显微镜下Ag-NORs就是rRNA基因所在的位置。不久,Miller等在人-小鼠杂种体细胞中,发现人28s rRNA缺失,此时所有人染色体的NORs不被银染;同样,Miller等在小鼠的28s rRNA缺失的小鼠-人杂种体细胞中,发现所有的小鼠NORs不被银染。这些表明只有那些有转录活性的rRNA基因所在的NORs  相似文献   

10.
细胞杂交与抗癌基因60年代初,在细胞生物学领域里,出现了一项新技术,就是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技术。最早观察到细胞杂交现象的是巴斯基(Barski)等。他们证明当高度恶性与低度恶性的细胞株在体外混杂时,能自发产生具有每一方亲代性质的杂种细胞(hybridcell)。  相似文献   

11.
一种导入外源基因、筛选及鉴定融合胞质体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文丽 《科学通报》1993,38(10):950-950
我们在前文报道红细胞胞质因子对骨髓瘤细胞的恶性有调控作用,采用的实验手段是将纯化的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胞质体杂种细胞。但为了在HAT筛选液中获得杂种细胞,必须首先将骨髓瘤细胞进行诱导突变、抗性筛选,建立HGPRT缺陷株,才能在与网织红细胞融合后得到较纯的胞质体杂种细胞,而此方法需要较长时间(至少3—6个月),工作量较大。近年来,利用表达性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的方法可替代诱导突变得到同样  相似文献   

12.
大-小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浚明 《科学通报》1984,29(16):1009-1009
大小麦杂交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年前,Kruse通过把即将夭折的大-小麦杂种胚接种于事先培养的大麦胚乳上,第一次获得了可证实的大-小麦杂种。他的成功激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巨大兴趣,他的方法迄今仍被很多研究者(如Fedak,Islam等和陈孝等)所采用。本文作者则试图首先诱导杂种幼胚形成愈伤组织,经过一系列继代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与新麦草及高冰草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中,供体-受体不对称融合方法近年来倍受重视。人们常用X-或γ-射线辐射一方亲本作融合供体,以获得胞质杂种或不对称核杂种。但至今紫外线在不对称融合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禾谷类的体细胞杂交,在水稻上已有较大进展,但在小麦进展缓慢,仅有小麦与多年生黑麦草及小麦与裸燕麦的原生质体融合获杂种愈伤组织的报道。近年来,我们曾以小麦与~(60)Co-γ射线处理的簇毛进行体细胞杂交,首次获得小麦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现在我们报道小麦与紫外线照射的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Fisch) Nevski 2n=14)和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Nevski 2n=70)的属间体细胞杂交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与新麦草及高冰草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夏光敏  王槐  陈惠民 《科学通报》1996,41(15):1423-1426
<正>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中,供体-受体不对称融合方法近年来倍受重视。人们常用X-或γ-射线辐射一方亲本作融合供体,以获得胞质杂种或不对称核杂种。但至今紫外线在不对称融合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禾谷类的体细胞杂交,在水稻上已有较大进展,但在小麦进展缓慢,仅有小麦与多年生黑麦草及小麦与裸燕麦的原生质体融合获杂种愈伤组织的报道。近年来,我们曾以小麦与~(60)Co-γ射线处理的簇毛进行体细胞杂交,首次获得小麦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现在我们报道小麦与紫外线照射的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Fisch) Nevski 2n=14)和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Nevski 2n=70)的属间体细胞杂交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谢明唐 《科学通报》1990,35(20):1591-1591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简称RuBPcase,EC,4,1,1,39)是一个双功能酶。由于羧化酶的遗传功能和结构上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在缺乏确定的杂种遗传标志的情况下,羧化酶等电聚焦模式还可以鉴定杂交植株的杂种真实性特性。  相似文献   

16.
近来发现B淋巴细胞可直接识别抗原,由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smlg)与抗原结合。封底照片所示,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索马里棉(G.somalense)杂种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棉属野生种索马里棉种(G.somalense,Hutch)原产于非洲东北部沙漠地带,属于E_2染色体组,2n=26.该棉种具有抗干旱和抗棉铃虫特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该棉种的开发和利用,至今没有成功的报道.1984年我组采用种间杂交,施用植物生长激素(GA3,50×10~(-6)g,NAA40×10~(-6)g),杂种胚离体培养,及同步利用秋水仙碱溶液进行染色体加倍一正套技术,成功地得到可育的陆地棉与索马里棉(G. somalense)的杂种F_1植株,经过回交和多年人工选  相似文献   

18.
两位美国科学家艾尔弗雷德·基尔曼(Alfred.G.Gilman)和马丁·罗德贝尔(Martin·Rodbell)在70年代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内有传导信号的作用,阐明了信息如何在细胞中传递的机制,被授予1994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评价此项发现时指出:“此项发现对拓展人类认识领域,发展遗传学和生物学有极其重要意义。G蛋白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疾病,它对诊断霍乱、糖尿病和肿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G蛋白的发现是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细胞信号传导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植物外源遗传物质动态导入法,将大蒜(Allium sativum L.)、胡葱(Allium fistulosm L.)和玉米(Zea mays L.)的遗传物质分别导入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体细胞中去,约三个星期,就可获得大蒜—青菜、胡葱—青菜和玉米—青菜纲间杂交的完整植株。然后,采用交叉免疫电泳技术,对供体、受体与杂交植物的组份Ⅰ蛋白分别进行分析,清楚地表明青菜受体细胞内导入的有关外源基因已经与细胞内有关DNA发生杂交,并在合成的组份Ⅰ蛋白上得以表达。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杂交的成功,使得被子植物亚门内的各种植物进行各种组合的杂交,产生了现实的希望。这一杂交技术在使用时简便易行,重复性强,成功率高以及获得  相似文献   

20.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 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 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 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 结果表明, 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 (ⅰ) 胚囊亲和性障碍,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 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 (ⅱ) 杂种不活障碍, 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 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 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 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 以胚囊退化为主; 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 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 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 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