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2.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它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它赖以存在的逻辑支点是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精神品德发生"异质同构"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仅以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审美静观"、"心理距离"等主体审美态度为经验尺度的话,势必会将当代大量活生生的审美事实遮蔽掉,而如果与此相反站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上将一切生活中的经验都与审美经验相混同,也会使美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20世纪的美学家们多半都对审美经验予以深刻的关注,了解这个轨迹,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电子媒介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审美呈现出泛化和异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审美正义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成为一种快感享受,而不是精神享受,因而审美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势在必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审美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当代媒介形式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审美文化的扩展性方面来看,当代媒介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确立,虽然审美文化对媒介的变化存在着依赖性,但是忽视了媒介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破坏了其本源和模仿现实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创作发端于外在审美,内在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文学艺术创作是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的统一。作为审美反映,它是和作者感官相联系的感性反映,是和创作主体相联系的充分个性化的反映,是充满感情的反映,是升华的反映,是借助一定媒介的反映。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规定,文学艺术创作是合规律合目的基础上的创造,一方面创作是对现实合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创作主体合目的的创造,美的规律是造形的规律。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质是人审美方式的自我观照、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享受、自我实现,因此文学艺术创作的本性是审美。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时代,娱乐产品的"眩惑"、泛娱乐化是传媒产业审美缺失现象的重要体现。而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席则是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当代传播美学视角来看,在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品质的提升与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介在审美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显示了重要的作用。从古代到现在,审美文化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先后出现以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为核心的阶段。审美文化的创新,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立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敢于突破陈旧观念和思想障碍.在探索中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心世界出现了创造性的新产物--"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审美间体"(心理结构表征体)乃是主体精神嬗变的核心标志,由此衍生的"镜像时空"(功能场)能够同时吸收与折射对象与主体的价值特征,并能与主体意识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因而妙不可言.主体借助"镜像时空"方能观照自我、并与客体展开互动投射.审美价值生成于"审美间体"和"镜像时空"之中,主体借助观照这些内在创造物而同时体验自我与对象的全息价值和自由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