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本着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人物,并在作品中倾注浓厚的时代意识、富有强烈的现实感,呈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2.
加兹达诺夫的长篇小说《夜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中篇小说《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5年很快就发表。这两部作品的美学原则显然受到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本文尝试着分析这两部极为不同的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远大前程》是他创作后期比较著名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路遥的三部六卷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名列榜首的殊荣,实乃当之无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乃至建国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所提供的艺术经验,涉及到文学创作的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探索和研讨。 一、政治史·经济史·生活史 跟某些鼓吹文艺脱离政治的人不同,路遥决不试图使自己的创作远离时代,在字里行间抹去“政治的痕迹”。恰恰相反,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中,他坚持以史学的谨严,勾画着当代中国的政治进程和经济变革的轨迹。他精心选择我国建国史上政治、经济变动最剧烈  相似文献   

8.
路遥前辈是真正用“土地”和“劳动”,为陕北的平凡者而深情歌唱的第一人。本文主要论及路遥先生在陕北的特殊地位;路遥生平及其创作成果;分析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筒评《平凡的世界》并非《人生〉之继续;综述路遥创作思想倾向以及路遥先生对我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与意义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三题马家骏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和俄国文坛上的伟大代表。他的创作标志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达到的高峰与极限。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是学习《外国文学》的重要环节。一、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社会活动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路遥先生逝世已15年了,人们深深怀念这位富有才华、挚爱文学、卓有影响,却英年早逝的作家,以各种形式表达追思与纪念。笔者看到了著名作家、路遥的好友贾平凹先生的文章《怀念路遥》,惺惺相惜,其情真挚,令人感怀。其中有涉及路遥早逝原因的内容:“有人说路遥是累死的,证据是他写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但路遥不是累死的,他昼伏夜出,是职业的习惯,也是一头猛兽的秉性。有人说路遥是穷死的,因为他死时还欠人万元,但那个年代都穷呀,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亟需一种充满人道主义、批判精神和理想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毕淑敏正是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实现着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梅洪琼 《科技信息》2009,(27):132-132
本文立足于白居易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试图从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与共通性来解读他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探求其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背后艺术感染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真实”和“天然”是自然论的精髓,其中“真”是自然应有的含义,创作的自然首先表现在文学伤口内容的真,“天然”是指创作手法上要摈弃人工的雕饰。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及其中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大量涌现的文学新人中,徐孝鱼是属于起步较晚的一个。年迈不惑,才在《西湖》上发表他的学步之作。但是,从跨出第一步起,他的步子倒是稳健扎实的,虽不是才气横溢,然其作品却常能以质朴凝重取胜。他并不热衷于赶时髦,求刺激,总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踏踏实实地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出发,去选取题材,发掘主题,颇为严肃地思考着他所经验过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新写实小说创作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和现实主义发展的流变史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史学观照,提出其史学价值在于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拆解,其缺憾是新写实摈弃悲剧情怀和批判意识,新写实文学只能是抗争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的一种危机之后又跌入一种新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6.
父爱导致的两幕悲剧——李尔王与高老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尔王》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之一,作於17世纪初期,它充分暴露了“个人自身、家庭、国家甚至宇宙内部蔓延着的紊乱,解释了世界、国家、家庭以及人们的灵魂这个小天地存在的危机。”《高老头》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的代表作。虽然,《李尔王》和《高老头》这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相距两个多世纪,空间距英法两个不同的国度,在表现主题和运用艺术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却塑造了两个极其相似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一部中国现代诗歌史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即新诗流派在吸收他民族诗歌丰富的艺术营养时,使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合流。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等都曾经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地接触过西方象征派,而又离开了象征派,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这说明象征派的艺术技巧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互补长短的关系。而从美术走进诗坛、从象征派走向现实主义的艾青,恰恰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也正是艾青肩起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大旗,成为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也正是艾青,从创作实践上证明了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创作的理论主张:新诗“不但新于中国固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新写实小说创作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和现实主义发展的流变史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史学观照.提出其史学价值在于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拆解,其缺憾是新写实摈弃悲剧情怀和批判意识.新写实文学只能是抗争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的一种危机之后又跌入一种新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0.
袁静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1):63-64,65-66
《孽海花》是曾朴的得意之作。曾朴酷爱法国文学,《孽海花》的创作受到了法国文学的影响。曾朴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历史事件中汲取题材、注重作品和细节的真实性、突出典型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