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硼和铝都是ⅢA族元素。它们的价电子数少于价轨道数,当它们形成共价化合物时,成键电子对数往往少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的轨道数,使硼和铝的许多化合物具有缺电子性。由于硼是非金属元素,铝是金属元素,另外硼原子半径比铝原子半径小得多,而且硼的前三个电离能总和(6764KJ·mol-1)比铝的前三个电离能总和(5114KJ·mol-1)大,硼主要形成共价型化合物,缺电子性成为硼的化学最重要的特征,而铝则不然。本文以硼和铝形成化合物的缺电子性为线索,将有关它们分散而重要的描述性化学事实,从组成、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元素的电负性这一概念,在化学上广泛用来阐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物中键合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基本概念。 1932年,L.Pauling首先提出元素的电负性涵义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或“分子中的键合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 在由A、B两原子构成的A—B键中,如果两原子吸引成键的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同,  相似文献   

3.
化学种型中某元素原子的氧化数是个确定值,它与物质的组成、结构有关,其值不大于该元素的最高化台价。用电子转移和氧化数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等效的,但若采用后者需要谨慎。氧化数是个待完善的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正> 人们定义元素的氧化数,是为了表示某一元素在化合物中氧化态特征的一种方便的概念。氧化数既代表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特征氧化态、又是化学上常用的方便概念,其方便之处是体现了氧化数既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既可为“0”值,也可为分数。因此用氧化数,而不用电子得失去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下简称氧还反应)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同时也便于教师教学。氧化数的概念经历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定义不严  相似文献   

5.
在特征晶体模型基础上,引入特征原子的有效电荷概念,从第一原理出发利用特征晶体理论对Fcc结构Ti Al合金系的无序固溶体、TiAl金属间化合物电子结构和晶体性质进行研究.其过程为:首先采用中心原子团簇模型,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确定特征原子的有效电荷;然后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线性Muffin tin轨道法研究特征晶体的电子结构和性质;再根据特征晶体理论的叠加原理计算实际合金的性质,得到固溶体的平衡晶格常数、结合能、体弹性模量随成分变化的关系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TiAl的平均原子体积和结合能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氧化数(又叫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氧化数虽然是一个有一定人为性、经验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成了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依据,对我们判断理解有关物质的氧化还原性,以及氧化还原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很大帮助。按氧化数的有关规定,臭氧中氧元素的氧化数为零。但就此  相似文献   

7.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分子、原子和电子运动规律的水平上研究元素及其无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反应、反应与应用,以及新型无机物的合成与性能’的元素化学谓之‘元素无机化学’。元素是这个领域的‘主角’,其存在(丰度与形态)、‘品格’(原子序Z—原子核类型)、‘特长’(可变的价层电子结构导致的理化特  相似文献   

8.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Pt掺杂B2结构的NiTi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研究表明,Pt掺杂比例不高于6.25%时,体系的结构不发生变化,并且点缺陷形成能更低,说明掺杂Pt元素能提高体系的稳定性.而态密度,布局分析以及电荷密度分布的计算进一步表明,Pt原子的d电子成键能力很强,与周围原子剧烈的相互作用,结构更为稳定.通过...  相似文献   

9.
无机化学一向把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间的关系归结为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外电子层构型三个因素的影响。按此观点,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过渡时,由于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和外层电子数增多,导致金属性减弱和非金属性增强;而在同一主族从上向下过渡时,核电荷增大、原子半径增大(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由于原子半径递变的影响占优势,使金属  相似文献   

10.
确定氧化数的新方法是利用分子的Lewis结构和元素电负性表,画出键合电子的归属图,从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围绕分离原子的价电子数的差等于该原子的氧化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MgO)n吸附银原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电荷分布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n≥4,银原子吸附在空位的结构是最低能量结构,随着银原子数的增加,增加的银原子易与原来的银原子形成银团簇.电荷布局数分析表明,银原子与(MgO)n团簇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来自较弱的原子极化,吸附的银原子导致其近邻的原子电荷重新分布.通过与纯的氧化镁团簇对比发现,银原子的吸附对氧化镁团簇的成键特性和结构影响比较小.一阶能量差分、分裂能和电子亲和势表明Ag(MgO)4和Ag(MgO)6团簇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电负性概念出发,分析一些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氧化数的大小及正负,对这些常见元素氧化数的习惯认识提出质疑。以引起人们对有这些元素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子转移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屏蔽效应、穿透效应等基本原理出发,提出有效静电力 Z/r 的概念。用它可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14.
ⅢA、ⅣA、ⅤA等主族重元素的高价化合物的氧化性的变化规律,并不是由于“惰性电子对效应”。本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这些族的元素的不同原子的成键能力,指出这些化合物的氧化性规律与成键能力有关,与Drago处理这些元素的氯化物的键能时所提出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CEP 31G方法,对EuSin(n=12- 18)团簇的平衡结构、基态相对稳定性、电子性质及其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构优化和绝热电子亲和势(AEA)的计算结果表明,从n=12开始Eu原子开始占据了团簇的内部位置并形成笼状结构,同时AEA计算结果表明EuSi13团簇获得电子的能力最强.团簇的平均结合能、离解能、能量二阶差分计算结果均表明当n=13、15、17时团簇是比较稳定的.能隙分析说明(F1)掺杂后团簇的化学活性有所增强,n=16时团簇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13 - 17时电荷由Si原子向Eu原子转移而电荷转移量随n的增大而减少,在n=18时Eu原子电荷为正值开始失去电子,电荷转移方向出现了翻转.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团簇Co_3NiB_2在B3LYP/Lan12dz水平下优化后得到的12种稳定构型的成键和电子性质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团簇Co_3NiB_2优化构型中各成键的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成键金属之间成键非金属之间成键;各成键对团簇Co_3NiB_2稳定性贡献由大到小为: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成键金属之间成键非金属之间成键;单帽四棱锥构型的电子主要是由Ni原子流向Co原子;单帽三角双锥与四棱双锥构型的电子均由B原子流向Co原子和Ni原子;在五棱锥构型中,电子由Co原子和Ni原子流向B原子。  相似文献   

17.
在巯基金团簇中尤其是部分巯基包裹的金核簇,Au原子和S原子的电荷分布是决定金核簇静电势的重要因素.Au是有强相对论效应的重元素,相对论效应对裸露的和有机分子保护的金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环状Au4(SCH3)4簇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相对论效应对电荷分布有重要影响.根据Hirshfeld和Mulliken这两种方法对电子数进行分析,发现当考虑相对论效应时几乎没有电荷从Au转移到S,而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时有大量电荷从Au转移到S.  相似文献   

18.
用余氏金属价键理论计算了Fcc基有序Al-Li金属间化合物的键参量和原子间成键的电荷偏移量。结果表明:要形成较强的Al-Li键,Al原子将偏移部分共价电子给Li原子用于共价成键,而这一过程中Al原子的外层电子状态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B3LYP/aug-cc-pvDZ水平上研究了叠氮基-1,4-四嗪分子构型、电子结构及叠氮-四唑异构化反应历程.采用NBO和AIM方法分析了异构化过程中各原子电荷和电子拓扑性质.结果表明:叠氮-四唑异构化反应始于叠氮基失去直线构型,叠氮基终端上的N9原子向环上N2原子接近,N2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进攻叠氮基,最终在N2和N9原子间成键形成四唑异构体.叠氮基中N—N—N键角的弯曲,闭环过程中电子的重新分布等因素使得反应具有较高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20.
新型超导体MgB2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最新发现MgB2 超导体 (Tc≈ 39K)的电子结构及化学成键从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DOS、价电子电荷密度分布等几个方面 ,采用LMTO方法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 .同时对相关的同族二硼化物BeB2 、CaB2 电子性质的相似及差异给与阐述和比较 ,报告了SmB2 ,UB2 和LuB2 态密度的计算结果 ,并对它们的超导电性进行讨论与推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