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健 《科技知识动漫》2009,(12):118-118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与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描述 在一节二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a正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幅画.在旁边画画的同桌学生b突然抬起头大嚷:"看呀!他将河水画成黄色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书里写的,画上画的,水似乎只能是蓝色,此学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描述 在一节二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a正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幅画。在旁边画画的同桌学生b突然抬起头大嚷:“看呀!他将河水画成黄色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书里写的,画上画的,水似乎只能是蓝色,此学生也不例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卧室里挂着一张肖像画,是我初学画画时的"杰作"。因为画中的人,我一直没有放弃画画,现在画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年前的一天,我走进画室。"这节课,我们来画企鹅。"和蔼可亲的林老师转动着手腕,开始示范教学。我按照她说的,认真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只企鹅跃然纸上,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心想:原来画画这么简单,那我何不画一画林老师呢?我用铅笔顶着下巴,观察林老师:圆脸蛋、  相似文献   

5.
留白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留白的妙用,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写道:“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相似文献   

6.
辛晶 《奇闻怪事》2009,(12):6-7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书画中的留白,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达到“意无穷”之境界。而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留白。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小孩画画,交了一幅空画,老师问:"小明,你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交了一张白纸呢?"小孩答:"我画的是牛吃草."老师又问:"那草昵?"答:"牛吃了."又问:"那牛呢?"答:"牛?牛吃完草走了."  相似文献   

8.
老师的手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感恩节到了,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一名叫道格拉斯的学生画了一幅“手”的画送给老师。老师很奇怪,问他:“这是谁的手?为什么面手啊?”孩子回答说:“这是你的手啊!”原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不太好,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疏远他,而是经常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他,给他以鼓励、尊重。因而老师的手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画了这幅画,  相似文献   

9.
快乐小画家     
正大家好!我叫朱琪儿,今年读一年级,是一个爱画画的小姑娘,几乎天天画画。看,我又在画画了!你们喜欢我画的画吗?如果你们喜欢的话,就和我交朋友吧!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歌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咏叹与抒怀,常常在文字问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因此而具有绘画之美.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山水诗歌,特别是他们在展示绘画美方面的异同.由于世界观、自然观、思维习惯和文学风格的不同,中西山水诗人以不同的视角和虚实程度为读者展现诗歌背后流动的自然画面.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言,外交是一门艺术。艺术之妙,妙在不直。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终非艺术上品,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才能引人人胜。诗贵“曲笔道真情”,不画庙而画幡竿才是古画“深山藏古寺”的不朽名笔。艺术如此,外交亦然。外交之有“艺术”的美称,恐也在于这“不直”二字。“不直”之谓,套用外交术语,则称作“迂  相似文献   

12.
瑶族仪式画绘制的神仙并不是瑶族崇拜的所有神仙,但是仪式画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瑶族的神仙体系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瑶族仪式画有仪式象征的功能,是人们对神灵寄托的期望。仪式之上对仪式画的参拜也是瑶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消除困惑的行为。在瑶族的仪式实践当中,仪式画上的神仙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实际的仪式运用中它具有联络村民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膑兵法》中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这就是说,善战者见敌之长处、优势时,并不气馁,而是寻找其不足和弱点,以攻其短;见敌人之弱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2,(17):85-85
正世传张偕繇善画,且爱当众画画。一时兴起,。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了四条龙,却不点睛。自然就有人问他,为何不画完?答曰若点了睛龙就要破壁飞出了。大家当然不信,张僧繇就去点,果然四龙飞腾——"画龙点睛"这成语,就这么来的。三国时以"曹衣出水"闻名的曹不兴,也爱当众来上一两笔。那个时代娱乐少,有人当众画画,把面白墙画得花里胡哨,一如现在大导演当街拍电影,必然有群众围着看。画家也很大方,因为在唐以前,画家地位跟卖把势的倡优相去不远,得有个"表演娱乐大众"的因素在。但画家们一旦脱离了画匠画师,就有了脾气。唐朝南宗王维、北宗二李,自己有官位有身份,画画纯出爱好,于是也有了位分派头,画画就不爱当着人了。除了有些酬诗唱答的场合要现场挥毫,大家都喜欢闷在自家画室里,安腕运指、勾皴点染地细细折腾——至于  相似文献   

15.
天南地北     
奇特的发型意大利一位名叫米诺·莫列季的理发师发明了一种奇特的发型——在头发上涂漆画画。理发时,理发师首先将顾客的头发弄平整,然后涂漆使头发固定,最后画上顾客所喜爱的图画。不少人喜欢在头上“携带”一个电影明星像,还有的人则爱好在头发上画一个“心”的图案,或者是有名画家的仿制作品。  相似文献   

16.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小学数学课堂也应该是一幅和谐的画、一支和谐的乐曲、一首和谐的诗.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和谐之美?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做法:  相似文献   

17.
考眼力     
肖谢 《小学科技》2010,(2):32-33
下面4幅画中,哪一幅画与众不同呢?  相似文献   

18.
在徐小斌的《羽蛇》中,以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有形的想象中,这些“画面”成为文本中的“无形之文”。这些画面由陆羽与陆绫所作的画组成,纵横交织,充满了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意味。它们是《羽蛇》的象征隐喻点,也是解读文本深层意蕴的语言符码。《羽蛇》中的画的隐喻意蕴体现为三个方面:女性自我性别的体认;男权框定的覆灭;相对融合中的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19.
空白效应     
李静 《青年科学》2011,(1):56-56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的虾,可谓一绝。可是,他从不在画中加上水,奇怪的是,虽然画中无水,却好像更能让人想象出“虾在水中游”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题跋的文体价值得以阐扬,诗文书画形成合流的晚明社会,江南名士李流芳水准甚高的画跋创作无疑具有范型意义.画意摹写是李流芳画跋的首要特色.他不仅以彰显、发明画中的固有意蕴为能事,更以文字为画面之补益,善写画外之音.画理阐析为李流芳画跋的另一特色.他深解绘事,故常借画跋以申说对于画理的体悟与见地,包括关于绘画核心价值追求的认知,绘画功能的言说,以及围绕学古与自创、绘画与诗歌、绘画与读书三对关系的解析.本事记录亦为李流芳画跋的鲜明特色.所记诸本事中,有许多关乎画家、求画者及藏画人之间的画缘轶事,揭示出中国传统绘画在画家与鉴藏者的互动中,在诗文书画合璧的文化格局中,有序传承,流披后世的基本样貌和内生动力.在李流芳的画、跋当中,还存在着题跋文字与画作时空交叠这一近世文人画的互文性特征,此项连同李流芳画跋的以上三大特色,集中反映出晚明文人兼具诗文作家、书画家等多重文化身份,以及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在近世社会,特别是在当时的江南地域和文人阶层中不断互渗汇流的时代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