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老年公寓"这种新型的老年社区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养老方式。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老年公寓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老年社区数字化、医疗信息化、娱乐多样化以及同时兼顾老年人生活需要等特点是将来老年公寓智能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在广电企业以"广电+"概念来拓展广电网络功能应用中,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结合老年公寓项目落地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养老的危机对社会的责任形成了挑战,而单纯地依靠现有的养老模式,很难短期内满足养老压力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以房养老"可以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但是,以现行的房价,居民购买房屋的可能性正在慢慢减弱,高房价对于以房养老政策的实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对现有的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在安全和舒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以多层老年住宅为例,指出了现有适老住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养老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独立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居家养老住宅改造的方向,和多层住宅内部空间改造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老龄化现状——老年化速度快,老龄化人口持续增多及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政府确定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所以老年住宅的设计对实现居家养老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提出老年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安全性、功能性、健康性等要求,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使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能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且吉林省并没有形成一种具有可及性的、普适性的养老模式,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并不足以解决吉林省的养老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两种模式结合,探索“居家帮扶型”智慧养老模式的理论内涵、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解决对策,以期推动“居家帮扶型”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很高兴看到《老年公寓呼之欲出》这篇文章,因为老年公寓的问题我已经关注一段时间了,只是很模糊,而在这篇文章中,国内老年公寓的建设状况被系统地梳理出来,文章从社会、房地产开发商、老人、子女等多个角度对老年公寓的策划及开发提供了资料和思考,甚至在后面的资料中,作者还介绍了国内外两个关于老年公寓的项目,又增加了一些新意。我想,这也是《科技智囊》杂志作为“智囊”的功用吧!  相似文献   

7.
杜秋梅 《科技信息》2013,(1):185-185
当今中国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在逐年增多,家庭空巢化的速度在加快,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社会现实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并对完善该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推进安阳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方法 通过对安阳市的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从业人员、养老人员、设施及服务功能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果 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床位总量不足、设施简陋、专业人才匮乏、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薄弱、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对策 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养老机构设施;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加强医学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运用各种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平台;建立老年社区;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政策;养老机构连锁运行等方式方法推进社区养老工作和养老机构改革,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有的孝文化举世闻名,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导致了独特的"反哺"的养老模式,但是这种养老模式让一些人误认为国人的保险意识不强,实在是一大误区。但是这种模式在当今的确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就文化因素方面探讨我国的传统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以前学者有关农村养老模式争论的基础上,从城镇化的视角,分析当今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受到的冲击,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以符号互动主义范式、需要层次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出发点,对农村老年人口在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平衡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了构建农村养老体系新模式的设想,并对该模式运行的前提条件、优点和潜在问题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刘念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2):146-147
通过分析高职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现状,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ESP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该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石元伍  李婕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2):1647-1654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探究如何完善养老服务评价方式,得到准确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对于科学构建养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以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构建为例,将修正后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指标体系进行可视化展现,融入服务设计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权重确定方案。该方案可促进养老模式规范化,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行的养老方式,使得对居家养老型住宅设计的研究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面临的必然问题.在分析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特殊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年家庭结构下的居住模式的分类和研究,归纳出了居家养老居住模式的特征,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居家养老需求的独居型、同住型、邻居型和分而不离型4种主要的居住模式和套型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与之对应的住宅套型图,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中国的养老形势相当严峻。提倡和谐社会,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应从尊重本土文化和当代老龄群体切身利益出发,在不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情况下,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并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文章从专业与工作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寻找最适合当代人普遍需要的养老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其对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的接受程度,为探索合适的养老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9个主城区内1 006名5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养老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1%的调查对象目前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调查对象目前养老所存在的困难主要为医保报销比例较低(25.6%)、经济拮据(25.0%)、体弱多病、就医不便(19.5%);对调查对象的养老需求及意愿进行调查发现,54.4%的调查对象需要生活照顾,52.5%需要安全保障服务,51.4%需要一般医疗救助;73.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尝试整合照料式养老,而不愿意尝试的调查对象主要担心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的收费会较传统模式养老服务更高(24.6%).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表明,调查对象的每月总收入与其养老方式是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尝试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50岁以上人群目前的养老模式较为传统,且该人群在医疗、日间照料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需求,可在该人群中应用"医养康护"一体化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此外,针对月收入不同的老年人群,政府应提高相应的报销比例,以提高老年人群对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5,(5):91-93
国家实行怎样的养老模式才能适应其老龄化发展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变迁,对国家制定养老政策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房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推行这种养老模式可以采取"反抵押贷款"的形式。这对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养老模式。文章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分析推行"反抵押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与之相伴随的养老问题便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本文拟分析各种不同的养老模式,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养老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对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雨 《科技资讯》2023,(1):246-250
老龄化趋势加强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出现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关键,对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多地展开了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与该养老模式契合,分析发达国家多中心治理的经验,发现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这几类参与主体存在职能失灵、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供给缺乏、社会组织参与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如何提升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对该养老服务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城市老年化进程,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从无障碍系统的建立、老年公寓的建设、老年设施配套建设几方面论述了城市老年设施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