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根据作者不久前寄来的打字稿译出。这是作者前几年在日本的一次讲演,其记录稿曾在1986年发表于日本的《SHISO》杂志。但是后来据此整理的这篇英文稿一直未曾杀青。作者惠寄此稿原为出版他的中文选集的备用稿,不供发表或引用。后因选集中已决定收入此文,特商请作者先期在本刊发表以供热心的读者参考。但正式引用还望以未来选集中的改定文本为准。本文译者认为,库恩教授的这篇新作是他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和《必要的张力》二书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要在传统的逻辑主义科学哲学以外另辟历史主义蹊径,以及在这种历史取向中旧问题的转换和新问题的提出。库恩近年来落笔极为慎审(用他来信中的说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颇引起一些对他的研究方向的关切。此外,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此文略见西方“非正统”科学哲学发展状况之一斑。因为这些,我想值得把此文收入他的选集,并争取先期发表,也算是对明年将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库恩科学哲学专题讨论会的一点准备工作。为了便于对他的作品仍感陌生的读者阅读,我加了三个小标题以资醒目,并于文末加一简短附言略作介绍,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家对此并不认可。化学家拉宾格尔从科学争论的终结与关于科学的争论的无终结的对比、另一种科学是否可能、社会建构论者反对的科学方法到底指什么及这种指责能否成立等几个方面对社会建构论提出了质疑。本文对拉宾格尔的质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力求作出中立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曹天予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在对科学作研究的专业中已变得十分流行。虽然说社会建构论已控制了这个领域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一个科学史家来说,在学术著作或通俗文章中要不遇到带有社会建构论倾向的论述是很困难的。这类论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科学的切入点从实验到实验室的转移标志了科学论中的一场革命。透过实验室看科学,革新了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确立的科学形象。透过实验室看到的科学,汇聚了求真性、实用性以及社会性等多种属性于一身。科学具有文化上的二重性,它是社会-利益相关的,它的社会运行强烈依赖于从业者的道德基础。实验室是科学之“身”与科学之“心”的奇妙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系统科学范式区别于经典科学范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系统理论之为革命的根本所在。但整体论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系统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与转折,整体论思想自身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如果说系统科学不足百年的历史可以依次概括为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整体论形态即可对应概括为构成整体论、进化整体论和生成整体论。文章揭示了科学思想史视阈下系统整体论形态"三部曲"之嬗变轨迹,进而探究了内在于系统科学思想史的生成性演进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9.
从构成到生成——历史与科学的一个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分属不同领域。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知识形态都有重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描述方式对历史和科学的进行比较,发掘二者可能的同构。  相似文献   

10.
STS是二战前后兴起的新兴领域和学科,其根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复合性超学科理念。而这早在莱布尼茨的科学活动中就有许多体现。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二个方面。在理论活动方面,他坚持整体的科学理念,开展跨界性的学术研究和对科学的人文性理解;在STS实践方面,他通过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以及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来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活动。这既有个体思想与立场、治学特点和风格的原因,也有研究范式和非学院化的社会身份的原因。由于莱布尼茨的手稿在生前大部分没有公布,结果导致了罗素所说的隐显两个"莱布尼茨"的存在。今天,研究莱布尼茨既要去挖掘和"发现",又要去推动和实践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要素及运行机制,促使企业组织范式逐渐从传统经济的科学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转变。本文从组织范式变革与环境变化二者耦舍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范式悖论”的成因,并对组织范式进行了基本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组织范式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来源,结合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二重空间的企业组织网链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从约定出发探寻社会规范的起源与演化,是近年来行动哲学研究中自然主义研究进路的重要体现。根据刘易斯通过信号博弈模型所做的阐述,约定被理解成信号博弈的某个均衡状态。约定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描述性的规范,但是其在动力机制与规范性方面都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规范有着明显区别,因此在从约定到社会规范的演化过程中需要对社会规范进行理性重建。这种理性重建主要体现在规范性方面,集体意图理论可以为这种规范性提供更为深层次的辩护。理性重建后的社会规范可以运用回到关于科学的哲学探讨之中,比如从社会认识论的视角对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科学知识合法化问题的引出,论述了在目前西方学术界得到认同的三种社会认识论解决方案,并重点论述了富勒尔的社会认识论思路。文章指出富勒尔的政治定位的社会认识论既是描述性的,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的研究,它对于理解科学知识民主化、科学的运行以及科学的大众参与,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一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一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孙思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46-52,11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简称SSK)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观受到挑战后,如何评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判SSK相对主义知识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并对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关的理论做出历史反思和辩护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牛顿的"不婚"为研究问题,深入分析牛顿选择不婚背后的心理机制.认为牛顿不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童年时牛顿遭母亲婚后抛弃,留下心理阴影;2.牛顿的自我认同和宗教信仰;3.牛顿偏执、多疑和狂躁的性格;4.学术成就带来的自我实现弥补了恋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借助数学函数关系式来表达科学动力学因素,深入研究了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与科学发展的关系,阐释了随着科学文化哲学发展带来的科学形象的改变。针对科学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把科学发展视为知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心理、伦理诸因素的函数,论述了科学函数关系式从单纯认知的简单函数式,到多因素的不同复杂函数式的变化与论争,暗示出当代不同哲学思潮在科学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上论争中的某种亮点与致命盲点,导致当代科学哲学及文化哲学思潮的困境与危机,由此可以推断科学函数式将复归到多因素集合的认知函数式,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是基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突现理论:历史与前沿--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穆勒两种因果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哲学家刘易斯(Lewes)正式提出了突现概念.英国突现主义学派进一步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进化的观点发展成一个哲学体系.当代复杂系统突现论、各种新突现论的哲学学派,继承了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而在系统层次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上具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