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的再现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关键所在。然而意象的再现不等同于意象的一一对应,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能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整体意象,从而达到意美再现。  相似文献   

5.
比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是诗人突出意象,传达诗歌美感信息,特别是模糊美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诗英译中,如何能恰当翻译比喻,以便突出原诗的意象,传达美感成为诗歌翻译重要问题。因此,译者通过分析汉诗中比喻的构成及其如何再现美感信息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几种比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8.
张利娜 《科技信息》2013,(6):198-198
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且内涵丰富,诗歌的灵魂在于诗的艺术形式,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的三原则:"意美"、"音美"、"形美",诗人借此来宣泄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以几首英诗汉译为例,分析译者是如何靠近原诗,从而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与原诗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0.
张楠 《科技信息》2013,(16):172-172
文学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而诗的语言则是精华中的精华。诗歌翻译需要把精华转换成精华,要求译者既能充分领悟原诗的语言,音韵和意境,又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驾驭目标语。因此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原诗在源语言方面体现的美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托马斯.纳什的《春》及李云启的译本为例,分析了英诗汉译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韵、意象及形式上的美学再植。  相似文献   

1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2.
意象(images)即意境,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为此,笔者试图以许渊冲教授、W.J.B.Fletcher及W.A.P.Martin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作些粗浅的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14.
朴艺丹 《科技信息》2011,(29):231-231
韩国诗在韩国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韩国新体诗又是韩国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在韩国文学翻译中,对新体诗翻译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译者不仅要有出色的中韩两国语言的驾驭能力,而且还要充分了解诗的语言以及创作新体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之上准确表达原诗内涵,巧妙再现原诗韵律,还要兼顾诗的艺术性,展现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古诗主要有格律诗、五言诗、七言诗,其结构紧凑,用字含蓄委婉,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感寥寥几行就表现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或一个优美的意境,且兼用了对称、押韵、双关、谐音等修辞方法,使之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不过,要在译文中把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件难事。不仅是译诗,就是翻译过来的译文,也没有一篇能与原文完完全全地对等,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风格上、形式上、用词上原文与译文总有差距,而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译诗是翻译中的难点,译文与原文的…  相似文献   

16.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对"言"、"象"、"意"关系的哲学讨论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观点。刘勰的"意象"观不仅丰富了前人"意象"理论的内涵,也开了魏晋南北朝讨论"意境"理论的先河,并为促进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得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深层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从宏观(如诗体、韵律、修辞)和微观(如人名译法、误译、文化传递)入手,对比分析陶渊明《责子》一诗的三种英译本,能够看到这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有效传递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从“摄像构图”角度对王维诗作《辛夷坞》重新解读,避开以画论诗的局限性,探讨王维的创作构思和技术处理所达到的意象聚焦、以动衬静、色彩音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探究不同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展现原诗审美意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加工审美体验,才能成为原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语言的、文化的、文学传统的原因。中国古典诗词在人称指示、形象意境、主题情调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朦胧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重在传达原诗之“意”。诗词的朦胧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其隐含或潜在的意思。诗词的“达诂”。译者要利用语篇、背景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借助“想象”去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