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鼠SRS腹水瘤是本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于1971年建立的瘤株,在不同品系小鼠中均能100%移植发病,瘤细胞超薄切片的超微结构中观察到A 型和C 型病毒颗粒,并已证明具有致白血病活性.1984年采用有限稀释微板培养法,对SRS-82细胞进行连续克隆化,建成一个SAC 克隆系列.现报道该系列中SAC-ⅡB2和SAC-ⅡC3克隆细胞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在克隆细胞分瓶传递后的观察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癌转移机理     
了解恶性瘤细胞如何从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继发肿瘤,是癌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对原发肿瘤的手术及辅助治疗的进展,大多数病人仍死于转移。过去几年里,许多实验室研究了肿瘤细胞的性质和转移机理,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转移过程转移是一种由不相连的癌引起的瘤性损害。能产生转移是恶性瘤细胞的一个特征,但恶性不是所有瘤细胞的特征,缺乏侵袭和转移能力的瘤细胞是良性的。这种分类在讨论转移时是很明确的,但文献中应用“恶性”的术语在增多,错误地把它作为“瘤性”或“致瘤的”同义词,也常看到刊物中提到体外的细胞“恶性转化”,其实在这些情况下未做体内是否  相似文献   

3.
细胞融合是研究细胞调节机理和多倍体对发育作用的技术。研究多倍体胚胎常用的手段是采用灭活的仙苔病毒(ISV)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法、细胞松弛素B(CB)介导法和电融合(EF)法。国外学者采用这4种方法均获得小鼠、大鼠和兔融合胚胎,分别研究了融合胚胎在体内或体外的发育。目前国内对小鼠多倍体胚胎研究的报道很少。黄少华等报道的小鼠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时分裂率很低,未能从核型证明融合胚胎为四倍体,因为只有个别分裂胚胎在体外发育到8-细胞阶段。本实验采用电融合法研究2-细胞小鼠胚胎融合后的体外分裂及发育,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融合后胚胎体外发育而成的附植前胚胎的染色体分裂相和分裂球数目,证明胚胎的多倍性及分裂率;通过与正常1-细胞和2-细胞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结果进行比较,揭示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分裂与发育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多倍体胚胎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限制性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iNKT)细胞是一类同时表达NK与T细胞受体且具有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独特淋巴细胞.与传统T细胞不同,iNKT细胞表达高度保守的T细胞受体(小鼠:TRAV11-TRAJ18、TRBV13、TRBV29或TRBV1;人:TRAV10-TRAJ...  相似文献   

5.
VEGF在小鼠膀胱癌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VEGF在膀胱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反义VEGF121表达质粒转染能够明显降低肿瘤细胞产生VEGF. 稳定转染的克隆其VEGF的表达量仅为未转染的亲代细胞的12%及19%. 低水平表达VEGF的肿瘤细胞在体外的生长速度与未转染的亲代细胞间无明显差异, 但在同系小鼠体内的致瘤能力、生长速度及肺、肝等实质器官的转移率等均明显低于亲代细胞. 进一步比较高水平与低水平表达VEGF的肿瘤细胞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体内肿瘤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及通透性等, 证实膀胱癌细胞产生VEGF的能力与其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一致, 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郭晓霞  贺福初 《科学通报》2000,45(5):467-474
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cell)由小鼠囊胚期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分离得到,具有在体外保持不分我限增殖能力;在胎鼠或成鼠体内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类型;在合适的增减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定向诱经形成多种细胞类型。人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建立了多种细胞、组织的体外分化模型,发现并确定了一系列新的生物海性因子,并用于研究哺乳动物早期发育中细  相似文献   

7.
小鼠胸腺基质细胞诱导Pre—T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其岭 《科学通报》1993,38(18):1713-1713
体内重建试验证明,骨髓来源的 Pro-T 细胞,在胸腺内经历多阶段的发育,分化为对自身抗原耐受、对外来抗原应答的功能成熟 T 细胞,迁出胸腺.经嵌合小鼠及转基因小鼠研究证明,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TSC)对胸腺内 T 细胞的发育,有选择作用,阳性选择导致 T 细胞功能发育,阴性选择导致 T 细胞克隆消除或不活化.鉴于 TSC 类型的多样性,很难分析胸腺内起选择作用的细胞类型及分子机理.为此,体外建立 TSC 系,在体外培养中,分析已知类型的 TSC 对特定发育阶段的 T 细胞分化的作  相似文献   

8.
人造鼠肝     
大致来说,我们把细胞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通过细胞之间的通讯,形成特定的器官——移植后的细胞或自行组装,最终生成有功能的器官。"肝芽"移植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由人类干细胞生成的"肝芽"移植到小鼠体内,能恢复小鼠的肝脏功能。尽管只是初步结果,却很有可能给再生医学领域带来创新,尤其对于每年数千名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免疫监视”体组织的细胞的探索中,免疫学家已发现种类繁多的淋巴细胞,每一种具有特殊的功能。在正确的培养条件下某些类型的细胞可以杀死其他类型的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子集和“天然”杀伤细胞。现代免疫学研究已揭示,淋巴细胞是通过释放出类似激素的物质(总称为淋巴激活素)来联系的,这种激活素可固着在细胞表面并“激活”细胞。一种熟知的淋巴激活素是由被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释放出的间白细胞素-2(IL-2)。198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Rosenberg组注意到,当正常人或动物的淋巴细胞用IL-2培养时可获得杀死培养物中肿瘤细胞的能力。在84年完成的一系列实验中已表明,把淋巴激活素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注入肺部患转移瘤的小鼠,肿瘤即消失;将IL-2和LAK细胞同时注入亦同样有效。在新近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如将IL-2注入  相似文献   

10.
常美平 《科学通报》1994,39(15):1429-1429
双炔失碳酯作为抗着床的避孕药已应用多年.我们实验室发现其α-异构体对小鼠的一些肿瘤及多种瘤细胞株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有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向正常单核细胞分化的作用.本文对α-双快失碳酯诱导HL-60分化后对RNA,DNA合成及O_2产生的影响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1.
崔玉芳 《科学通报》1996,41(16):1509-1512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一种具有典型形态学和生化特征的细胞死亡模式。在胚胎发育,T,B细胞成熟和内分泌相关的组织萎缩等生命过程中发生的细胞死亡,就是一种生理性细胞凋亡,以此控制体内细胞数量。辐射和某些抗肿瘤药物等DNA损伤因子,亦能诱发细胞凋亡,并与某些肿瘤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和蛋白稳定性的改变等事件发生相关。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参与细胞增殖调控,使细胞生长停滞于G_1期。近年发现,P53基因在细胞DNA受损伤后引发的细胞凋亡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不同学者分别报道,电离辐射诱发小鼠胸腺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是依赖于P53基因,包括P53基因表达增加和P53蛋白稳定性增强。在P53基因缺失纯合子小鼠中,电离辐射就不能有效地启动上述组织细胞的凋亡机制。本文利用基因打靶技术产生的P53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研究不同P53基因状态下,即野生型(P53+/+)、杂合子(P53+/-)和纯合子突变型(P53-/-),电离辐射诱发小鼠骨髓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
龚顺友  高凌  钱晓萍  田甜  陈慰峰 《科学通报》2001,46(12):1013-1017
经RT-PCR证实,趋化性细胞因子MIP-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不仅表达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亦表达于新鲜培养的小鼠胸腺基质细胞,且小鼠DN,DP,CD4SP和CD8SP4个胸腺细胞亚群也不同程度表达其特异受体CXCR2。通过Boyden小室趋化实验证实,重组小鼠MIP-2对胸腺细胞4个主要亚群有不同强度的趋化作用,主要趋化DP和SP胸腺细胞亚群,从而报道了MIP-2参与诱导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定向迁移。  相似文献   

13.
薛少安 《科学通报》1992,37(21):2015-2015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抗癌活性制剂蓖麻酸多相脂质体的抑瘤作用,并对其抑瘤机理进行了探讨。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溶和注入——超声法,将蓖麻酸分别制成乳剂和多相脂质体,对它们进行动物体内抗癌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给小鼠腹腔注射300—400mg/kg·d的剂量下,蓖麻酸乳剂对小鼠S_(186)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家们将纳米颗粒注射到小鼠的眼睛里,让小鼠能够看到近红外光——这是啮齿动物(或人类)通常看不见的波长。此项成果意义非凡,如果类似的技术也可以用于人类,那么未来的成果将更加非凡。多年来,科学家在小鼠身上完成的所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中,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细胞》上的这项最新研究结果最具有科幻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薛天和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  相似文献   

15.
调节免疫反应的因子很多,肝脏免疫抑制因子是近来引人注目的因子之一,该因子对小鼠SRS瘤细胞体外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颜永杉  冯尚  王永红  张婷 《科学通报》1998,43(15):1644-1646
用小鼠动物模型证明水癌Ehrlich细胞可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成为继白血病L615细胞之后第二个起母子代癌感染的另一类型癌细胞。在同一妊娠的多个胎儿中,受母体癌细胞感染的可能只有少数或个别的胎儿。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国科学家从天然药库中筛选并发现葡萄籽提取物(GSE)具有清除衰老细胞的作用,而其组分PCC1能够选择性诱导衰老细胞凋亡.结合多种小鼠模型研究,研究组全面揭示了PCC1清除小鼠体内衰老细胞、改善衰老相关疾病治疗效率、延长老年小鼠寿命的显著效果和作用机制.该研究表明,PCC1是高度具有医学转化价值的新一代抗衰老物质...  相似文献   

18.
冯新华 《科学通报》1987,32(8):613-613
致瘤农杆菌感染创伤的双子叶植物后,由于创伤激活了细胞体内的特异性信号分子,诱导Ti质粒毒性基因(vir)的调节和转移DNA(T-DNA)中间物的产生,从而使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之中。T-DNA中致瘤基因(onc)的表达导致冠瘿瘤的形成;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或章鱼碱合成酶基因(oct)表达产生胭脂碱(nopaline)或章鱼碱(octopine)。这类胍基衍生物(opine)的检测就能为T-DNA是否在植物细胞中表达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此,人们能够以nos或oct为标记基因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载体,从  相似文献   

19.
任靖  窦环  沈苏南  侯亚义  王婷婷 《科学通报》2019,64(8):中插10,869-878
磁场生物效应是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界的研究热点.磁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与健康效应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涉及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和免疫系统、血管与内分泌系统等效应的研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低频磁场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磁场能够明显抑制肝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调控免疫细胞来发挥抑瘤作用.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低频磁场(0.4 T, 7.5 Hz)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记等技术研究了低频磁场对结肠癌和MDSCs的影响.结果发现,低频磁场明显抑制CT26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生长,降低了肿瘤组织中的Ki-67阳性细胞数.低频磁场降低了肿瘤组织中MDSCs的细胞比例并减弱了MDSCs的抑制功能.体外实验发现低频磁场通过抑制了Gp91~(phox)和P47~(phox)的表达降低了MDSCs的活性氧(ROS)产生,抑制了MDSCs的功能,进而发挥对结肠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SARS-CoV灭活疫苗制备及小鼠免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Vero细胞大量增殖SARS-CoV病毒, 使用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灭活病毒后, 用Sepharose 4 FF层析柱纯化病毒颗粒得到灭活疫苗, 并经Western-blot, 质谱, ELISA和电子显微镜检测证实. 用纯化的灭活疫苗加入或不加入氢氧化铝佐剂, 以不同的剂量免疫小鼠, 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体, 加入氢氧化铝佐剂组所产生的抗体高于不加入佐剂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