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软土分布及其结构类型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出口所在的平原地区.该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第四系软土层,该软土层为各种建筑工程的潜在病害层,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已有的钻孔资料,对珠江三角洲海相沉积软土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并按天然含水量和孔隙比进行了软土分区,分为2个大区和3个亚区.并对该区具有代表性的软土的微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野外采取原状土样、室内制备样品、电镜扫描、图像处理以及提取基本结构形态参数和分析观察结构面的基本特征等.旨在获取珠江三角洲海相沉积软土的微结构类型和特征,为软土的变形和破坏研究提供基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海相沉积软土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宏观参考.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北江和西江一级阶地的组成物质以上更新统为主.按地貌与沉积物的相关关系,本文对沿江第四系分层提出了若干见解.一级阶地的沿程变形,北江可分为超河漫滩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三段;西江分为半埋藏阶地与埋藏阶地两段.晚更新世以来瑶山以西的坪石河段地壳上升为主;以东的乐昌河段直至珠江三角洲,在晚更新世下沉为主;自全新世以来及今后的地动趋势,韶关以北上升为主,以南下沉为主.晚更新世以来瑶山经向构造带和三连一韶关纬向断裂是活动构造带,而其它构造带没有明显活动.珠江三角洲的埋藏阶地是构造下沉和玉木冰后期海面上升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浅层生物气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一直被认为完全是由第四系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第四系生物气藏探明储量与源岩条件之间不匹配;(2)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特征表明三湖坳陷气田区域第四系发育了大量的气烟囱;(3)生物气组分特征表明有热成因气混入的可能性;(4)乙烷等重烃气碳同位素特征表明三湖坳陷第四系气藏有腐泥型生物气混入;(5)三湖坳陷上第三系狮子沟组发育偏腐泥型有机质.笔者认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包括“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模式,第四系的浅生物气由上第三系狮子沟组生物气与第四系生物气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4.
含水层建造过程实质上是区域盆地演化的缩影.以新疆伊犁盆地整体和局部的沉积规律研究为基础,运用野外调查、物探钻探及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盆地内霍城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的建造历程、结构属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霍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演化是对伊犁盆地前第四纪演化的继承与发展.新构造运动对区内第四系建造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使研究区核部成为整个伊犁盆地第四系最大厚度沉积区,按沉积特征不同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此外,区域环境作用对第四系沉积的影响不可忽视.区内第四系含水层为由河流相和冰水相冲洪积物组成的松散堆积物,按埋藏条件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且沉积稳定的“马兰黄土”,则被界定为第三系与第四系之间的隔水层,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以及赋存其中的地下水的运移和水化学特征均能体现伊犁盆地演化影响下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建造历程.为确定勘察精度较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精细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的勘探及试验工作,分析了坝基第四系产出及岩性特征,论证了其承载力、变形特征、抗滑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特征。为如何利用和处理第四系覆盖层。选择坝基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区第四系地下水与马莲河沿岸地下水、地表水水化学离子分布、氢氧同位素特征与14C年龄,了解董志塬区第四系地下水的水文地球演化规律与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董志塬第四系地下水总体矿化度较低,水质较好,主要由HCO3-Ca型过渡到HCO3-Ca-Na型水.水岩作用不强烈,受到阳离子交换反应和同离子效应...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10,19(11):109-109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区域性、复合型空气污染问题。为掌握珠江三角洲整体空气质量状况和长期的演变趋势,配合粤港政府《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的联合声明》的实施,科学  相似文献   

8.
针对珠江三角洲流域河网众多,城际间联系密切,环境污染呈区域性分布的特征,提出珠江三角洲流域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对于流域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环境污染防治联合规划、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联合整治、强化流域环境污染监督管理的联合执法力度,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扼制。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区系统开展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由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对拉萨地区第四纪地形地貌、沉积物特征及成因类型做调查.由于受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的影响,拉萨河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颗粒、颜色、结构、岩性等特征十分复杂.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河谷地区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建立西藏拉萨河谷第四系地层剖面,提出了拉萨河谷第四系沉积环境及其演变特征,为综合研究拉萨及周边地区第四系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区域主导产业的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城市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据此对珠江三角洲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对珠江三角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也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河网与伶仃洋一、三维水质模型联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和伶仃洋的水质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时段交替法进行一、三维模型的耦合计算.利用统计得到的珠江三角洲1998年的污染源排污量资料以及1998年6月26(27日在伶仃洋同步观测的水质(COD)资料对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该耦合模型可用来描述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和伶仃洋区的耦合水质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南海珠江21Ma深水扇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的观察和描述,对21 Ma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心上发育正递变层理、鲍马序列和滑塌变形等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指示了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地震资料上可识别出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朵体等典型深水扇构型;21 Ma深水扇沉积模式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是在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演化、断裂系统的形成及古珠江三角洲的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配置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缺少岩芯、动态资料不完善,海上稀井网油田精细表征储层和泥质夹层分布规律难度较大。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将珠江口盆地X油田珠江组海相砂岩储集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质量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并借鉴陆上相同沉积环境的露头研究成果,分析泥质夹层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泥质夹层有小规模海泛成因、堤岸成因及前积成因等3种类型。为满足生产需求,可将夹层划分为3个级次。在级次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地震属性资料作为约束沉积相展布研究的基础,通过剖-平联动,确定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手段,表征和预测了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州河网与伶仃洋一、三维水动力学模型联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利用伶仃洋水域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采用时段交替法对一、三维模型进行了耦合计算;利用1978年7月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同步实测的水文资料对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无论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交接断面以及伶仃洋区均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描述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的水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的古珠江河口湾水下地形。论文讨论了影响岸线与水深重建的局部地形变化、山麓入水坡度、上游河床坡降等诸多误差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形结构是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合理重建的基础,重建后的地形分为内、外河口湾两部分,内湾岛丘众多,周缘水深相对较浅,分布有数条古西、北江切割深槽;外湾等深线大致与岸线平行。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治理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选用多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将全区分为良好、较好和差3种类型,以此基础,分析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神经环境,以及综合环境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VIC模型和汇流模型生成的1981—2020年5 km×5 km网格模拟流量数据,构建了长历时、网格化的标准化径流干旱指数(SRDI),对珠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模拟流量构建的网格化SRDI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流域干旱时空演变过程;珠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明显,干旱集中发生在夏季,秋季可能发生大范围的水文干旱,季节尺度上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极端干旱;珠江流域水文干旱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为自东向西由干旱高频区向干旱长历时、高烈度区过渡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从海峡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中,找到不同经济区发展模式的异同点。分析了各经济区不同的区位条件和产业模式,得出海峡经济区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提出海峡经济区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界定珠江口盆地早中新世的陆架古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源”,陆坡的峡谷水道为“输送渠”,陆坡内深水扇为“沉积汇”.三者形成“源-汇”沉积系统,将该系统划分为陆架子系统和陆坡子系统.相对海平面升降、区域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强度控制了该系统的发育、演化.在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低位期陆架子系统内的古珠江三角洲发育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其...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the huge potential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basins has been proven by a series of discoveries that followed the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of well LW 3-1-1, recent drilling and other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icated natur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of the deepwater basins there. Based on a review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 latest exploration activities and stud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ritical control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deepwater basin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 terrestrial-marine transitional coal-bearing source rock is proposed to be the primary source rock for the deepwater basins. A marine source rock, which was first identified as contributing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is region, probabl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ep-and ultra-deep water basins south to the Pearl River Mouth and Qingdongnan basins. The shelf margin delta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the Baiyun Sag, sourced from the Pearl River, are currently primary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deepwater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hereas the western Red River delta-ic-submarine fan depositional systems, initially proven by drilling, are the possible major exploration reservoirs in the Qing-dongnan deepwater areas. Current deepwater exploration targets at the large-sized structural traps and deep and ultra-deep areas in the south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and Qingdongnan basins will be the future exploration focus. Deepwater exploration activities and relevant fundamental studies,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energy supply of China, the basic regional stud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deepwater industries, and will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