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对它们的概念,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现列举于下:1.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1)失效;(2)故障。《电工、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术语辞典》(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编。以下简称《电标》):失效。《电工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电子学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及定义》中有术语“失效(故障)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既可以是“失效”,也可以是“故障”。但在GB/T 3187-94中此条目改为“失效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只是“失效”,不再又称“故障”。2.fault上述两本词典上都是“故障”。《电工名词》:故障。《电子学名词》中有复合词“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对应于“故障”的是fault。GB/T 3187-94:故障。3.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科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标》:(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平均无故障时间。(3)平均失效间隔时间。(4)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 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平均故障间工作时间。《电工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子学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又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GB 3187-82: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GB/T 3187-94: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MTBF,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4.MTTF(mean time to failure)《电标》:平均失效前时间。《电工名词》:失效前平均[工作]时间,又称“平均寿命”mean life。《电子学名词》:失效前平均时间,又称“平均无故障时间”。GB 3187/T-94:平均失效前时间。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目前对“失效”、“故障”、“failure”、“fault”的使用情况为:failure:有对应于“失效”,也有对应于“故障”。fault:只对应于“故障”。二、词典上的释义中文“失效”和“故障”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992,1996年版):失效 失去效力。例如药品失效。故障 (机械、仪器等)发生的不能顺利运转的情况; 毛病。例如发生故障,排除故障。从以上释义看,两者不同点为“故障”是可以消除的,消除后产品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因而是暂时性的;“失效”则是不可恢复正常使用的,因而是永久性的。下面再看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的英文名:《英汉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与可靠性有关的释义:failure:失败、失效、失灵、故障、事故、停车、停机、中断、损坏、毁坏。fault:缺陷、毛病、故障、损坏、失效。上述释义说明:(1)两者都是既可对应于“失效”,也可对应于“故障”;(2)failure既可表示如“失效”、“毁坏”等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情况 ,也可有如“失灵”、“停机”、“中断”等暂时性情况 。fault同样也既有“损坏”之永久性情况之意,也有“缺陷”、“毛病”类不一定是永久性情况之意。再查原文词典相关解释:《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failure:the act,state,or fact of failing;specif;a losing of power or strength;a breakdown in operation or function;not succeeding in doing or becoming.这里的3个关键词是:(1)losing,“失去”、“丧失”,既可意味是永久性的丧失,也可以是暂时失去。(2)breakdown:a failure to work or function properly:“失去正常工作或起作用”,既可以是永久性的“失效”,也可以是暂时失败。(3)not succeeding:“不成功”、“不能顺利进行”、“不能继续”。同样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fault:(1)failure to have or do what is required;(2)something that mars the appearance,character,structure,etc;(3)a defect or point of defect in a circuit,which prevents the current from following the intender course.这3种情况中,第1种是指设备的工作情况。第2和3种都是指设备(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发生第一种情况的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能消除,则第一种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也就不再发生,因而是暂时性的。反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排除,它就不再能正常工作,因而就是永久性的。《Longman Active Stud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的有关内容如下:failure:(1)lack of success;failing失败;(2)the non-performance or production of something expected or desired未完成;未如愿以偿。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工作情况,也都既可以是最终结果,属永久性。也可以是一时的,在作了一些纠正措施后,又取得成功,因而属暂时性的。fault:a mistake or imperfection错误,缺点。例如:a small electrical fault in the motor马达中的一个小毛病。从所举例来看,多半是指暂时性的问题,因为只是小毛病,是不难修复的。但也不排除不可纠正或修复的可能,因而也有永久性的可能。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认为failure和fault都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即两者都可对应于“失效”和“故障”。三、根据“标准”定名对于“标准”术语、规范术语,应力求做到一词一义和一义一词。我国的可靠性术语源于国际标准。在定名时除国家标准外,主要还需看国际标准。但是定中文术语要仔细推敲原文的概念,选定合适的中文术语。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的相关内容:2.2.1 失效(故障)failure: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对可修复的产品通常也称“故障”。2.5.5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life(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寿命(无故障时间)的平均值。2.5.6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的观测值observed mean life(observed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a)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当所有试验样品都观察到寿命终了的实际值时,是指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当不是所有试验样品都观测到寿命终了的截尾试验时是指受试样品的累积试验时间与失效数之比。b)对可修复的产品,是指一个或多个产品在它的使用寿命期内的某个观察期间累积工作时间与故障次数之比。《电工名词》中将“失效”的英文只列failure;而对应于“故障”的英文则除fault外,还并列了failure,主要是参考GB3187-82,同时考虑实际上在电工行业中的惯用情况。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050-191(1990)新标准中的failure条目为(191-04-01):failure: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GB/T 3187-94中的相应条目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这样的事件。对比新老标准,不论IEC标准还是国标,都有所变化。国标的变化有:(1)取消了并列术语“故障”;(2)定义的叙述有改变,将“丧失”改为“终止”,且加了“事件”以说明其性质,同时删掉了“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故障’”。IEC标准的变化是加了3条注。这些变化都很重要。在国标,不再将“故障”作为可修复产品的术语,即不论是可修复产品还是不可修复产品,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都是“失效”;同时,按照IEC新标准,明确“失效”是一个事件。在IEC新标准,通过“注”,明确了failure与fault的不同性质:failure是产品在执行功能中所发生的不良情况,称之为event(事件);而fault则是产品的state(状态),即产品中所存在的缺陷。同时说明在发生failure事件后,产品必有fault。(笔者认为,说法应是产品存在fault是发生failure的原因,只是在发生failure后才被发现。)从上述分析看,按新标准,《电工名词》中“故障”条目的英文并列failure,《电子学名词》中“故障”的英文用failure都是不合适的。“故障”的英文只应是fault。然而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是否就是“失效”,却还值得推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失效”是永久性的。现在就按照这样的理解来探讨。单凭failure的定义,还不足以确定中文的定名,还必须考虑使用此术语的复合词的定义才能真正弄清楚failure的性质和意思,主要的几个术语是:191-10-03 time between failures (failures之间的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持续时间。191-10-04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2 time to failure(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或者从它恢复的时刻起直至下一次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1 time to first failure(首次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01-02 repaired item(业经修复的产品): 在一次failure后事实上已修复的可修复产品。191-01-03 non-repaired item:(未经修复的产品):在一次failure后未经修复的产品。注:未经修复的产品可以是可修复的,也可以是不可修复的。综观以上各条,可以作出如下几点理解:(1)有些产品是可以修复的。这种产品一经修复,故障就消除。因而在它工作中出现failure时,它并非永远丧失了执行所需功能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对这种产品而言,failure并非永久性的。也因此,才有可能会发生不止一次的failure。术语“failures间的(工作)时间”只适用于经修复的这类产品。(2)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在它工作中一旦发生failure,就一定是永久性的。因此,就只可能发生一次failure。所以对这类产品适用的是“failure前时间”。(3)“failure前时间”用于可修复的产品时,可以指第一次failure前的时间,也可以指从恢复时刻起至下一次failure时止的时间。(4)“首次failure前时间”只适用于可修复产品。上述对4条术语所适用的产品类型的理解是根据其定义分析得出的。而在美国国家标准ANSI/IEEE std 100-1984中则在术语后都用括号写明适用范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repairable items) (reliability)”、“mean time to failure (non-repaired items)(reliability)”。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结论:failure并非一定是永久性的事件。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failure必是永久性事件。而对于可修复的产品,则大多是非永久性事件。可以认为“failure”并非一定指永久性的“终止……能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如果《现代汉语词典》中以“药品失效”为例来解释“失效”的意思和性质,有失全面。实际上“失效”不一定具有永久性的含义,则可以将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定为“失效”;如果“失效”确只具永久性的含义,则不应定名为“失效”,建议定为“失灵”。解决了基本词的定名,则其复合词的定名也就随之可定。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或用“失效”或用“失灵”:MTBF原为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IEC新标准中此术语有一注“在英文中,在此意义上的缩写词MTBF现反对使用”。MTBF现定为另一条目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中文定名可按新国标的7.2.9条用“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间工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7条“平均失效前时间”。这虽然与原文术语完全对应,但IEC标准定义中明确这里的time实际是operating time。故中文术语应反映出此确切含义定名为“平均失效前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前工作时间”。英文则可不改。MTTFF(mean time to first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6条“平均首次失效前时间”。和前条MTTF的情况相同,可(或者)略改国标的7.2.6条,定名为“平均首次失效前工作时间”;或者改定为“平均首次失灵前工作时间”。四、结论1.对应于fault的中文名定为“故障”。2.“失效”是否就意味着永久性情况,需先确定。请语言学界作出结论。3.“失效”若可以是永久性,也可以是暂时性的,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可定为“失效”。4.“失效”若一定指永久性的情况,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建议定为“失灵”。5.组合词中的基本词的定名一律按以上原则。* 褚善元教授是电工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将国际标准的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for repaired items)定义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着眼,探讨failure和fault以及与之分别对应的失效和故障的释义,并根据东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差异,在交流中所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从而找出科学普及工作者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由来可靠性系统工程是研究产品全寿命过程中与故障作斗争的工程技术。研究可靠性就必然使人想到英文中的两个词“failure”和“fault”。讨论它们的定义会很有意义。我国1990年颁布的国军标GJB451“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对failure和fault是这样描述的:故障(failure,fault)——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某些产品,如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在此定义中failure和fault是同一概念,统称为“故障”。1994年制定的国标GB/T3187《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定义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故障(fault)——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或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但也可能在失效前就存在。在此,失效和故障的定义是分开的。在国外的许多标准术语中,除个别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但很不统一,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制定国军标GJB3385-98《测试与诊断术语》时,就提出对failure和fault要不要加以区分,不区分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定义和理解等问题。当时取得的共识是必须加以区分,“failure”对应的中文为“失效”;“fault”对应的中文为“故障”。为了深入理解和确切定义“失效”和“故障”,在原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RMTSS)工程有关术语的协调与统一”课题中,通过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对失效和故障的理解和看法得到共识。二、几点结论性看法(1)除个别标准(如英国的BS 00-49-96)外,国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美军标MIL-STD-721C-81等,虽然都将失效和故障分开,但并不强调失效(failure)是事件,故障(fault)是状态。在美军标MIL-STD-721C中把“产品或产品部件不或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事件或不能工作的状态”(注意:事件或状态)统称为失效。在721C和1309D中都定义“失效的直接原因为故障”,其他标准中如国际电工标准IEC50(191),前苏联国家标准ГОСТ27.002-89,日本信赖性用语JISZ8115-81,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标准ECSS-P-001A等都把失效(failure)看作事件,而把故障(fault)作为状态。一个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产品已经不具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那么该产品就失去应有的效用,这样的事件就称为失效。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称为故障。产品失效后,就不可能执行规定的功能,该产品就处于故障状态。(2)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是由于产品失效,由于产品出了故障。但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如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或测试检查等,这时产品同样不能执行规定功能,但产品本身是完好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属产品有故障,因此应在故障的定义中除外。此外,由于缺乏外部资源,如不属产品本身的供电系统(一次电源)因故不能供电等情况,同样应在故障定义中除外。(3)一般而言,故障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此时产品处于故障状态,这时故障和失效是不需要严格加以区分,对无容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而言,故障即失效。然而,在很多场合,产品有故障,但不一定失效,对有容错或冗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区分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的概念。容错是指产品在出现有限数目的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情况下,仍可提供连续正确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此时,产品可以出故障,但不会失效。只有当所有冗余数目的硬件或软件同时有故障(概率非常小)时,产品才失效。所以说,故障也可能在产品失效前就存在,对于较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武器装备),这种情况经常可能发生的。因此,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应在定义上严格加以区分。(4)有关故障和失效的因果关系,在ISO/IEC DIS2382-14中,从产品结构的层次上归纳得比较清楚,其观点就是:某层次产品由于某种原因使该层次产品失效,从而使其处于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F”状态,而从高一层次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个“F”状态可能就是该高一层次产品失效的原因。在IEC50(191)中,这个“F”状态就称为“故障(fault)”。(5)单就软件而言,对于软件产品,其故障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软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人员失误,包括软件规格说明中对用户要求不明确,或有遗漏或解释错误;设计说明中对需求理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编程过程中的差错等。人为的失误会使软件产品中存在某些缺陷和/或隐错。存在缺陷或隐错的状态就是软件产品有故障。在运行阶段如果遇到这些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就可能发生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这就是软件产品失效。但是如果在运行阶段未遇到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也不一定会失效。此外,还可以从软件产品不同层次来看故障与失效问题。例如一个软件可能由若干软件部件组成,每个软件部件又由若干软件单元组成,假设在运行阶段某个软件单元遇到故障引起失效,但包含该软件的相关部件可能由于有容错性设计而仍能继续执行规定的功能,那么对该软件部件来说并未发生“失效”事件,而只是由于软件单元出“差错”或“失效”,使整个软件部件处于故障状态。因此在软件产品的不同层次中,故障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失效,也可能只是差错(故障的一种表现),而不失效。综上所述,就软件产品而言,故障与失效是不同的,应加以区别。(6)GB/T3187-94中有关失效和故障的术语基本上采用了IEC50(191)的定义,它比较严格、确切而且全面地区分了失效和故障的定义。IEC的这个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和公认的,与我们目前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矛盾。而且对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均可适用。因此,对术语“失效”和“故障”的统一和定义建议参考IEC或GB/T3187为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fault与failure,以及MTBF与MTTF的确切含义.建议分别译为故障、失效,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和失效前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5.
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将国际标准的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for repaired items)定义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着眼,探讨failure和fault以及与之分别对应的失效和故障的释义。并根据东西方化科学技术的差异,在交流中所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从而找出科学普及工作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fault与failure,以及MTBF与MTTF的确切含义。建议分别译为故障、失效,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和失效前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状态失效与故障分别对应英文failure与fault,他们的概念不同,但使用上常易混淆。航空名词审定工作中曾议论过此问题,但限于时间未能深入讨论。《科技术语研究》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响应,我仅以个人在工作中的接触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我觉得使用中的混乱源于不同使用场合在观察问题的观点不同,包括不同行业部门的出发点、时效和偶发性观点,定性和一般表述的差异等。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覆盖面广泛的,公认的统一定义。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权威性定义。目前虽然对产品失效已有明确定义,但对系统的失效和故障均无明确定义。二、本人的理解我直觉地认为使用部门的维修人员只能根据现象对某个系统认为发生了故障。不论由于某个部件失效、供电事故、外界干扰,抑或操作差错,首先查明原因,进行故障查找、故障定位、故障诊断,直止排除故障。如果查到是由某个部件引起的,则更换部件。拆下故障件按待检或送修处理。车间用仪器测试后,有时其结论仍为未发现故障(no fault found)。以上说明使用部门常以故障一词作为所有系统或设备丧失功能或发生异常情况的称谓。设计制造部门则不同,任何部件或系统在使用中或检查中出现了丧失功能或异常情况下,就得宣告此部件或系统失效。飞机上的告警系统在任何故障下触发警示牌宣告该系统失效(fail)。设计部门的可靠性指标为寿命、失效时间或统计概念上的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但使用部门只统计平均拆件(更换)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或平均无故障时间。换句话说,制造部门应保证产品在有效工作的寿命期内不失效,这段时间要长;使用部门考虑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长,这里包括耐环境变化因素和抗干扰能力在内。对于一个由许多部件、接口、线路等环节和节点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环节或节点上永久性或瞬态变故都会造成故障,影响系统功能,操作不当也会出现故障现象。所以使用部门只和故障打交道,不管是否有失效部件。MTBF的F原文为failure,使用部门引用它时都译成故障。安全的口号为“不带故障上天”,而不说不让系统在空中失效。在传统观念或约定俗成情况下还形成了以下认识:——对单件产品可以下失效的结论,复杂系统只说不工作、不正常或笼统称故障,从不使用失效一词。——失效适应于有时效性产品,其品质随时间而劣化,最终为失效。失效时间是可预先估测的,故障是偶发的,不能预测的。——失效是不能容忍的,故障可以容忍,在余度系统中可以故障容错,不说失效容错。——失效是对事物的定性,故障是对现象的表述。三、定义失效的定义,在多数辞典里基本上指“产品丧失规定功能”。故障的定义的两个例子如下:①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1];②(元件)不能按要求的方式工作的物理状态,或(软件)引起功能单元不能完成所要求功能的意外状态[2]。这些定义给人的印象为:——所需功能、要求工作、要求功能和规定功能之间没有差别,必然使得在使用中对失效和故障两个术语混淆不清;——偶然事故状态、意外状态可能是故障的特点。以上比较参见表1。四、因果关系笔者认为失效和故障之间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不是故障引起失效,也不是失效引起故障。可以说某个部件失效引起了系统故障,或某个部件故障引起系统失效,但不甚确切。有人认为整个系统的失效可能由于局部故障引起,承认了这个事实,所以在失效和故障之间不予严格区分。不仅中国的文章中混淆,外国的文章中也常混用。例如波音737-600飞机训练手册34章60节第21页有一段话:“EXTERNAL FAULT——amber LED turns on for a failure external to the GPWC”。意为:“外部故障——琥珀色LED灯亮对应于GPWC的外部失效”,这里把fault和failure等同起来了。局部和整体关系中有两种相悖的说法。一是由小环节上的故障造成大系统失效,例如某根导线接触不良,造成该系统不工作。二是由小零件失效造成大部件故障,例如某个销钉断裂,使起落架放不下来;又如发动机内某个元件失效,造成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大故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以一架飞机为大系统出发,把起落架放不下来和发动机空中停车都看成为局部故障。英文对发动机空中停车说成engine out 或engine failure(失效),这可能说明了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英文承认故障和失效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责任关系,因为1997年《Webster's Universal College Dictionary》的释义:fault,responsibility for failure……。*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摘要 关于“失效”与“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文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文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失效”与“故障”是可信性工程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制定可信性工程有关的技术标准、翻译国外文献时常常会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澄清概念、统一思想、促进可信性技术的普及和有关标准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单纯从“失效”与“故障”两个词本身的释义或相应英语词failure与fault的翻译方法及是否同义词来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此,本文将以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探讨“失效”与“故障”的联系和区别。一、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作为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我们选取某种两状态的可修产品。即该产品只有“好”(或称为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能完成规定功能)和“坏”(或称为不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产品“坏”了后即予以修理直至恢复到“好”的状态。这类产品的可信性基本模型是“好”“坏”两状态交替发生的随机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好”,“×”表示“坏”,“——”表示正常工作,“……”表示修理过程。二、“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描述在前一节提出的数学模型中,我们来看一看从“好”转化为“坏”的这一时刻。如果我们问“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就是产品失效了。如果我们问“这一时刻前后,产品的状态有什么变化?”,答案就是产品由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正常状态,转化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故障状态。在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中,对failure(失效)和fault(故障)的定义分别为“产品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丧失”和“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并在定义的注中强调了“失效与故障的区别在于,失效是事件,故障是状态”。笔者认为“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个对象“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两个概念。如果从产品与外界的联系出发看问题,看其有没有完成规定的功能,那么发生了“丧失规定功能”或“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中止”就是发生了失效;如果从产品本身着眼,看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那么处于“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情况就是处于故障状态。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可信性工程技术中,“失效”与“故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失效”与“故障”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这里还要说一下“失效”与“故障”谁先谁后,谁因谁果的问题。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是认为失效在先,故障在后。它的说法是“失效发生后,产品表现为故障”,和“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引起的结果”。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故障在先,失效在后,只有产品(或它的某一组成部分)有了故障,才引起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发生失效。笔者的观点是: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有片面性。如果承认了“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应该认为对多数情况,两者是同时的。三、failure能不能翻译为故障有一种观点认为:failure与fault不是同义词,失效和故障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failure只能翻译为失效,不能翻译为故障。笔者认为,按本文前面的分析,承认“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在翻译国外文献和标准时,只要技术涵义正确,汉语表达通顺,就不一定拘泥于词对词的对应。换句话说,有时意译(活译)要比逐字对译(死译)要好。下面就几个具体的例子作进一步的说明:1.failure rate这一术语的技术涵义是图1中“好”“坏”转化的相对速度,如果强调事件的发生速度,可以译为失效率,如果强调状态变化的速度,可以译为故障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状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事件,只有状态的变化才有速度,状态本身是没有速度的,在英语中没有fault rate的说法,但在汉语中故障率却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往往要比本文中提出的数学模型复杂,如有的情况下即使产品有故障,但仍然能完成规定功能,即存在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不同的情况,那么与基本可靠性相对应的failure rate选用故障率似乎比失效率更合理。2.failure mode的技术涵义指的就是电阻开路、电容击穿、晶体管参数漂移等故障模式,而不是电视机声光全无、行扭、同步不稳等可以称为“失效模式”的现象。因此FMEA翻译为“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就比最早翻译的“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要准确。而且事实上国外也已经把原先的failure mode改用fault mode了。3.MTBF译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笔者认为是一种意译,从汉语通顺的角度要比“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好,而技术涵义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失效”和“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如果英文的全称是术语,其缩略语(abbreviation)也是术语。这里的缩略语即通常讲的“外文字母词”。缩略语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今举两例说明如下:1.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for repaired items)此术语出自ISO IEC—271的1.4节。在国家标准GB 3187—82中译成“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家标准GB 3187—82是1974年发布的,1990年12月发布的国际标准IS IEC 50(191)将此术语修订为: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和MTBF(abbreviation),并提出了补充定义The expectation of the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其全称和缩略语同时列入该标准的索引中。实际上,在工程系统可靠性估算(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s)技术有关文献中,看到的是MTBF,而不是其全称。2.CAMAC—Computer Aid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计算机辅助测量和控制(《英汉计算机技术缩略词典》,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此术语的缩略语已纳入国家标准GB 7521—87(多个控制器在一CAMAC机箱中),又如GB 7523—87 CAMAC子程序。在上述两个标准中,看不见它的全称。为什么国家标准采用CAMAC这个缩略词,而且不翻译成中文呢?“计算机辅助测量和控制”10个汉字,简化困难,全称在书面和口头使用中都不便。CAMAC的别称是Janus,指古意大利之门神(司管门户,开始与结束,有两个面孔,一在前,一在脑后),俗称“双面神”,这是个褒称。而汉语中的两面(派)是个贬称。不能据此翻译。CAMAC是一个十分形象化的“外文字母词”,M是英文26个字母排序中的第13位,N是第14位,两者均处于26个字母的中间位置,不过在字形上,M是左右对称结构,而N不是。CAMAC的左边是C和A,右边是A和C,左右对称。左边的C代表计算机,右边的C代表被测控对象。这种奇妙的安排,汉语无法翻译,只好保留其原文。CAMAC是双音节,读作“卡马克”,音调也不俗。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术语研究》2 0 0 1年第 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 71 (ListofBasicTerms,DefinitionsandRelatedMathematicsfor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 1 87- 82《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 1 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 1 91章[IEC 50 (IEV 1 91 ) ]《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 :…  相似文献   

12.
如果英文的全称是术语,其缩略语(abbrevia-tion)也是术语。这里的缩略语即通常讲的“外文字母词”。缩略语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今举两例说明如下:1.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for repaired items)此术语出自ISOIEC—271的1.4节。在国家标准GB3187—82中译成“平均无故障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 ,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 ,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 ,对它们的概念 ,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 ,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 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 ,现列举于下 :1 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 :(1)失效 ;(2 )故障。·《电工、电子和信…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状态失效与故障分别对应英文failure与fault,他们的概念不同 ,但使用上常易混淆。航空名词审定工作中曾议论过此问题 ,但限于时间未能深入讨论。《科技术语研究》对此展开讨论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响应 ,我仅以个人在工作中的接触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我觉得使用中的混乱源于不同使用场合在观察问题的观点不同 ,包括不同行业部门的出发点、时效和偶发性观点 ,定性和一般表述的差异等。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覆盖面广泛的 ,公认的统一定义。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权威性定义。目前虽然对产品失效已有明确定义 ,但对系统的失…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由来可靠性系统工程是研究产品全寿命过程中与故障作斗争的工程技术。研究可靠性就必然使人想到英文中的两个词“failure”和“fault”。讨论它们的定义会很有意义。我国 1 990年颁布的国军标GJB451“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对failure和fault是这样描述的 :故障 (failure ,fault)———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某些产品 ,如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在此定义中failure和fault是同一概念 ,统称为“故障”。 1 994年制定的国标GB/T3 1 87…  相似文献   

16.
电工名词审定工作是从1991年5月开始的。首先由起草组提出,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顾问委员、委员、各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有关专业研究所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再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对少数争议较多的名词,又专门与有关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或标准归口研究所协商、协调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然后确定。如此几易其稿,于1993年6月提出第二稿,分发征求意见后,于8月下旬召开全体委员会讨论审议,会后再根据讨论意见做了修改,于1993年年底提出第三稿,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此后,又由全国名词委多次进行与电子、物理、数学、电力等学科之间的查重和协调,由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了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如今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发布。为帮助读者了解审定的电工名词,本文谨就若干问题作一说明。一、重点审议的词1.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介电常数”是历来普遍惯用的名词。在国家标准GB2900.1-82《电工名词术语基本名词术语》中还列有“电容率(permittivity)”同义词“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与此有关的有两个名词:“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也称“真空的绝对电容率”;“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同义词“相对介电常数”。在新版国家标准GB2900.1-92中,情况略有变化,列出的三个名词是:“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同义词“真空绝对电容率、真空介电常数(absolute permittivity of vacuum)”;“[绝对]电容率([absolute] permittivity)”;“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这里不列基本词“介电常数”,而组合词则列了中文词“真空介电常数”取代旧版中的“相对介电常数”。对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术语,新版中的术语和定义完全和IEC的相符,唯一的差别就在于IEC术语中不出现相应于“介电常数”的dielectric constant。可见,dielectric constant这一术语已未列入国际标准术语之中。为使我国术语与国际上一致,这次决定不再列“介电常数”。2.有关coercivity的定名有三个相关的英文术语:coercive force,coercive field strength 和 coercivity。其中文术语是什么,三者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在我国电工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不一致,常常引起争论。对第一个,中文定为“矫顽力”;第二个,中文定为“矫顽磁场强度”,这两个定名都基本统一。但这两者是同义词还是两个相关的,但又彼此独立的词,则存在着不同看法。至于第三个,则对定名也存在着分歧,有的把它也称为“矫顽力”,成了coercive force的同义词,有的则把它称为“内禀矫顽力”。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在审定中对这三个名词的定名和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请教了电工基础方面的教授,也请教了磁性材料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查阅了国家标准、IEC标准以及美国标准。研究分析的最后结果,可综述如下:相应于coercive force,定名为“矫顽力”;相应于coercive field strength,定名为“矫顽磁场”,两者是同义词。这和国家标准一致,其定义为“在一个铁磁体已经被磁化后,要使它的磁通密度降为零所必须加的磁场强度”。在IEC标准中,无coercive force这一术语,而只有coercive field strength。在ANSI/IEEE标准中,则反过来,只有coercive force,而无coercive field strength。两者的定义虽然词句不同,但概念是一样的,和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的意思也相同。相应于coercivity的定名情况较为复杂。在国家标准中没有这一基本词,而只有一个组合词“循环矫顽力(cyclic coercivity)”。IEC标准和ANSI/IEEE标准中则都列有coercivity这一术语,其定义词句虽不同,但意思却相同,都是指用磁性材料脱离饱和状态时的矫顽磁场强度(矫顽力)来度量的材料性质。对此概念,专家教授也都是一致的。我们在审定中认为,既然是性质,就不应以其在某一状态下度量的量来命名。因此,最后决定定名为“矫顽性”。3.指产品优劣概念时名词quality的定名用“质量”来表示产品的优劣,是普遍的习惯。但质量一词有一个重大缺点:有时会分不清究竟是指产品优劣的quality,还是力学中物质的量mass。而且对应于quality factor的组合词,术语却是“品质因数”,形成基本词和组合词不一致。此外,香港和台湾表示产品优劣的名词都是“品质”,虽然港台也已知道和祖国大陆的用词差异,但有时仍不免引起误解。质量一词的国家标准中已将“品质”列为“质量”的同义词,虽然已进了一步,但仍未彻底解决矛盾。我们在这次审定中,从解决quality与mass的混淆问题,解决基本词和组合词的不一致,并与港台统一,以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认为必须改变此词的定名。最初我们想把“质量”作为曾用名。后来考虑到废止“质量”一词在实践上很难一下子做到,因而最后把“质量”列作非推荐性的“又称”。期待经若干年后,以“品质”取代“质量”已为大多数人习惯之时,再废止“质量”这一名称。二、重点更改命名的词1.“均方根”改为“方均根”“均方根”(root-mean-square)的意思是将几个值加以平方,然后将平方值相加,最后再将平方值之和开方。计算顺序是“平方→相加→平均→开方”,因此,“均方根”一词表达不妥,应改为“方均根”。2.“超瞬态”改为“初始瞬态”电机专业中相应于subtransient的术语,历来用“超瞬态”,如“超瞬态时间常数”、“超瞬态电抗”等等,意指整个瞬息变化状态中的初始阶段的参数。用“超”字不足以表达此意,因此改为“初始瞬态”。三、目前使用混乱,应予规范的词有些名词目前使用混乱,其中有的是概念上的混乱,有的只是习惯上的不同。不论属何种情况,都需加以规范统一。以下是常见的一些。1.“因数”和“系数”因数(factor),指无量纲的。系数(coefficient),指有量纲的。2.“电导率”与“导电率”;“磁导率”与“导磁率”这两对名词,目前都有使用。为规范起见,现规定只用“电导率”和“磁导率”。3.“相位差”和“相位移”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指一个正弦量相对于相同周期的另一个正弦量之间相位的差。相位移(phase displacement),指变压器两个绕组的各相应端子与中性点之间电压矢量的角度差。4.“表观”和“视在”相应于英文apparent的词,有的用“表观”,有的用“视在”。现在为了规范统一,定为“表观”。“视在”则用于相应于virtual,只指虚拟的,如“视在原点”(virtual origin)。5.“热稳定”、“热平衡”、“热稳定性”这三个名词的用法目前相当混乱,有的把它们作为三个都有不同意义的独立词,有的则把这三个或其中的两个作为同义词。现规定如下:“热稳定”(thermal equilibrium,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的温度不再上升而达到一稳定值时的状态。“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性能不变的特性。6.“中[性]线”和“中间线”“中[性]线”指电位为中性的线(neutral line)。在不致被误解的情况下,“性”字常可省略。“中间线”,指电位为某一中间值的线(mid-line),“间”字不能省略。7.“同步”和“整步”“同步”(synchronism),指一个或多个器件的两个或多个周期量具有相同的频率的状态。“整步”(synchronizing),指将非同步状态转至同步状态。四、中英文的对应1.原则 这次定名是根据概念定中文名,并选对应的英文名。选定英文名的原则是凡IEC标准中已有的用IEC;IEC标准中没有,而ANSI/IEEE标准中有的,用ANSI/IEEE的;IEC和ANSI/IEEE标准中都没有,而国家标准中有的,除国标内英文名确不合适者外,一般按国家标准;国际和国家标准中都没有的,则按行业习惯或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确定。因而,中英文的对应词并非字面上的互译。最突出的例子是“全自动洗衣机”,其对应的英文词是IEC的标准术语“single container washing and extracting machine”。2.英文的单、复数 除名词本身是指不止1个者外,英文名词原则上都用单数。但在“电气照明”专业中的信号灯方面,却有不少名词的英文用复数。这些都是IEC的标准术语。分析起来,似乎必须由多个信号灯来显示的信号用复数lights,否则用单数light。但又似乎也不尽然。只好决定完全按IEC。3.英文词一词多义 这次审定的中文名词,贯彻了一词一义的原则。但对应的英文词则不同。鉴于英文词基本上采用国际国内的标准术语,而这些术语本身不少是一词多义的,因而就存在着1个以上中文名词对应于同一个英文词,而一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词也可能不止1个。4.外国科学家译名的改动 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规定,带有科学家名的名词中,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由全国名词委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审定的原则是除科学家的社会知名度很高的译名按约定俗成外,其余都按外国人姓名翻译规范审定。电工名词中的科学家译名除电工基础和计量单位中的以外,审定的各专业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几乎都作了更改。五、审定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这次审定的名词中,有一些本应统一的名词因历史原因而未能统一。这些遗留问题期待于今后创造条件解决。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仪表称“表”、“仪”,还是“计”对此问题历来无统一原则,因而称法混乱。这次仍只能约定俗成不加改变。2.“失效”和“故障”就单词而言,“失效”对应于英文failure。在可靠性标准中,其定义是“产品执行其功能的能力的终结”。“故障”,对应于英文fault,定义是“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其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但在组合词中,也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以failure组成的英文词在中文名中都被定为“故障”的组合词。此问题在电工以外的其他专业中也存在,同时又与各国家标准不统一有关,需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次只能按约定俗成,在“故障”的对应英文词中将failure与fault并列。3.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专业的若干名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概念在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行业中用了不同的名词。这些名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但这次审定中虽然经多次协调和反复讨论,却仍未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科学性较好的统一的名词,因而只能用“又称”方式将两个行业中的惯用名词并列。主要有如下4对:使开关的触头从接触状态转到分开状态,英文是open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断开”,而高压开关行业中则称“分闸”。考虑到“分闸”中的“闸”不科学,因为在高压开关设备中没有称为“闸”的部件,因而决定将“分闸”中的“闸”删除,定为“断开”、又称“分”。与此相反的动作,使开关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英文为clos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闭合”,高压开关行业中称“合闸”。与上述情况相同,定为“闭合”,又称“合”。电路中有电流时,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分开而使电流中断,英文为bre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分断”和“开断”。这次予以并列。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而使电路内流通电流,英文称m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接通”和“关合”。这次予以并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术语>直言缺失,是离退休老教师的严师诤友.总结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大教训,是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不足.1987年怀着一种负疚心情,我告别部队学院讲台.在这之前,我曾到某卫星发射基地学习和调研.某副总工程师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装备在现场统计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书本上讲的相差3个数量级的情况下,还圆满完成了历次的发射任务,能不能在可靠性理论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术语是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同语种的术语随着人类文化交流而互相沟通,乃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许多实物和资料,其中就有许多术语,例如“葡萄”(大宛语budaw)、“首蓿”(大宛语buksuk)等。佛教的引进,带进许多宗教术语,例如“罗汉”、菩萨”、“涅槃”、“舍利”等。公元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又不断引进了大量新术语,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收集,共达一万余条,如“雷达”、“坦克”、“泵”、“阀”、“沙发”、“咖啡”、“爱克斯光”、“奥林匹克”、“马拉松”等,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汉语术语传入国外也很多。例如在英语中把“瓷器”称为china,于1634年见于文字,但是把“中国”称为China,最早见于1555年,其词源来自汉字秦”,古希腊语称“中国”为Sinai,也源于“秦”字,现代英语中仍使用其词根如sinology(汉学)、sinologist(汉学家)等。又如中国的“茶”,英语中称为tea,始见于1660年,乃是厦门话“茶”字的音译,但是按当时的“官话”反音“cha”来音译为chaa,比称tea早72年,至今在俄语、日语、葡萄牙语中都用cha音,法、德、意、西班牙、瑞典、丹麦、土耳其、波斯语中都与cha音相似。还有许多如jiaotsi(饺子)、tofu(豆腐)、wontan(馄饨)、sampan(舢板)、suanpan(算盘)等都常见于英语中。这些术语都源于中国,其定义的“专利权”属于中国。但是,还有些汉语术语在国际交流中并不确切,在中外辞书中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说明存在不少差异,例如“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等。关于“针灸”。在《汉英科技大词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词目30余万条)中,有术语“针术”,英译为acupuncture,needling,stylostixis;“针灸针”英译为acupuncture needle,acupuncture pin;“针刺麻醉”英译为acupuncture anesthesia;“针刺疗法”英译为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没有提到“灸”。《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收词目5万余)中把“针灸”英译为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英综合科学技术词汇》(Comprehensive Chinese-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8万余)中没有“针灸”,也没有“针刺疗法”。《英汉科技大词库》(An English-Chinese wordban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105万条,可能是国内收词目最多的辞书)中有英文词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针术、针刺疗法”;acupuncture anesthesia汉译为“针刺麻醉”;acupuncture therapy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A Modern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收词目23万条)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译为“针灸”。《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25万余)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针术”,acupuncture anaesthesia汉译为“针灸”。《英汉科技词汇大全》(ENCLISH-CHINESE THESAUR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20万条)中有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国外出版的辞书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 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acupuncture解释为“pricking or puncturing of 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with fine needle to cure disease,to relieve pain and as a local anaesthetic),汉译为“[医]针灸;针刺法;针术(用细针在人体生机组织上穿刺,籍以治病减除疼痛,并作局部麻醉。”英语中并没有moxibustion一词,汉译中却把“灸”拉进来,并且以“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汉译为“人体生机组织”)代替“穴位”,说明对“针灸”的定义是不确切的。《科学技术大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Third Edition,Includes 98 500 terms with 115 500 definitions)中解释acupuncture为:“[MED]The ancient Chinese art of puncturing the body with long,fine gold or silver needles to relieve pain and cure disease”。讲得也不确切,并且没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得最详细的还是《世界书籍词典》(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A Thorndike-Barnhart Dictionary Published exclusively for World Book-Childcraft international.Inc.A subsidiary of the scott & Fetzer Compary),书中对acupuncture解释为“The puncture of the skin or body tissue with needles,prac ticed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cently introdliced into modern Western medicine,especially as a method of producing local anaesthesia。”该书中又说明了acupunture词的来源〔Latin acus needle+English puncture〕,又附图二幅,一幅为some facial puncture points,一幅为some body puncture points,这里用puncture point代替“穴位”。书中还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为“use of moxi in medicine especially as cauterizing agent;next,the doctor resorted to an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called moxibustion”。这也许是国外辞书中最为详细的解说了,但是仍然不够确切。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乃是由“moxa”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前者指“艾”,后者为“燃烧”,合起来与“艾灸术”相对应。但是“艾”字为什么用“moxa”呢?原来这是“艾”字的日语发音“きぐさ”的音译。这可能是由于“艾灸术”从日本传入欧洲之故,虽然“艾灸术”源于中国,可是国外术语中没有汉语的痕迹。再看术语“太极拳”。《汉英科技大词典》中没有收进。《汉英词典》中,先有汉语拼音“taijiquan”,英译为“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打太极拳”英译为“do taijiquan”。《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中有“shadow boxing”汉译为“与假想对手做的拳击练习;想象或虚构的斗争;太极拳。”《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sparring against an imaginary opponent (for practice);汉译为“与假想对手斗拳;太极拳。《世界书籍词典》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boxing with an imag inary opponent for exercise or training。figurative,fighting with imaginary opponents:……”。其他辞书中皆不见有。再看术语“武术”。《汉英词典》中有汉语拼音“wushu”,英译为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formerly cultivated for self-defence,now a form of physical culture”。《现代汉英大词典》中有“Martial arts”,汉译为“东方武术”,《世界书籍词典》中有“martial art”,解释为“any one of the Oriental arts of fighting or self-de fence,such as karate and aikido”。文中“karate”为汉字“空手”或“唐手”,日语发音为“カテテ”的音译,指日本的“空手道”;“aikido”为汉字“合気道”,日语发音为”ァィキトゥ”的音译,指日本的一种不使用武器、类似“摔跤”的一种运动。用这些来说明中国的“武术”,当然不够确切术语“气功”,《汉英科技大词典》中英译为“breathing technique”;《汉英词典》中英译为“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与“气功”的真正概念相距甚远。其余辞书中皆不见有。值得提出的是,在《汉德词典》(CHINESISCH DEUTSCHES WRTERBUCH)(AKADEMIC-VERLAG BERLIN,1985)中,收进了“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汉语术语,都有德语说明。例如:“针灸”——ZHENJIU Chin Med Akupunktur und Moxibustion。“太极拳——TAIJIQUAN Schatten——boxen(traditionelle chin.Gymnastic).“武术——WUSHU.Chinesische Kampfkunst (traditionelle gynastische Disziplin u·akrobatische Kampfsymblik auf der Buhne)、“气功”——QIGUONG(Chinesisches) autogenes Training。“穴位”——XUEWEI chin Med Akupunkturstelle。“经络”——JINGLUO chin Med regulrer kanal Akupunktur-kanal。这些说明可能是从上述的一些辞书中摘录下来的。在《苏联百科词典》(СОВЕТСКЦЙ ЭНЦИКΛОПЕДИЦЕСКИЙСΛОВАР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针刺疗法”解释为“针刺一定穴位(约600个)以治疗多种神经病、变态反应病及其他病症。“灸法”解释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在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上用艾条(艾柱)等进行薰灼。至于“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皆无介绍。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从我国出版的辞书如《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汉日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都太简单,难以起到应有的交流作用。从日本出版的《中日大辞典》(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纂处编,1980年版)和《学研国语大辞典》(学习研究社,1975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也各有差异。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对一些重要术语,需要尽早实行标准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1982年,ISO已颁布了“ISO 708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为汉语术语走向国际创造了好条件。我国也已颁发了国家标准GB 1.6-88《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 10112-88《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2346-90《经穴部位》等。为了使汉语术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改革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建议:一、尽快制定一些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标准,给以确切的定义和外语译文,以利国际交流。二、在GB 10112-88后面再补充一条。即:5·7·4汉语术语的音译。在国际交流的文献中,凡属中国特有的、由中国给以定义的术语,应使用汉语拼音作音译。  相似文献   

19.
一、术语学在中国的发展术语学是门综合了信息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专门研究概念的定名、应用及相互交叉的科学。它的创始人是20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学者E.维斯特。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奥地利和加拿大术语学家为它的传播作了很多的工作。1984年奥地利术语学家,E.维斯特的学生H.费尔伯教授到中国介绍了术语学及其应用;1986年加拿大国家翻译署专家A.朗德利教授在北京介绍了术语学在加拿大建设术语数据库的应用。1987年由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了我国首届“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参加者约为160多人。会上ISO/TC37主任、奥地利术语学家C.加林斯基先生系统地讲授了术语学理论与应用。我国科研、生产、教育、标准化及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其工作中术语学和标准化工作,并进行了研讨。术语学在中国的传播,使我国标准化工作、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以及辞书编纂工作更趋于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科学院和新闻出版署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近20年来,我国的一批专家学者为术语学的应用和发展,为术语标准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术语在科学技术的传播、工农业产品和出版物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术语是专业领域的词或词组,是学科领域描述相关知识的最基础的信息承载单元。术语是各种知识的基础要素,标准化是信息准确交流的保证。因此,国家制定了有关术语工作,包括术语学理论和方法、术语制定、辞书编纂和信息技术等标准,并根据发展需求,作了多次补充和修订。特别是《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GB/T10112—88)成为制定国家各个领域和行业标准的术语的基本标准。现在该标准修订为《术语工作的原则和方法》(GB/T10112—1999)。在辞书编纂方面的国家标准从1988年就开始制定,并不断修订。现有的是《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 19103—2003);《辞书编纂符号》(GB/T 11617—2000);《术语工作 辞书编纂基本术语》(GB/T 15238—2000)。这些国家标准为辞书出版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二、术语学与百科全书的编纂中国有悠久的辞书编纂历史。辞书往往作为一种标准书而被使用者和编纂者所广泛承认。百科全书是以条目为主体,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它不以提供系统阅读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读者查考和寻检知识时使用的辅助工具。百科全书是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其编纂工作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各项编纂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在条目设置、释文编写、图片配制、编排方法、检索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这些就是百科全书编纂体例。并在体例中明确规定了要遵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术语。特别是在条目纂写中,强调了所用术语要标准,概念要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1978年到1993年,历时15年,我国首部现代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胜利完成。它有7.9万个条目,66个学科,汇聚了我国2万个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共计74卷,是一项浩瀚的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释文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为国内一流水平。其名词术语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名词术语不但数目多,而且涉及面广。不少条目的术语都附有严格或可直接引用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十多年来,已得到社会上的好评,被人们作为查询知识的权威工具书和标准答案。它获得1997年国家图书一等奖。1993年至200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电子资料为基础,根据有关的术语标准、辞书编纂标准和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建立了我国首例面向概念的综合性百科术语数据库,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开发了通用辞书编辑平台。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计算机系统设有辅助建库系统和编辑自动化系统。在建库工作中紧紧抓住了标准化这个关键,其术语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计算机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百科术语数据库的全文检索系统,这是一个体系结构先进、开放型的全文检索系统,综合了包括快速数据库索引、中文切词、区域查询等多项技术。数据标记符合国家和国际有关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置标语言(SGML,XML)进行术语条目的信息编码,有效地解决了百科术语条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它不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提供了编辑自动化的手段,而且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检索知识的平台。由于该数据库系统开发难度大、技术起点高;在中文辞书编辑自动化方面独具特色作到了编辑出版一体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综合大型术语数据库领域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覆盖面很宽,涉及了人类所有知识的门类、学科领域,包括数百万知识点、概念和术语。为了充分利用我社十多年编纂百科全书积累的资源,建立了百科术语数据库。它包括百科全书库、术语库和图片库。其中术语库,是把可进入国家标准术语和一般术语的内容分别进行加工,按照术语学原则和相关国际标准进行制作,每条术语设有中文名称、汉语拼音、英文对应词、定义、学科领域、学科代码、来源、编辑、修订人、日期等10项。现共计有18万条术语,并不断增加。德国康斯坦丁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均使用了该术语库的术语。电子出版物和网上出版物的迅速兴起和普及,使得百科全书也正在由单一文字图片信息的纸介质出版物向纸张、光盘、网络等多介质和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集成发展。跨介质出版物已成为新世纪出版发展的趋势。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已经建立了跨介质制作发布系统和学术著作网络出版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分类体系正在形成。为了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有必要在百科全书原有知识框架体系上进一步细分和综合,并开发更强大的标引和检索系统,以适应不同领域和职业的多种需要。为了适应各领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的迅速膨胀,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服务需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已经开始研制知识元数据库管理体系,按照术语学及其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建立知识元框架体系和知识元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辞书编纂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特别是术语工作、计算机应用、词汇和辞书编纂相互关系更加密切,术语学在辞书编纂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术语工作——辞书编纂的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也补充了新的内容,并结合汉语特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电子出版物的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正在编纂中,它继续遵循着术语学和其相关的辞书编纂标准,利用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的计算机编辑自动化平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名词(或术语)是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统一与否对传播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等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被迫中断了近20年,造成了当前自然科学术语翻译中的严重混乱局面。试举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la(b)danum一词来说明。根据好几本原文词典的解释,la(b)danum是指“从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英文名是rockroses)提取的一种可用作香料的含油树脂”,不妨译作“岩蔷薇树脂”。可是,好几本专业词典(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香料技术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科普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科技词汇大全》)无一例外地把它译作“岩蔷薇”,不知有何根据。la(b)danum还有“赖百当”(《英汉香料技术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岩茨脂,劳丹脂”(《英汉科技词汇大全》、《英汉医学词汇》)、“劳丹酊;半日花酊”(《英汉科技词汇大全》)、“半日花脂”(《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德汉词典》)、“岩蔷薇胶,劳丹树脂”(《新西汉词典》)等六七个不同的译名。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脂”,“酊”、“胶”、“树脂”这些词是否表达相同的含义?第二是“岩茨”“岩蔷薇”、“半日花”是否为同一种植物?尤其严重的是在同一本词典中前后都不统一。试看《英汉科技词汇大全》对labdanum一词的处理——labdanum(ladanum)岩茨脂,劳丹脂岩蔷薇/ladanum(laudanum)⑤①劳丹;半日花劳丹酊;半日花酊/laudanum劳丹;半日花劳丹酊;半日花酊;雅片酊。这样一来,按照a=b=c的原理,labdanum是不是也可译作“鸦片酊”呢?另外,如果有人根据《英汉科技词汇大全》把产生这样树脂的植物Cistus译作“岩玫瑰属”而把labdanum译作“岩玫瑰脂”的话,岂不又多了一个译名?译名如此混乱(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译名,而同一译名又包含不同的概念),已经给科技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工作等带来了有害的影响。因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积极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出版部门有关同志参加各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以便早日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统一。注:①几本原文词典对labdanum一词的解释:a) gum resin from plants of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etc。(The Consise Oxford Dictionary,1976)b) a dark resinous juice obtained from various rockroses of the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and in the manufacture of fumigants and medicinal plasters。(Colling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c) a soft dark fragrant bitter oleoresin derived from various rockrose (genus cistus) and used in making perfumes(webtert'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77)d) Gomme-résine de méme origine que celle du ciste ladanifère, utilisée en parfumerie en raison de son parfum ambré, puissant et tenace。(Grand Larousse Encyelopedique,1962)e) づヅフ才亻属Cistusかち采つた树脂液;香料。ヒぷし材料。こラ药なぞしこ用ヒゐ。(shogakukan Randon House English-Japanese Dietionary,1982)② 赖百当可能是拉丁字lapdanum的音译。③ 劳丹脂可能来源于希腊字ladanon,是半音译半意泽。④ 半日花脂这个译名并不确切,因为rockrose虽然也包括半日花属(Helianthemum)植物,但labdanum只来自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见注①)。⑤ ladanum和laudanum不是一个词,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该词的语源作如下解释:orim ML var.of ladanum;arbitrarily used by paracelsus to name a remedy based on opium。注:①几本原文词典对labdanum一词的解释:a) gum resin from plants of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etc。(The Consise Oxford Dictionary,1976)b) a dark resinous juice obtained from various rockroses of the genus Cistus,used in perfumery and in the manufacture of fumigants and medicinal plasters。(Colling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c) a soft dark fragrant bitter oleoresin derived from various rockrose (genus cistus) and used in making perfumes(webtert'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77)d) Gomme-résine de méme origine que celle du ciste ladanifère, utilisée en parfumerie en raison de son parfum ambré, puissant et tenace。(Grand Larousse Encyelopedique,1962)e) づヅフ才亻属Cistusかち采つた树脂液;香料。ヒぷし材料。こラ药なぞしこ用ヒゐ。(shogakukan Randon House English-Japanese Dietionary,1982)② 赖百当可能是拉丁字lapdanum的音译。③ 劳丹脂可能来源于希腊字ladanon,是半音译半意泽。④ 半日花脂这个译名并不确切,因为rockrose虽然也包括半日花属(Helianthemum)植物,但labdanum只来自岩蔷薇属(Cistus)植物(见注①)。⑤ ladanum和laudanum不是一个词,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该词的语源作如下解释:orim ML var.of ladanum;arbitrarily used by paracelsus to name a remedy based on op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