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制备了粒状γFe2O3微粉。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颗粒的形貌;X射线衍射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和颗粒的平均粒度;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利用趋近饱和定律求出粒状γFe2O3微粉在不同温度下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KE。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大于γFe2O3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通过测量磁粘滞系数和不可逆磁化率,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涨落场Hf和激活体积Vf,推导了Hf和Vf的理论表达式,理论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粒状γFe2O3微粉的反磁化机制为均匀反磁化  相似文献   

2.
溶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度的FeCu纳米颗粒体,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和颗粒的平均粒度,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磁滞回线,涨落场和有效激活体积.“趋近饱和定律”方法求出了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利用均匀反磁化模型计算了样品的矫顽力,计算值与测量值基本相符.结果表明,样品的激活体积随颗粒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激活体积与颗粒的平均体积的大小基本属于同一数量级,粒状FeCu纳米颗粒的反磁化基本符合均匀反磁化.  相似文献   

3.
非晶Fe73.5Cu1Nb3Si13.5B9激波晶化的X射线衍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激波对Fe735Cu1Nb3Si135B9 非合金的作用. 结果表明: 激波能使非晶态转变为纳米晶. 晶化主相αFe 晶粒尺寸为20 ~50 nm , 晶格常数比纯Fe 的小. 同时形成了多种中间相和亚稳相. 差热分析进一步证实, 非晶的激波晶化比较完全, 而且晶化相相当稳定  相似文献   

4.
纳米α—Fe金属磁粉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一种新的纳米αFe 金属磁粉制备方法.在乳化剂PG参与下,从铁盐溶液中沉淀析出FeC2O4·2H2O作前驱体,经热分解、氢气还原和表面钝化处理,制备出轴比1~3(长短径比)、长径约50 nm 的椭球或短棒状αFe 金属磁粉.其主要磁性能,比饱和磁化强度σs 在137.3 A·m2·kg-1 ~157.5 A·m2·kg-1(emu·g-1)之间,矫顽力Hc 在31.8 kA·m -1~43.3 kA·m -1(400 Oe~544 Oe)之间.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锂铁氧化体微粉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利用单畴颗粒矫顽力随温度变化关系计算了颗粒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结果发现,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大于锂铁氧体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  相似文献   

6.
在μ=0.10mol·1 ̄(-1)(LiClO_4)、pH=8.0对不同温度下[Fe(CN)_5H_2O]和[(NH_3)_5Co(OOCC_5H_4N)] ̄(2+)的内配位界电子转移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在25℃,双核配合物[(NH_3]_5Co(OOCC_5H_4N)Fe(CN)_5] ̄-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3.9×10 ̄(-1),分子内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和活化熵分别为89.5kJ·mol ̄(-1)和6.0J·mol ̄(-1)·K ̄(-1)最后对该反应的机理、速率常数和绝热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La2O3,Fe(NO3)3·9H2O为原料,采用柠檬酸盐法合成LaFeO3纳米晶.用IR,DTA,TGA对原粉形成纳米晶过程进行分析,用XRD,TEM对纳米晶进行表征,并对其湿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灼烧方法后,可以在更低的温度(450℃)下使原粉形成纳米晶,粒径可达14nm.用此纳米材料制成的湿敏元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掺 Sm 、 Pr 的 Mn Bi 合金薄膜的结构、磁性和磁光性能实验表明,经过退火处理(375 ℃~425 ℃/2 ~4h) ,样品形成 Mn Bi 晶体结构掺杂含量 x = 0 .1 ~0 .25 ,样品具有较大的 Kerr 角(θ Kmax = 2 .57°) ,内禀矫顽力 M H C= 1 .5 ~5 .6 k Oe ,剩余磁化强度 Mr = 3 .0 ~5 .6 k Oe ,剩磁比r = 0 .88 ~0 .98磁光谱表明,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大,样品 Kerr 角的极大值向长波方向移动在变温过程中,样品的矫顽力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在薄膜( d < 250nm ) 情况下矫顽力以形核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9.
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采用滴定水解及 M assart 合成法分别制备了直径在 8 nm 左右的 Fe3 O4 磁性纳米粒子,粒子的结构组成通过 X射线粉衍射得到证实.透射电镜研究表明,由滴定水解法制备的磁性粒子的外形主要为球形,粒子大小比较均匀,所有粒子都在 5~10 nm 之间.而由 Massart 合成法制备得到的 Fe3 O4 磁性粒子则呈现从球形到立方体形的多种形态,并且粒径分布较宽.磁性测量表明,由滴定水解及 M assart 合成法合成的 Fe3 O4 磁性粒子的饱和磁矩分别为 71 和 69 Am 2kg- 1,仅比块体 Fe3 O4 的磁性低约20% .  相似文献   

10.
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多层膜,研究了双层膜NiO/NiFe的矫顽力Hc和交换耦合场Hex与反铁磁层NiO、铁磁层NiFe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NiO厚度为70nm时,Hex最大;Hc随NiO厚度增大而增大.当NiFe厚度增加时,Hex近似线性减小;而Hc则随NiFe厚度增大开始有缓慢增加,然后才减小.对于NiO(70nm)/NiFe(t1)/Cu(2.2nm)/NiFe(t2)自旋阀多层膜材料(括号内的量表示厚度),研究了NiFe膜厚度对磁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被钉扎层NiFe的厚度为3nm,自由层NiFe的厚度为5nm时,MR值最大,约为1.6%.  相似文献   

11.
CO-Fe3O4磁性流体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超细 Co、Fe3O4微粒为基体材料的磁性液体。考察了磁微粒粒径、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其磁性能的影响 ,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 ,对磁性液体的磁化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Co-Fe3O4磁性液体的磁性能主要由磁微粒粒径、磁微粒含量及活性剂量决定。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磁记录的几种记录模式的特点、磁记录介质和磁头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对它的要求;同时简述了磁记录的工作原理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最后介绍了磁性薄膜介质的厚度、晶体结构、形貌、成分和磁性能等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恒温下测定了稀土元素Ce(Ⅲ)和Pr(Ⅲ)络合物混合溶液的磁化率,得出两种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磁矩,讨论了磁化率与溶液中两种离子摩尔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室温磁致冷技术尚处于样机研制阶段,仿真分析可以简化该过程。借助有限元分析工具计算磁场分布,并将工质细化然后结合磁工质材料磁热特性计算工质微元完整循环中的热量变化,最后求和近似得到磁致冷装置的整体运行特性。针对一种简化室温磁致冷原理样机的Ericsson循环制冷过程进行详细的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提高循环的制冷温跨可增大总回热量,但是制冷效率将会降低。该方法有助于综合评定室温磁致冷装置的设计效果、指导室温磁致冷机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为获得高品位磁铁矿精矿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磁选设备──磁选柱,简要介绍了该设备的结构、分选原理、磁场特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磁传递力矩的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磁力矩计算公式进行无量纲参数化处理,使公式简单,直观,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静磁场理论,建立了磁编码器多极磁鼓的表露场分布均匀磁化模型,得到了磁编码器多极磁鼓的表露场分布表达式,为多极磁鼓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空间的载流线圈磁矩的计算公式及其在均匀磁场中所受磁力矩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本文的结论与电磁不理论的有关知识是相全的。  相似文献   

19.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Fe3O4为磁核,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技术合成了磁性壳聚糖微球,并利用数码光学显微成像仪、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对磁性微球的形态、大小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磁天平和可调磁场对其磁响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磁性壳聚糖微球粒径在50~200μm之间,基本呈圆球形,表面比较光滑,且内部均匀分布着磁性介质Fe3O4;当磁性微球粒径小于280μm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微球的磁化率与沉降速度都随着微球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这表明所制备的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磁编码器多极磁鼓表露场分布的均匀磁化理论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磁编码器多极磁鼓的表露场分布,得到了多极磁鼓的表露场分布的数值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