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时代与社会的原因,五四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怀有一种深深的忏悔意识。他们为民族的劣性而忏悔;为自身存在的人性中固有的弱点而忏悔;为自己的贵族出身和在斗争中的动摇而忏悔;为自己与劳动者的隔膜而忏悔。这种忏悔意识使五四知识者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为例,探寻五四知识分子的忏每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孤独战士精神一直是他在现实斗争中的力量来源和精神支持,那么这种精神是如何在鲁迅人格上全面建立起来的呢?文章尝试用分析心理学的知识,通过重新解读<野草>中的孤独意识来对这个问题作一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肖丽艳 《科技信息》2007,(8):133-134
许地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女性,他选择女性做为主要人物的动因来自时代因素的激荡、宗教思想的融汇和自身情感的体验等三个方面,了解这些动因有助于分析许地山作品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许地山《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自由意志的赞美,是“五四”学作品中普遍表现的主题,也是“五四”所特有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许地山《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大胆的反叛精神、坚定的独立信念以及自发的仁爱情怀,正是对这一主题淋淳尽致的展现,同时,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再理解,我们也能深刻体会许地山本人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6.
悲剧意识其实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社会诸因素的束缚下被扭曲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深层次心理上的愤恨、遗憾及无力孤独感.作家把自己对悲剧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意识地运用到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创作出了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最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感到很孤独。中午放学,别人有说有笑,好像没有人想理我;爸爸妈妈似乎也不像从前那样爱我了,他们只关心我的学习。我为什么这么孤独?“我很孤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这是你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有的想法。这说明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你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成熟。你小的时候父母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总是听他们的话,因为你还没有多少独立的意识。现在,你第一次感到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和老师、家长有不同的观点,你觉得自己长大了。你渴望独立自主,自己处理事情,像大人那样行动,去拥抱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弗洛斯特的诗歌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虚无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借助星光意象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诗中"我"的精神升华:虚无与超越.这种"实现"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死亡意识、孤独意识和梦幻意识.诗人的虚无思想有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许地山的小说中,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与思考,总给人一种悲剧之感,但又悲而不哀,相反有一种追逐完满、寻求解脱的情结蕴含其中.弥漫着超脱的人生趣味,体现作者浓浓的救世度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小说中通过爱的极致、慈的坚韧、勇的力量和信念的伟大等途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何菲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04-106
南非作家J.M.库切系列作品中的人物内心都潜藏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意识,它既是对南非特殊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态的客观写照,也是作家对南非荒诞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类孤独处境的人文关怀。在艺术上,库切的作品既有客观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似乎是走在传统和现代的立交桥上。  相似文献   

11.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甘肃省5所寄宿小学169名寄宿小学生进行测查,旨在考察寄宿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关系,为寄宿制小学教育提供意见。结果表明:(1)独生寄宿小学生的负向提名得分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寄宿小学生,正向提名显著低于非独生寄宿小学生;(2)寄宿时间为0~0.5年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0.5~1年和1~1.5年以上的寄宿小学生,男生的负向提名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寄宿小学生正向提名和社会喜好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性负相关,负向提名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告别薇安》描述了主人公们虚幻、漂浮、矛盾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们过度地关注自我,封闭自我,致使他们陷入孤独、恐惧和无力中而难以自拔。作品在看似边缘化的写作中,透显出作者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人们在体验了疼痛和不羁后,不得不警醒感觉自己的存在这一现实,进而彻悟生存的价值,以保持对精神强度的持续追求。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和李白,作为中外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回归自然,情感的自然流露,丰富的想象力,同情劳动人民,具有抑郁和孤独感,叛逆精神。本文通过对这些相似点的比较,试图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者诗歌的精髓,探索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地山是一位独树一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其散文集《空山灵雨》中,学界对《空山灵雨》的研究成果已属不少,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其宗教意蕴的研究、对其体现的许地山的人生观的研究、与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英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随着对“文学即人学”观念的深入思考,当代军旅作家们开始注重在作品中展示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具体历史时代环境的关系,塑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英雄形象。徐贵祥在《历史的天空》中塑造了一位另类英雄人物——梁大牙(梁必达)形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梁大牙的出身、经历、性格和情感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体现出的人性复杂性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耆旧续闻》与《齐东野语》所载陆游《钗头凤》词本事,信者有之,疑者也有之,各言理由。未有确论。本文以为上述二书记事细节上或与事实有出入,然大体不差,尤其是陈鹄云其亲至沈园见此词题于壁间,更是不容否定。词中“宫墙柳”句,疑者云沈园之墙不得云宫墙,本文解“宫”指与沈园相邻之禹迹寺。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成就非常突出。在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多种原因形成了她作品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出世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苍凉";同时,她的散文又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沉浸感知着市民生活的点滴意趣,去还原人的真实本性。两者互为映衬,形成了张爱玲散文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呈现出多重形态。茅盾等左翼作家以其对都市社会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和阶段的对立;老舍与京派作家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北平的传统气息,面对都市化的进程,他们无限地留恋和惋惜精神家园的丧失,也揭示了都市中的道德沦丧失和人性的坠落;海派作家描写了上海这一大市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领地,写出了他们的孤独意识以及在都市文明挤压下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