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科学家研究,在美国每年因臭氧和其他大气污染物造成农作物减产,至少损失十亿美元。在北卡罗纳州首府罗利有一个农业研究局和环境保护局合办的大气污染研究机构。该机构负责人植物病理学家W.W.赫克(Walter W.Heck)指出;“农场主往往注意不到臭氧引起的破坏就发生在他们自己的田地里,然而确实存在着这种破坏。”太阳光促使汽车、工厂排放出的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有破坏作用的臭氧。这种有害的臭氧不同于大气层中同温层里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因此对作物无害。赫克指出;“臭氧会顺风飘至千百里以外。”“这是为什么边远乡村尽管几乎无汽车和工厂而臭氧污染程度常不亚于市郊的原因。”赫克认为,这样,产生的结果是远离污染源的作物也不能幸免污染的破坏。赫克说:“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室注意到臭氧正在引起大豆、小麦、棉花、花生和其他农作物的叶子早衰,产量降低,造成农场主的经济损失。”“这十亿美元的损失还不包括园艺作物和森林受损的费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输送对北京夏季臭氧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运期间北京需要良好的空气质量,北京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北京夏季的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06年8月份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的污染情况,并采用质量追踪法分别计算了周边各地区的臭氧污染对北京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可合理再现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的浓度变化情况和输送过程;周边地区的污染输送对北京的臭氧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地区是天津、张家口、保定和廊坊,其中影响最大的来源是保定,其对北京市区和远郊最大落区的最大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8.1%和59.5%;风场是影响周边地区污染输送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臭氧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处于臭氧生成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s)控制区,因此准确计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是对于臭氧污染采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使用基于二代区域大气化学机理(the second region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echanism,RACM2)的盒子模型,建立我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地区)的基准情景以及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情景,计算了适用于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的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_CHN).与Carter基于美国39个城市所计算的MIR相比,我国最活跃VOCs与最惰性VOCs之间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差异范围更大.若使用基于美国39个城市所计算的MIR对我国城市地区的臭氧生成潜势进行预判,容易造成对于我国城市地区臭氧污染控制过程中特征VOCs的误判.因此本研究计算得到的MIR_CHN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我国大气条件下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且对臭氧生成过程中关键VOCs物种的判定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21,66(19):2367-2377
正大气本底监测是指在远离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对经过充分混合的、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成分进行长期定点的观测.由于大气本底监测能在全球或区域尺度上反映出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因此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的一些观测台站进行了二氧化碳、臭氧及大气重金属等主要大气成分的本底观测[4~8].  相似文献   

6.
两个有关地球大气难题——臭氧的耗尽和温室效应,从多种方面相互联系着。在平流层中产生的破坏臭氧或干扰臭氧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大大加强了温室效应。相反,温室效应,尤其是CO_2的作用,使平流层的温度降低,减小了在平流层的中、高层臭氧消耗速度。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最显著的一个因素——大气中的CO_2,其来源就是消耗量还在不断上升的化石燃料,但并非所有产生的CO_2都滞留在大气中。在大气与海洋之中,有几乎相等的CO_2含量,这是由CO_2分压在大气和表层水面的平衡控制的,而在海水中CO_2的分压是由其中CO_2的总量(CO_2,HCO_3~-CO_3~-)  相似文献   

7.
室内空气的污染对儿童的危害不容忽视!室内环境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有80%的时间在室内,而65%的时间是在家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许多倍!那么,哪类人群是经常在室内并受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严重的呢?是那些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尤其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动态点击     
臭氧可以杀灭SARS病毒人类自从发现并使用臭氧以来,全世界一直用臭氧对形形色色的病毒、细菌进行“激烈斗争”,并总结了许多经验。如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对乙肝病毒抗原、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甲型流感病毒,还有“剧毒之首”的艾滋病病毒(HIV)都进行过消毒灭菌实验,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并且臭氧对这些病毒、细菌的消灭十分迅速,可以说是“刀起首落”。而此次造成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冠状病毒的新变体。科学家对它的认识和最终确认都历经了较大的波折,臭氧…  相似文献   

9.
陈长和 《科学通报》1986,31(24):1891-1891
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1981—1983年夏季,在西固区进行了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验研究。从三年夏季在西固区集中监测的32天资料看,臭氧时均值超过100ppb以上的共17天,其中超过200ppb的严重污染日有10天。本文讨论臭氧这种二次污染物严重污染出现的气象条件及其浓度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中臭氧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1年春季TRACE实验在东亚地区8个地点进行臭氧探测得到的臭氧廓线, 在物质通量计算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臭氧探空廓线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的计算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 计算了2001年3月底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次平流-对流层交换过程导致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 计算结果表明, 在我们研究的个例中, 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比全球和半球平均大1个量级左右. 与传统的采用对流层顶臭氧近似浓度来计算臭氧通量的方法相比, 用实测臭氧探空廓线计算得到的通量稍高, 但是量级相同.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臭氧污染区域性明显,臭氧最大8h值在59~146(10~(-9)V/V),整体上城市站点臭氧浓度水平较郊区站点低,臭氧前体物NO2平均浓度水平在4~22(10~(-9)V/V),VOCs浓度为11~53(10~(-9)V/V),VOCs活性水平在1.6~10.5s~(-1).使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分析臭氧生成控制区,发现四大城市群的O_3生成多数处于人为源VOCs控制区或者过渡区,且对烯烃和芳香烃的敏感性最强.运用PMF受体模型对城市站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主要来源,占比30%~50%;溶剂涂料使用其次,占比为10%~20%.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臭氧污染防控应以VOCs控制为主,其中应着重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为什么只在南极有臭氧洞?臭氧洞是怎么形成的?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异常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臭氧层:地球之盾臭氧是一种由3个氧原子组成、有特殊"臭"味的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特别是在离地面20~30千米的臭氧层里浓度最大。臭氧是一种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和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它在平流层中的生成和分解与太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医学论坛》杂志报道,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能杀死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损病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臭氧具有防腐、杀菌的性能,被用来净化受伤寒或霍乱病原体污染的水。在发现抗生素后,医生对它的兴趣逐渐冷漠了。  相似文献   

14.
警惕五隐患     
近些年来,人们对有害的物质、气体、噪音所造成 的污染开始重视,而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杀手 却往往忽略,事实上,这些隐形杀手的危害有时是很大 的这里介绍数例,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光的污染 现代人生活中,人们在光亮环境下的时间、明显地 多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但在五彩缤纷的光 的世界中,却存在着对人体健康的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5.
科学信息     
Nature,1989年2月2日南极臭氧——南极大气层上方17公里处的臭氧减少与氯胺-氧化物的存在有关。但是1988年9月所作的探测气球测量表明,在低同温层(大气层上方10~17公里)的臭氧减少却与少量的云粒直接有关。核物理——奇异核物质是一种假设的含有近似相等的上、下和奇夸克数的一种物质。本期有二篇文章对此作了讨论,其中一文讨论了在实验室中获取这种  相似文献   

16.
李胜 《科学通报》1995,40(2):139-139
近年来,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在世界不但引起科学界,而且引起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阻止臭氧空洞的的扩大和修补破损的空洞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重任之一.在人类排放的众多消耗大气臭氧的物质中,氯里昂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大气条件下,它们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光解反应得到的产物物种可直接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但是,臭氧与氟里昂反应的反应通道和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质,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对VOCs的治理刻不容缓,而VOCs治理关键功能材料性能的优劣是整个VOCs治理技术的核心。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用于吸附法、光催化法以及催化燃烧法治理VOCs的功能材料的最新科研成果,希望以此能够为将来VOCs治理材料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只有改善空气质量才能减缓气候变化趋势2013年12月,在秘鲁利马举行了第2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会议聚焦的一个重点是,必须减少长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包括短期气候污染物(SLCPs)的减排,例如,在大气中可存留几天甚至几十年的甲烷、炭黑和臭氧物质。短期气候污染物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元凶之一,也是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年庆  黄富祥  王维和 《科学通报》2011,56(27):2315-2318
利用FY-3B SBUS 和NOAA SBUV/2 观测资料, 监测2011 年3 月1 日~4 月5 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 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 DU, 局部极低值在200DU 左右, 达到臭氧洞水平, 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 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 月1日, 结束于4 月5 日, 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 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 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 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0—33公里大气臭氧和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气球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广玉 《科学通报》1986,31(15):1165-1165
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成分。尽管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它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系统却至关重要。正是由于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吸收,才得以使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界免遭过量的太阳紫外辐射之害。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臭氧含量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不但影响到大气中大量光化学反应,而且由于臭氧是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