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播报     
演出时间:2005年10月2日、10月4日、10月6日演出地点:北京保利剧院、天津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将揭开2005季“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演出项目的序幕,此剧由这位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兼任音乐总监和指挥。除了大腕云集的主要演出阵容外,新加盟“小泽征尔  相似文献   

2.
歌剧是一种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精湛的舞台表演、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等特点使得歌剧艺术不断的蓬勃发展。其中《苍原》自1995年在辽宁歌剧院首演至今,它表现出了史诗性、开放性、戏剧性等三大艺术特点,在中国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9,(4)
北京市第一届宣武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之际,北京风雷京剧团在湖广会馆连演6场,其中有许翠主演的《玉堂春》、《杜十娘》,还有许翠与著名老艺术家张宝华联袂主演的《霸王别姬》。记得第一次看许翠演出,是1996年她举办的个人专场演出,至今难忘。这次我怀着浓厚的兴致再次观看了她主演的全部剧目,感触更深。她并非梨园世家,而是出自于书香门第。她自幼酷爱芭蕾,4岁时就能穿着布鞋用脚尖起舞。领导们都风趣地说:"这小姑娘每天用脚尖走来走去肯定会有出息!"有一次小许翠正在练习,被总政歌舞团的叔叔看上了。但由于姥姥和妈妈都反对,许翠最终与芭蕾无缘。至今她舞台上那优美的动作和对音乐的领悟,与她跳芭蕾的天份是分不开的。后来她练武术、学体操、攻声乐,这些虽没成为她的专业,却给她以后学京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说:"小时候妈妈带我看京  相似文献   

4.
“地震男高音”1969年的某一天,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正在演出由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主演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亦译《绣花女》和《艺术家的生涯》)。正当演到第三幕时,剧院忽然剧烈晃动,指挥波仑普塔大声叫道:“地震了!”观众闻声纷纷夺门而出。这时卢恰诺·帕瓦罗蒂正在台上演唱,他听到了喊声,但歌声却未中断。他依  相似文献   

5.
文化播报     
辛辛那提PO PS乐团演绎“发烧之夜”演出时间:2005年10月21日~10月22日演出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美国现代电影音乐的代表,辛辛那提POPS乐团是世界最顶尖的发烧电影音乐团体,在世界电影界和音乐界都有着极高地位。乐团擅长将现代音乐包括电影配乐、百老汇舞台剧、广告音乐等  相似文献   

6.
文化播报     
百年伦敦交响乐团献艺北京演出时间:3月6日演出地点:北京·保利剧院乐团简介:有古典乐坛“劳斯莱斯”之称的伦敦交响乐团是伦敦现存的年代最久的乐团,于1904年建团,早在1906年就开始对外演出,并与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瓦格纳之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和魏因加特纳等音乐家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从1950年到1954年,约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挥。可以说,今天的伦敦交响乐团是由克里普斯开创的。1964年,乐团作为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英国乐团访问了日本、韩国、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从那时起,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是大型国…  相似文献   

7.
虽说灯光是舞台戏剧中的灵魂,然而在以往的歌剧中,灯光却不被人们所重视。二十世纪前半段时间,歌剧演出舞台上灯光是很暗的,大多数歌剧的演出几乎都是在灰暗环境中进行。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古老的欧洲灯光风格开始被美国新的灯光——布光  相似文献   

8.
对威尔第歌剧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探究作为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歌剧大师所展现的艺术特性。以歌剧《奥赛罗》中第二主人公雅戈这一反面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以雅戈在歌剧中的音乐作为载体,从音乐主体、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的分析入手,从中找到歌剧艺术在其创作和舞台演绎过程中的艺术“经脉”,为今天的歌剧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充分借鉴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探索式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日渐成熟。本文试图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找到最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特征,用以归纳总结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写法上的传神魅力。  相似文献   

10.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3,(23):8-8
彭丽媛出席纪念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歌剧晚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11月19日应邀出席在俄罗斯驻华使馆举行的纪念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歌剧晚会。彭丽媛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陪同下欣赏了四位俄罗斯歌唱家演唱的《言归于好》、《黑桃皇后》、《摇篮曲》、《唐璜小夜曲》、《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柴可夫斯基歌剧名曲选段。歌唱家们精湛的表演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赢得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彭丽媛走上舞台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相似文献   

11.
胡正跃 《世界知识》2012,(23):54-55
金秋十月,澳门中乐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好戏《中乐新风》。乐团特聘了几位重量级独奏演员助阵演出。其中之一是来自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胡琴演奏家姜克美。一曲板胡独奏《在那遥远的地方》,嘹亮悠扬,赢得全场喝彩。我和姜克美算是熟人。在北京,外交部有许多重要外事活动都请她帮忙。这次在后台与她有短暂的见面和交谈。我们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四年多前那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相似文献   

12.
"中西音乐的比较与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左右。在近些年来,又有了更新更完善的发展。如音乐创作中的"杂交优势"问题,音乐民族化的问题,民族音乐世界化的问题,中国听众的审美问题,严肃音乐"通俗化"问题,"通俗音乐"的高雅化问题等,在近些年都有了较完善的发展。例如从中国的第一部交响《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朱践耳的第一至第十交响,再至谭盾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地图》,音乐中的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的运用都逐渐由乐新的发展,在本文中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与影响,第二部分对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交融的理解,第三部分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化,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长笛协奏曲》是著名作曲家金复载应现任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交响乐团指挥的中国青年指挥家胡咏言之邀,于1991年创作的。同年7月由胡咏言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上海音乐厅,美国著名长笛演奏家当娜(Donna)女士担任独奏,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笛协奏曲,它无疑将载入中国当代音乐史册。因此,析释其内容、风格及创作思想,探讨它的创作技法,可以使我们对这部反映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现状的优秀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一首非常著名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在推动整部歌剧情节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笔者目前掌握的相关材料来看,无论是对本首作品在剧中故事情节发展形势,即剧中人物的演唱环境分析、角色性格分析、音乐的本体写作分析还是人物情感与音乐两者相结合的演唱分析尚需深层次的挖掘,作为女高音,笔者试图从歌剧演唱的案头工作入手,对该片段回归到整部歌剧中,从事件发展的脉络对主人公情感的心理历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把握该片段的音乐元素,以便更好的塑造歌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因歌剧《弄臣》中的歌剧主题“诅咒”的戏剧发展的内在要求,曼图阿公爵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歌剧在舞台空间不断展现和发展的过程之一,要突现歌剧主题,对曼图阿公爵音乐主题的情感要求、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主题的内涵以及在歌剧主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详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它是研究这部歌剧的艺术特性不可或缺的步骤,也为揭示这部歌剧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出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曾有多位艺术家和剧作家以京剧改编和演出《桃花扇》。汪笑侬改编的剧作《桃花扇》曾在舞台上搬演过,但脚本未能流传下来。《申报》登载的该剧的广告是对该剧的剧情记载最详细的文献史料。贾璧云(1890-1941)曾以京剧编演《桃花扇》,剧名改作《侠妓桃花血》,分前、后两部(或称头、二本),多次演出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朱双云(1889-1943)编创的京剧《桃花扇》的剧本曾经出版过,但已佚失。1935年10月,该剧曾在武汉天声舞台由来自上海的毛家班和武汉本地的标准平剧团共同演出过。  相似文献   

17.
合唱 ,是声乐艺术中的整体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作曲家、合唱队员和指挥之间的相互配合而共同完成的 .其中指挥是作曲家与合唱队员及听众之间的桥梁 ,它通过各种指挥语言 ,组织指导合唱队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 ,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 .以《黄河船夫曲》为例 ,从作品的选择、了解、分析、处理及指挥动作的设计五个方面论述了指挥在排练之前 ,该如何认真、细致地做好案头工作 .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开始,中国钢琴音乐便拉开了进入世界音乐舞台的序幕。中国钢琴艺术家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演奏上也堪称一流,世界顶级演奏家层出不穷,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很好地展现了自己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有利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文化播报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登上世界顶级歌剧舞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是中国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中的诗句《。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亦为世界人民所喜爱。8月30日,应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邀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