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成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悬浮聚氯乙烯颗粒结构对增塑剂吸收的影响张素卿(东南大学科技服务中心,南京210018)各种聚合物要达到规定的性能,都有一定的质量指标.对S-PVC树脂而言,颗粒结构占有重要的地位.S-PVC树脂的颗粒结构对树脂的加工性能,甚至使用性能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相差显微镜考察了聚氯乙烯颗粒超微切片的亚微形态,由上千张形态图象中分出SSS、SJS、SSJ、JJJ、JSJ、JJS六种基本形态。这六种基本形态又与聚合反应工程条件(如反应器搅拌形状、搅拌功率大小、流体循环和剪切混合状态等)、聚合反应工艺条件(单体/水、温度、压力、pH值等)及聚合配方(分散剂、引发剂、防粘釜剂等助剂结构及含量)等因素有关。实验还表明,上述类形的PVC颗粒在倒置显微镜下与THF相接触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溶解行为,SSS—→“爆炸”型;SJS—→“散砂”型;SSJ—→“喷射”型;JJJ—→“慢胀”型;JSJ—→“膨胀”型;JJS—→“裂块”型。本文从聚合过程中成粒机理说明了这六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6.
7.
建立了聚氯乙烯溶液悬浮氯化传质过程模型,对其化学反应机理进行分析,获得了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悬浮聚氯乙烯(S-PVC)树脂对增塑剂不同温度下的吸收量,采用扫描电镜表征了S-PVC不同增塑剂吸收条件下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S-PVC颗粒由多级粒子聚集而成,增塑剂主要通过各级粒子聚集体间的间隙沟槽进入PVC粒子内部完成润展与溶胀,S-PVC对增塑剂的吸收是具有时间和温度依赖性的四步吸收非定态过程.其吸收包括...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板实验和HAAKE流变实验,研究了聚氯乙烯搪塑粉的熔融致密厚度和熔融温度。结果发现,用本体聚合树脂制备得到的搪塑粉比悬浮聚合树脂制备得到的搪塑粉更易熔融,更适合搪塑工艺的需要;搪塑粉熔融性能与树脂颗粒粒径无关。本文还通过扫描电镜从形态角度对两类搪塑粉熔融性能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用带电子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测定了长江口悬浮颗粒样品,在不同盐度的试样中,首次发现了大小、形状,组成各不相同的有机絮凝体。作者根据长江口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悬浮颗粒的性质,探讨了有机絮凝体的形成机理,认为二步桥联模式能比较园满地解释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带电子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测定了长江口悬浮颗粒样品,在不同盐度的试样中,首次发现了大小、形状,组成各不相同的有机絮凝体.作者根据长江口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悬浮颗粒的性质,探讨了有机絮凝体的形成机理,认为二步桥联模式能比较园满地解释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水悬浮法制备玻璃纤维/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悬浮法制备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主要优点,着重研究了用水悬浮法制备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和工艺配方以及用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并研究了水悬浮法制备GF/PVC复合材料的界面层设计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工艺中引发剂的研究,得到复合高效引发剂。对引发剂的种类做出了选择,并确定了复合引发剂的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工艺中引发剂的研究,得到复合高效引发剂.对引发剂的种类做出了选择,并确定了复合引发剂的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外加稳恒电场下悬浮颗粒的等效电偶极子模型,计算了两种特殊情形下电偶极子链对外围单个电偶极子的短程吸引力,提出了对分散颗粒在结构和材料上进行设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外加稳恒电场下悬浮颗粒的等效电偶极子模型,计算了两种特殊情形下电偶极子链对外围单个电偶极子的短程吸引力,提出了对分散颗粒在结构和材料上进行设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污水悬浮颗粒浓度是水质衡量的重要指标,基于水和悬浮颗粒对光的反射特性不同,课题组对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污水悬浮颗粒浓度进行了研究。结合Matlab工具运用基于概率的光照不均匀校正算法、Otsu阈值分割算法对污水图像进行仿真分析,提取面积特征并计算出污水悬浮颗粒浓度,同时和真实值比较得出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准检测污水悬浮颗粒浓度,为固液分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悬浮颗粒含量和粒径是砂岩油藏注入水水质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评价固相颗粒含量和粒径大小对注水地层吸水能力的影响对于确定合理注入水水质指标十分重要。利用正交试验原理,通过系列实验,系统评价了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含量、粒径、岩芯渗透率及注入孔隙体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储层渗透性能的影响,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技术,通过回归方程获得了储层孔喉与“无伤害”颗粒粒径之间的规律关系,取得了有益的结论,对于油田制定合理的水质控制指标、预测吸水能力变化和制定增注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九龙江口悬浮颗粒的主要元素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中讨论九龙江河口海水悬浮颗粒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分布、结合形态以及颗粒化学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1986年4月在九龙江河口沿盐度递增方向采集表层海水悬浮颗粒样品。总悬浮物(TSM)、POC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文献[1]。将悬浮颗粒样品进行0.5 mol/1盐酸浸取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悬浮颗粒在流体中运动的不同层次出发,分别回顾以有限元为代表的传统流体力学及近年来广泛应用的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两种方法在悬浮颗粒数值模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