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兴 《科学之友》2004,(3):45-45
布什政府有意与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展开合作,包括不久前刚宣布的建立月球基地以及登陆火星等计划。美国许多航天界人士,包括登月航天员奥尔德林也都建议美国与中国应该避免太空竞争,在航天技术方面相互合作。《纽约时报》的记者访问白宫匿名官员时指出,中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2.
杨骏 《科学之友》2009,(10):3-3
许多人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月球探测竞赛记忆犹新,当时双方都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美国甚至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此后,月球沉寂了多年,并逐渐淡出了人们太空探索的视线。然而,月球在时隔数十年后,又迎来了人类的探测热潮。如果说人类首次探月  相似文献   

3.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有一天,人类往返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科学家们预计,人类移民太空已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只有美国人登上过月球,俄罗斯已将机器人送上月球。我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继1999年成功发射“神舟”号太空飞船实现载人太空飞行后,现已将目光放在载人登月上。而在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前,我国自己研制的太空登月机器人将率先对月球进行勘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燕 《科学之友》2004,(3):46-47
据SPACE网站目前的一篇文章报道.虽然一些媒体透露.美国总统布什有可能宣布重返月球计划.但迄今为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未公开确认此事.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冒险探索火星。有人认为.用机器人探索太空是进行大多数太空研究最可行的方法.不过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说,只有人才能对其他星球进行真正的研究.解答有关人类起源和命运以及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等科学家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太空梦想者和有实际经验的科学家而言,人类进行太空探索会为人类带来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继续人类探索太空不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谢懿 《世界科学》2004,(3):19-20
对于许多立法者、科学家和那些热衷于太空探索的人来说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美国现在有了白宫认可的太空计划。但是这份由小乔治·布什总统公布的、用来解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困境的新太空计划却包含了一些令人不快的边缘效应。这一计划将终止“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运转,而且可能会危及那些无法直接服务于该计划的一切项目。  相似文献   

7.
1994年10月,日本宣布了计划去月球实施其勘探研究项目。政府和私营的实验室于今年开始正式试验,目标是发射"月球一号"机器人并最终进行载人飞行。日本的登月航天计划缺乏硬件和专业技术,但日本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俄罗斯的一家大规模运载火箭承包商合资成立了联合企业,同时,又与俄罗斯太空科学家们商谈合作进行月球飞行及有关着陆勘探。日本人到月球去究竟干什么?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然而美国和为数不多的国家都知道,他  相似文献   

8.
月球争夺战     
<正>人类在20世纪的月球探测活动,实际上是一部美苏两国的太空竞争史。翻开这部竞争史,品读它的每一章节,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在这一时期月球探测领域取得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美苏开始登月竞赛。前苏联的火箭和航天技术一直领先于美国,曾创造了发射飞船最多的记录,夺得了世界航天界诸多的第一名。可为什么前苏联没有登上月球?老对手美国也感到莫  相似文献   

9.
童民 《科学24小时》2009,(10):14-16
即使过去登月成功过或者离登月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国家,现在也很难奢谈在几年内重返月球。与美国、俄罗斯慎言登月相比,我国的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说是“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0.
伊风 《科学之友》2004,(3):48-49
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就是人类登上月球。然而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探测活动在耗费巨资的同时,几乎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效益。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完成后,月球探测悄无声息了几十年之久。如今,各种迹象表明:月球探测再度升温,而且趋利性的“圈地”风潮正悄然兴起。根据美国最新的航天计划,美国人将于2005年在月球上建立月面前哨站,2010年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2020年兴建实验工厂、农场等。与早期的月球探测不同,现在的探测务实得多,一句话,就是要在月球上跑马圈地,抢先占据宝贵的月球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三联 《科学之友》2006,(5):42-42
NASA最近宣布了将在2018年前重返月球的计划,对此,美国《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评论道:“火星可能是最终目标,但保持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有力的领导地位将是新的月球探索计划的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4.11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登月飞船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在前往月球的航程中,飞船服务舱的二号液氧罐突然爆炸,太空船严重损毁,失去大量氧气和电力。这不仅影响了整个登月计划,还使3位宇航员命悬一线。3位宇航员不得不将登月舱当作"救生艇"以返回地球。为了安全考虑,宇航员没有使用位于服  相似文献   

13.
宋敏 《科学之友》2004,(3):44-44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在成都透露,中国探月计划一期15亿人民币研制经费已经到位,全国近10个单位正抓紧研制月球车,有2轮、6轮、12轮不等。最后,这些车将竞争“上岗”。欧阳自远院士是在日前为成都理工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时提及此事的。该报告题目为《月球探测与中国的登月计划》。  相似文献   

14.
四海 《科学之友》2004,(2):26-28
虽然月球是宇宙飞船第一个探索的行星际天体,也是航天员惟一造访过的天体,但科学家对其历史、组成和内部构造仍然有许多未解的疑问。近年来,研究人员呼吁对月球重新展开探索。欧洲太空总署和日本正计划送探测器上月球轨道,而美国航天总署(NASA)正考虑派遣无人宇宙飞船在月球的远地面登陆。通过研究月球。这些任务也将揭露内太阳系所有固态行星的历史,包括水星、金星、火星,以及最重要的地球。因为月球表面在过去的30亿年间几乎未有任何改变,它将是我们了解内行星形成和演化之钥匙。  相似文献   

15.
对人类开发太空的未来前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火星探测、布什总统的太空新计划,以及月球对人类的诱惑等读者提出的问题,《纽约时报》“科技时代”专栏记者肯尼斯·常(Kemeth Chong)在今年1月22日出版的专栏中就上述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美国航天局在太空导演了一出绚丽壮观、完美无缺的“焰火”大戏:“深度撞击”,探测器极其精确(误差仅1米)地击中了坦普尔-1彗星,成功地在太空进行了首场人工撞击“表演”。时隔一年,美国航天局在近日又公布了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定名为“积极接触月球表面”,目的是希望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证据。根据计划要求,2009年1月人类将上演撞击星体(月球)的第二场大戏!到时在月球南极表面会有大约1000吨月面尘埃和碎片冲向64千米的高空,在月面上撞出一个直径30米、深4.5米,有1/3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坑,人们在地球上借助望远镜就能观…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美国于1972年结束了“阿波罗”探月计划,在经过长达30余年的等待后,美国总统布什于2004年1月24日向全世界宣布了新的太空探索计划——重新恢复载人月球探测,并以未来的载人火星探测为目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又于2005年9月公布了载人月球探测计划的具体内容:2018年再次将宇航员送往月球,此后每年至少进行2次月球探测任务,争取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能使宇航员驻留月球长达6个月之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按照设想,人类或许能在本世纪30年代登陆火星。自从发现火星以后,人类就一直梦想登陆火星。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太空项目将开始使这一梦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表示,他们非常认真地提出了一个载人航天项目,而私营太空公司也争先恐后地提出关于去火星的更加大胆的计划。同样重要的是,随着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和拍下丰富的火星表面照片,公众对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热情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19.
重返月球     
自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之后,世界范围内一度出现的"月球热"渐渐冷了下来。然而,经过30年的漫长岁月后,特别是美国的"月球勘察者"号1998年初探明月球两极存在着可支持生命的大量冰态水以后,"空间大国"的科学家和实业家们,最近重新燃起了对月球的热情,提出了"重返"月球的发展计划。这次的计划要比上次只是把人送上去的阿波罗计划更进一步,是要把月球建成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前哨基地。  相似文献   

20.
重返月球     
<正>尽管公众热情不高,美国宇航局的阿尔忒弥斯项目还是会继续,因为空间飞行计划得到了美国国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大国地位的象征。美国宇航局在2023年4月向公众介绍了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的机组成员——半个多世纪后人类第一次计划前往月球——这标志着美国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对这次载人登月活动的严肃态度。这个场面并不多见。两任美国总统——布什父子——都曾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宇航员将重返月球,进而探索火星。然而,两次讲话之后,跟进的项目都很快夭折。于是,自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以溅落太平洋的方式返回地球以来,人类再也没有离开地球表面超过650千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