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关于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交通、安全等因素,也让人们对滨水驳岸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滨水驳岸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驳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加入构建生态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滨水驳岸景观。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入手,来进行滨水绿地生态区域的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开始注重校园山水景观规划,水作为山水景观的构成元素在山水型大学校园中心区景观中广泛运用,并具有景观、文化、生态3种作用.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大学城新建5所山水型大学的中心区景观水体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并从布局、类型、尺度、空间、构景要素、文化体现、生态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出山水型大学中心区景观水体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2021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滨水空间作为城乡"三生"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要素,对城乡建设的品质、环境、生态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滨水空间的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水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回顾了2021年滨水空间生态修复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命发展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和要素,同时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域不仅孕育了城市、城镇和乡村的人类群体,也创造了城市、城镇、乡村社会的不同文化。水质清洁、环境优美、生态多样、植物多彩和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滨水空间,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同时还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文化风格、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改善滨水生态环境、创造美丽宜人的人类生活休闲空间是营造滨水景观的目的和宗旨。文章就滨水景观营造这一课题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历进行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8.
自然河流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河流滨水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课题.国外在河流滨水地带的景观建设过程中即有失败亦有成功的范例,而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以吉林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河流——松花江的景观特色和滨水景观建设现状,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出其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梅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142-142
以"地域性"为切入点,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庆园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总结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现状和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从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营建、滨水植物景观组织、滨水植物景观文化意境塑造3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了美化城市清洁环境,对阜新细河两岸生态景观规划体系和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文、生态、经济、环境治理和城市景观等方面分析了细河两岸景观体系规划的思路和方案,总体布局体现阜新城市特色,规划目标是"水清岸绿,城水融谐";规划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的自然空间作为细河水岸的定位,进行阜新细河景观带规划和设计。该规划设计思想和原则对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史中兴 《甘肃科技》2010,26(17):84-85
生态灌区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指导下,以维持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灌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等多方面的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措施,形成生产力高、灌区功能健全、水资源配置合理等生态服务功能最大的节水型灌区,是现代化灌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某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为例,对景观设计中如何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如何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空间的塑造.来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学校园环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城市景观要素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但是,如何充分运用这些自然景观要素,对于现代景观园林来说,需要从多角度和深层次来认识,并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最终创造出一个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舒适、健康的场所。合肥市南淝河上游生态园的景观设计,就是这…  相似文献   

16.
重庆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探索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库区所有滨水城市景观生态修复的共同需求。本文在对汉丰湖消落带水位变动及景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建设模式,即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和消落带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并探讨了景观基塘系统生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地形塑造、植物配置及维护管理等内容。研究认为,通过景观基塘系统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消落带景观优化、水质净化以及生境改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可为滨水城市消落带的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鲁华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243-243
当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重构被日渐提上议程。其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城市景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理念出发,阐述了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创作至宋代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山水景象,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来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包括人与山水两大因素,这两者在山水画中体现出作者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本文拟从宋代著名画家存世画作中,分析宋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倩  崔丹  刘占胜 《科技信息》2011,(12):318-318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为对象,从宏观城市构架、区域景观特色、微观节点营造三个层次来探析滨水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形成滨水区景观各种要素的影响,期望在分析中找到城市中滨水景观带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旨归。以继续深入推进“两山”理论诠释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诠释生态价值观;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生态民生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诠释生态系统观;以用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生态法治观;以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诠释生态共赢观。从六个方面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理论支撑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