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敏仪  王海  刘勇  利明  黄烘  沈辉 《科学通报》2010,55(4-5):328-331
通过阴极电沉积工艺, 成功地将随机辐射取向分布的ZnO微米片作为散射层自组装在TiO2纳米晶(TN)薄膜表面上. 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400~800 nm光谱范围内ZnO微米片的光散射性能. 结果表明, 在ZnO微米片-TiO2纳米晶( ZT)复合薄膜中, ZnO微米片层对入射光具有非常出色的光散射能力. 同时用ZT复合薄膜制备的染料敏化电池相对于单独用TN薄膜制备的电池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金属镍片与草酸钠的碱性溶液于140℃水热反应24 h, 在金属镍片表面原位生长出大面积直立的六边形Ni(OH)2纳米片, 经600℃退火2 h后得到六边形NiO纳米片. 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六边形Ni(OH)2纳米片为六方相单晶结构, 厚度大约在200~500 nm范围, 对角线的长度大约在1.6~3.6 μm范围, 六边形NiO纳米片为立方相单晶结构. 研究了草酸钠在六边形Ni(OH)2纳米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六边形NiO纳米片的光催化特性, 提出了可能的生长机理, 发现六边形NiO纳米片对空气和双氧水氧化甲基橙具有一定的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ZnO微米片修饰TiO_2纳米晶复合薄膜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阴极电沉积工艺,成功地将随机辐射取向分布的ZnO微米片作为散射层自组装在TiO2纳米晶(TN)薄膜表面上.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400~800nm光谱范围内ZnO微米片的光散射性能.结果表明,在ZnO微米片-TiO2纳米晶(ZT)复合薄膜中,ZnO微米片层对入射光具有非常出色的光散射能力.同时用ZT复合薄膜制备的染料敏化电池相对于单独用TN薄膜制备的电池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4.
魏奉思 《科学通报》1984,29(9):548-548
目前行星际激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距太阳1AU的空间范围,对于大日心距离(2—3AU以远)激波的研究尚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尚缺乏理论上的研究。根据大量的空间观测事实,我们初步认为行星际空间可以划分为具有不同动力学过程的三个区域:(1)近太阳空间——压缩-减速区。激波以大约2000公里/秒的高速进入太阳近空,声马赫数M》1,由  相似文献   

5.
导电高分子微米/纳米结构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米/纳米结构化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不仅具有导电高分子自身的特性, 同时兼具微结构赋予的特殊功能, 从而在光、电子微型器件, 高效、快速感应器件, 微型电化学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着重从软、硬模板合成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导电高分子微米/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讨论了两种技术的优缺点. 介绍了一系列导电高分子微米/纳米结构材料, 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物理学家发现了太阳的转动速率随其纬度和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太阳的内部三分之二匀速转动,大约每27天转动一周;外部三分之一通常转动较慢,大约每25~36天转动一周,这要取决于两极的距离。他们认为,太阳表面上发现的转动速率一直延伸到太阳内部路程的约30%处(距离约为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家攻克了一个烫手的难题:平静的太阳何时会变得狂暴?整个二月里,太阳几乎都毫无斑点,成为一个光滑的圆圈,内部填满金黄色。太阳上次如此缺少日斑还是在十多年前——日斑也被称为太阳黑子,是像地球一般大的黑色磁结(magnetic knot),也是太阳脾气的标记。然而在表面之下,极端的转变正在进行中。在大约5年内,太阳会充斥日斑,更加容易出现磁活动的猛烈爆发。接着,距今算起的大约11年后,太阳周  相似文献   

8.
光从哪里来?     
人类离不开光。太阳光为万物创造生机;电光源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我们通常所说的可见光,是指波长从0.77微米(红光)到0.39微米(紫光)的电磁波。电磁波从红光向下可延伸至3×1010微米,从紫光向上延伸可达4×10-9微米。至今,电磁波谱尚无确切的起点和终点,各个区域之间也没有清晰的界限。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200多年间,关于光的本性的探索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发展,从牛顿的微粒说,到惠更斯、傅科、麦克斯韦的波动说,再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的主要特性有波粒二象性和光速不变性等。光速不变性是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之一。光在真空中的速…  相似文献   

9.
全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holographic polymer nanocomposites, HPNC)是基于相干激光聚合诱导相分离原理制备的具有周期性有序结构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属于多维度、跨尺度的新概念信息材料.不仅通过微米/亚微米尺度的周期性有序相分离结构存储光波的振幅、相位等全部信息,还通过引入的纳米粒子、液晶、发光分子等存储其他信息,具有信息存储容量大、光调制能力强的特点.在高端防伪、裸眼三维显示、增强现实、高密度数据存储、全息传感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重点概述HPNC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研究进展,并展望了HPNC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蜻蜓翅痣中的纳米纤维层状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晓  殷雅俊  仲政 《科学通报》2010,55(18):1856-1858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了红蜻翅痣的截面, 发现了令人惊奇的纳米纤维层状结构: 套筒状的翅痣中存在厚度为2~3 ?m的夹心层; 夹心层由二十多层超薄纳米层逐层复合而成; 超薄纳米层的厚度大约为90~150 nm; 每层超薄纳米层由平行排列的纳米纤维黏结而成. 奇异的纳米纤维层状结构, 为理解翅痣的功能和仿生制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聚变实验室宣布:1986年8月7日普林斯顿聚变器的等离子体温度达到2亿摄氏度,为太阳中心温度的10倍。这一温度的持续时间为0.3秒,在此期间有1×10~(16)个氢原子聚变,输出  相似文献   

12.
贾鑫  贾天卿  孙真荣  王祖赓  徐至展 《科学通报》2008,53(15):1763-1767
报道了单光束、双光束和三光束飞秒激光在CdS, GaN, SiC样品上诱导形成周期远小于激光波长的纳米周期结构. 研究表明, 其形成机制不同于入射光与表面散射光干涉的经典机制, 二次谐波的产生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双光束激光干涉在SiC晶体表面诱导形成二维微米-纳米复合周期结构, 干涉花样决定微米长周期结构, 长周期结构的烧蚀斑上形成了短周期的自组织纳米结构.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初步探索三光束干涉形成二维、三维微米-纳米复合周期结构.  相似文献   

13.
动态点击     
电脑能通过眼睛虹膜识别身份只需站在镜头前注视几秒钟,电脑系统就可以通过眼睛虹膜识别确定来者的身份。这是很多国外影片经常出现的场景。它的原理就是每个人的眼睛虹膜都不相同,就像指纹一样能够作为识别一个人身份的可靠依据。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对外公布,该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虹膜识别系统在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识别竞赛中名列第一。日本用光“造”出10微米凤蝶日本名古屋大学利用新发明的纳米光造型法,制成了全长约10微米的凤蝶。这为制造超小型化学工厂和操作细胞等体内组织的微型装置奠定了技术基础。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这种光造…  相似文献   

14.
魏鼎文 《科学通报》1977,22(7):291-291
由间接观测和直接的宇宙火箭的探测已经证实,太阳时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喷射出等离子体粒子流,形成太阳风;它在空间有一定的密度分布与速度分布,在地球轨道附近太阳风速度达到每秒500公里的量级,密度大约为10个/厘米~3左右。这个现象,迄今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要算Parker的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太阳风的观测事实,我们应该考虑:这些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受着什么力的作用因而能克服巨大的太阳引力而飞向星际空间?把这些粒子加速到每秒几百公里的巨大速度的物理机制是什么?供给粒子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一句话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月20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的证据表明:一颗巨行星正在外太阳系的一条高度偏心的怪异轨道中运行。他们戏称它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简称"第九大行星")。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0倍,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海王星的大约20倍(海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45亿千米)。这也就是说,这颗尚未被完全证实存在的行星绕太阳一圈,  相似文献   

16.
熊大闰 《科学通报》1989,34(14):1082-1082
太阳是目前仅有足够空间分辨率的恒星。日震学提供一种探测太阳内部结构与运动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太阳成为检验恒星演化和对流理论最理想的试验场。此外,研究太阳对流区结构对揭示太阳磁场起源和太阳活动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太阳对流区的模型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1)原始太阳经过大约45亿年的演化后,必须具有其目前的光度和半径;(2)它必须给出与观测一致的太阳振荡频率;(3)  相似文献   

17.
最小的黑洞     
《世界科学》2008,(6):47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天文学家发现了直径大约只有15英里的黑洞,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黑洞。天文学家认为,恒星要形成黑洞的质量下限约为1.7~2.7个太阳质量之间。之前发现的最小黑洞大约是6.3个太阳质量,高于理论下限。而此次发现的黑洞只有3.8个太阳质量,这为更小黑洞的猜想找到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天黑了     
正(一)地球纪7280年3月25日。天黑之后。"哎!你这人怎么回事?没长眼睛啊?"这是澜澜今天第13次撞到路人。在低头道歉之后,她终于摆脱了刚刚不小心撞到的人。新闻部昨天发布了一条消息,由于天体相撞,太阳光线被水星和陨石挡住,地球陷入"永夜",而此时只有开始进入极昼现象的北极极昼圈内还能受到太阳光线的照射。地球唯一的能源——太阳能,以500秒一次到达,澜澜睁大眼睛望向天空,祈愿能有太阳光线到达。可入眼是一片漆黑。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运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和真空薄膜沉积技术制备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20~250nm和10nm的系列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在不同温度下的磁电阻现象和I-V特性,得出了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的磁电阻和电阻与它的中间部位纳米局部区域的宽度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说明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的中间部位纳米局部区域的电阻与它两端的两个微米尺度的铁磁金属薄膜电极的电阻相比不起绝对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所测得的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的电阻主要来自于它的两个微米尺度的铁磁金属薄膜电极.比较了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和在同样真空薄膜沉积条件下制备的同样厚度的0.2cm×0.8cm的铁磁金属薄膜的磁电阻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薄膜相比,纳米点连接样品的磁电阻比例普遍得到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所测量的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的磁电阻主要来自于纳米点连接样品的中间部位纳米局部区域.可以得出在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中,由于具有很高磁电阻比例的中间部位纳米局部区域的电阻与具有很低磁电阻比例的微米尺度的铁磁金属薄膜电极的电阻相比很小,所以整个铁磁金属薄膜纳米点连接的电子输运行为由样品的微米尺度的铁磁金属薄膜电极的电子输运行为决定,表现为它所呈现的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20.
1毫微微秒是一个短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瞬间,它相当于10~(15)秒;一秒钟所包含的毫微微秒数就等于三千万年共有多少秒。本月上旬,国际商业机械公司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生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光脉冲,仅为12毫微微秒;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所发明的这种装置(他们称之为“光压缩器”)每秒钟能够产生800个这样短而又短的闪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