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立广  龚子同 《自然杂志》1996,18(2):109-111
在新疆博尔塔拉盆地第三系油气显示区内,发现藜科盐生草属植物,并排斥其他植物生长;在油气显示区之外,其他草本植物繁茂而未见盐生草.通过对两类土壤及含油碎屑岩的对比研究,本文提出:盐生草有可能作为中高纬度地区的石油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     
盐生植物为什么咸不死? 通常,盐碱地没法种庄稼,因为庄稼会“咸死”。但是有一类盐生植物却不怕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陆地上的盐生植物有泌盐机能和结构,能把身体里过量的盐分排出去。它们有的是从根部把盐排出去,有的是通过茎、叶表面排出盐分,有的将含盐大多的老器官脱落掉。  相似文献   

3.
<正>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至于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咬"功,专门和人"过不去",火麻树便是其中一种。火麻树生长在云南、广西等海拔800~2000m的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是荨麻科中稀有的常绿乔木树种,生长较快,树冠覆盖面大,高8~15m,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人一旦触碰到它,它就会马上咬你一口,使人火烧火燎得难以忍受。就连大象也很怕它——如果被火麻树咬伤,也会疼得"嗷嗷"直叫。火麻树没有嘴,怎么会咬人呢?经科学家分析,原来火麻树和蝎子草属等植物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它的叶片上生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蚁酸、乙酰胆碱、组胺和5-羟色胶等可刺激皮肤的生物碱物质。  相似文献   

5.
植物传宗接代的一般规律,是先开花而后结籽。可在“植物王国”里,也有不“循规蹈矩”者,花不开就结籽,照样可以传宗接代。堇菜科的一些植物,它们有的花朵就从来不开放,在花内偷偷地喜结良缘,所以,人们见不到它的花朵盛开,却见它结出了种籽。这种植物的特殊生理现象,在植物学里叫“闭花受精”。为什么这些植物不开花就能结籽呢?美国有两位植物学家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了植物闭花授粉的秘密:植物有花不开,闭花授粉,是它们一种巧妙的节能办法。在美洲生长有一种叫“大花寇洛玛草”的植物。这种植物生长有能开放的花朵,通过媒介开花授粉;也…  相似文献   

6.
杨均 《科学之友》2001,(6):18-18
宇宙创始取决于秩序与混沌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这一观念始见于文明古国的创世说。古埃及人认为,早期的宇宙是无形的深渊。在印度神话里,造物主湿婆神住在令人恐怖的十字路口。中国的《老子》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在巴比伦创世故事里,一个叫"大隐"  相似文献   

7.
印度孟买一家公司近日在《印度时报》刊登的一则广告引起了舆论的喧哗。在广告中,这家公司宣称自己的一种产品是"从美国引进的最新技术,可以让你在怀孕之前就决定孩子的性别"。在这个叫基因选择公司的网站,你可以网购到他们的产品,这个玩意叫"生男生女魔盒"。这种"魔盒"有两种不同颜色——如果顾客想要男孩,就买  相似文献   

8.
<正>人与动物的嗅觉器官功能巨大。那么植物呢?植物也有鼻子吗?答案是有。植物不但有鼻子,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会用作呼吸,也会"闻"气味。自然界的香味叫人开脾健胃,恶臭味则令人掩鼻。为什么要"掩鼻"呢?因为鼻子是"闻"气味的惟一器官,掩住了鼻子,就等于关闭了嗅觉器官。"五官"之一的鼻子,具有独特的功能。人类不但利用它识别气味,还利用它呼吸,保障进入肺部空气的质量。而动物的鼻子也跟人类的鼻子一样,有闻味、呼吸、发声共鸣的功能。更为有趣的是,不同动物的鼻子  相似文献   

9.
欧阳 《科学之友》2010,(1):70-70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株植物一旦在某个地方发芽,便要永远以此为家,直至生命的尽头,"人挪活,树挪死"嘛。然而特殊的环境可以造就另类植物,这些另类植物就如同人群中的游牧族,居无定  相似文献   

10.
红树植物的盐适应性及其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红树植物是生长并适应于高盐的海岸潮间带环境的木本植物类群. 不同红树植物物种的耐盐水平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属的近缘物种也可能具有不同耐盐能力而生长于潮间带的不同位置; 部分物种具有可以在陆地和潮间带生长的不同的生态型. 这些特殊性状使红树植物成为研究植物对高盐环境适应和进化的良好生态模型. 本文简述了红树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盐适应性特征, 并着重综述了最近几年来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对红树植物的研究成果. 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但证实了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结论,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红树植物一些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并暗示了这些模式对红树植物的盐适应性进化的贡献; 通过整合以上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红树植物和非耐盐植物进行比较, 初步揭示了红树植物盐适应性的主要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红树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正>在日本"哆啦A梦"系列动画片的2009版《大雄和绿巨人》中,出现了一棵有知觉、会交流的"树小子"。它来自一个绿色的外星球,那里的植物不但会交流,甚至可以说话、可以行动。当然,这只是个童话故事,科学家一贯认为植物不具有社会性。然而,某些环保主义者坚持认为植物也有社会属性。最近,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植物的确有社会属性,因为它们可以辨认亲属,能和同种植物和谐共处,却厌恶其他种类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杭东 《科学24小时》2012,(11):26-27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植物是没有感知能力的静态生长物,我国古代诗人还形象地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来突出植物的无情麻木。然而,随着科学家对植物研究的深入,他们惊奇地发现,植物不但有情有义,还具有高智慧的生存"兵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植物在残酷的环境中为了生存演绎了一些高智慧的生存"兵法",令人类叹为观止。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计是人类战争中常用的计谋,然而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角蜂眉兰也会使用"美人计"。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经科学家证实角蜂眉兰:用美人计传递花粉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28日,在辽西北票黑城子地区发现一宽为25厘米,高为20厘米的一个神秘的被称为"太岁"的肉团.这种俗称"太岁"的神秘肉团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动物还是植物?究竟能不能吃呢?在人类对自然界已探索数千年的今天,对这样一个世界生物史上的重大发现还有没有可以服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4.
近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很多植物可以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以便于互相"聊天"或者发出警告,我们眼中的植物不再是那种被动的生命,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者吃掉。植物自己构建的内部交流网络可以高效率地工作,帮助各种植物传递有用的信息。很多种草本植物,例如草莓、三叶苜蓿、芦苇或是羊角芹都会自发地组建这种"聊天网络"。在这个"聊天网络"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受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使其在网络中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  相似文献   

15.
狼叼羊、羊吃草,这是动物的习性,不足为奇。可是,提起植物"吃"动物的新鲜事,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我国广东、云南有一种叫猪笼草的绿色灌木,它的叶子尖上都挂着长长的"小瓶子","瓶子"上面还有个"盖"。由于这个"小瓶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饮食文化以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根基,追求"五味调和",讲究艺术享受,而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调味料。在5 000年前,就有了"制盐"的生产。大约在3 600年前就开始用盐加工调味品,形成了"甘、咸、苦、辛、辣"的"五味之说"。这些我们常见的调料不仅仅可以在烹饪的时候调味,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根治一种松树真菌病,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醋栗植物铲除运动。为什么控制松树病要从醋栗下手呢?也许没多少人听过"醋栗"这个名字,但如果说水果"黑加仑",或许大家就有印象了。醋栗是茶藨子属的灌木所结的浆果,有超过150个品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这种水果有很多种颜色,常见的有黑色、红色、白色,味道酸中带甜,其中黑醋栗(也叫黑加仑)有种药的味道,红醋栗比白醋栗更酸,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王国中,有些"聪明"的植物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伪装技术:把自己伪装得普通些,可以躲过动物的眼睛;使自己长得恐怖些,可以吓回要伤害自己的动物;把自己扮得像昆虫,吸引昆虫来授粉.  相似文献   

19.
正来自科学家们的警告:那些奇异又芬芳的植物语言正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受到严重的污染,植物世界正在逐渐沉默。在一部有着末日启示录般寓言风格的小说《三脚树时代》中作者写道:巨大的食肉类植物三脚树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三脚树能够自由行走,并且长有分泌剧毒汁液的毒刺。但真正令人类感到棘手的是,这些"植物怪兽"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并密谋袭击人类。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科学家已成功地开发了一种可在含盐量很高的土壤里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多伦多大学的马里斯·亚布塞和他的同事们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应用这种转基因技术可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抗盐农作物。目前世界上l/3用水浇灌的土地受到水中超量盐分的污染,每年全球大约损失0.]亿公顷农作物收成。由于相同原因,20世纪以来,美洲、澳洲、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都遭受了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的巨大损失。盐中的钠杀死植物。为了使植物具有抗盐能力,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1)防止纳离子渗透植物的花粉囊:2)在植物体内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