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汉代到南北朝,寒食节发生了诸多变化。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播布空间扩张,俗民主体增加,节日地位上升;节期渐趋统一;娱乐活动增加,节俗走向多元,节日气质变化,节日功能更新;节日习俗和气质具有一定的南北差异。对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南迁具有重要作用。被携带至南方的寒食节在南方经历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后来伴随大批南人北迁,来自南方的关于寒食的解释和节俗活动开始在北方扎根流传,它们与北方的寒食习俗相互融合,为唐代寒食节走向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族地区自古以来稻作农耕十分发达,形成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习俗,主要有开秧门、绕三灵、火把节、尝新节等。在日本,也有许多与白族相似的农事节日,它们都有祈求神灵保佑和感谢神灵赐予丰产的内在意蕴,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类似的节日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取向。本文通过白族农事节日和日本农事节日异同的对比,试图更好的揭示这些农事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居住的白、彝、纳西、傈僳、普米及部份汉、拉祜、哈尼、基诺;少数的苗、瑶、壮等民族中有着过“火把节”的习俗。其中白、彝两个民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是全民性的节日盛典。由于民族的语言、风俗、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同一火把节也打上各民族的印记,具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仅就白族火把节的称谓、日期、内容、历史沿革等作一些探讨,以教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正>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说清明节,我得先说说一个在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日期是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  相似文献   

5.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少儿科技》2014,(4):7-7
##正##"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首竹枝词是清朝学者郭麟写的,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春天放风筝、打秋千的情景。寒食,寒食节,也称冷节、百五节,古代习俗是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古人过寒食节,起初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风俗。  相似文献   

7.
阿蕾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55-157
凉山彝族是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传统节日中火把节是重大节日。火把节历史悠久,传说神话饱含彝人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古朴苍凉的情结。作以自身的生活阅历,用散的笔触对火把节的历史与内涵作了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8.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节日文化的繁荣,清明和寒食作为宋代重要的三大节日之一,节令词中有大量以这一节日为题材的作品。清明寒食词中对的"舟船"的描写,一方面介绍了宋代春日里人们欢愉的节日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宋人在清明寒食节借"舟船"意象所表达的深切情感。这些内容不但让人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现象、民情风俗文化,而且还能观照宋人含蓄委婉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9.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民族节庆活动,楚雄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该文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借助"火把节"传承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遇到了瓶颈;对市场有度开发,深度挖掘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打造原生态休闲体育品牌,形成"火把节"体育文旅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代彝族天象观测的一些遗迹保留至今,从遗迹中可看到远古时期彝族先民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创造了彝族的《太阳历》,并据此制定了自己的节日-“火把节”。  相似文献   

11.
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火把节影响广泛,历久不衰,家喻户晓。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傈僳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体现傈僳族人民辛勤劳动及充满智慧的节日。节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所独有的特点。这些节日中的习俗是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本文将通过对傈僳族阔时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研究,深层次地探讨隐藏在这些习俗背后的社会功能,从而为促进当地傈僳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饮食文化、语言习俗与人际关系、节日娱乐、婚姻家庭、村寨建设、宗教活动和丧葬习俗等七个方面,初步探讨展现居住在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苗族的山区农耕文化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4.
京族独弦琴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包括族群交往、生产习俗、节日庆典、语言习俗、民间信仰等等在内的人文生态环境对独弦琴艺术的生成与盛衰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和节庆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管是传统民俗中的公众节日,还是属于个体人生中的节日,酒已成为了节日庆贺必备的"文化道具",成为节庆习俗文化的构成。因此,酒类广告语充分利用了酒在我国传统节庆中特殊文化地位的商业价值,把节庆作为诉求的基本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节日的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每月都有不同民族欢度的节日。节日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各民族互相了解的一面镜子。在藏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气息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藏族同各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但由于与别的民族的生活地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年节习俗、民族心理各不相同,春节习俗存在着许多差异,有些习俗保持了浓郁而古朴的民族特色,仅仅在安木多地区也就不十分一致。本文以笔者亲身体验为依据。简谈一下安木多藏区的年节——洛萨。  相似文献   

17.
福柯"知识考古"谱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话语理论对知识的生成和变化进行考古研究,揭示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权力关系。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和"天人合一"及话语理论,探究清明节气、寒食节及其习俗演变为清明节的社会文化变迁,阐释了清明节话语嬗变的偶发性、变异、错误和断层。  相似文献   

18.
民国肇兴,确立了一些新式节日制度,如国庆节、推行公历等,官方制定的这些政策对传统节日习俗产生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较农村和"通商大埠",江南市镇所受影响介于二者之间。以乌青镇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民国以来新式时序节日对它的影响,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9.
岁时节日民俗,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民俗事象传承。西藏的岁时节日民俗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从包罗万象的节俗活动显示出雪域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西藏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节日的分类、节俗产生的内动力、节日的发展演变规律的释析,探讨西藏节日习俗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唐代“寒食诗 ”所反映的当时寒食节民俗事象的钩沉 ,及诗人们在寒食节期间民俗心态的探寻 ,粗线条地勾勒出唐代寒食节的民俗生活相;从民俗史的角度为研究和认识唐代文化打开一个小窗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