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本文以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特征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人工湿地对DBP和DOP的去除规律及二者存在对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芦苇生长特性分析探索了DBP和DOP影响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DBP和DOP存在下,湿地系统对COD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0%~15%和8%~18%;二者存在对氨氮去除具有抑制作用,去除率分别降低3%~9%和5%~10%;芦苇生长受PAEs的影响,可吸收DBP但几乎不吸收DOP.DBP促进芦苇生物量增加1.95倍,DOP抑制芦苇生物量减少1.48倍;芦苇床人工湿地对DOP去除率维持在88%左右,DBP去除率可高达92%.  相似文献   

2.
波形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波形潜流人工湿地(wavy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W-SFCW)在相同条件下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对比试验.W-SFCW床优化了传统潜流人工湿地的水流流态,使污水在W-SFCW床内进行波式流动,充分发挥了湿地系统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W-SFCW在污染物去除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潜流人工湿地.在相同试验条件下,W-SFCW对污水中COD,NH4^ 和TP的去除率分别比SFCW提高12.6%,22.0%和8.4%。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集成化多塘湿地(Multi-pond Constructed Wetlands,MPCWs)多维度评价体系,选取污染物净化能力、污水蓄积性能、植被生态修复效果及经济成本为指标,采用等级评价方法评估了多塘湿地工程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大规模集成化多塘湿地应用于面源污染控制,有助于污染物的截留.净化后的中水便于农村农...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动给消落带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消落带的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才能既对消落带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又能解决消落带内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基塘工程这一基于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变动和消落带地形特征而设计的湿地生态友好利用途径,并从作物产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变两个方面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塘工程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基塘工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与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别.与对照区相比,基塘工程区拥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和较少的陆生植物.研究表明,基塘工程是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友好型利用途径,有助于改善消落带湿地环境,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动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表径流人工湿地生态处理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武汉市桃花岛塘和人工湿地组合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系统处理城市地表径流的初期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塘和人工湿地组合生态系统可以有效的处理城市地表径流,该生态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CODcr,75.4%-79.1%、TP81.8%~8413%、TN64.9%-69.8%、SS93.8%-94.7%;其中人工湿地对其进水中污染物CODcr,TP、TN、SS的去除率分别为60.7%-64.8%、73.4%-75.6%、43.2%-48.4%、60.3%-66.4%,污染去除负荷达到COD0.01kg/(m^2d)。在无雨期该生态系统可以处理一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实现削减污染和保持系统稳定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6.
塘-湿地生态复合处理系统的硅藻生物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塘-湿地生态复合处理系统的硅藻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利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Lloyd-Ghelardi均匀性指数(E)、Margalaef丰富度指数(R)并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对该生态复合处理系统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厌氧塘和兼性塘为α-中污带,好氧塘为β-中污带,生态湿地为轻污带,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基本一致,即塘-湿地生态复合处理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动给消落带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消落带的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才能既对消落带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又能解决消落带内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基塘工程这一基于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变动和消落带地形特征而设计的湿地生态友好利用途径,并从作物产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变两个方面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塘工程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基塘工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与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别。与对照区相比,基塘工程区拥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和较少的陆生植物。研究表明,基塘工程是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友好型利用途径,有助于改善消落带湿地环境,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动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房立新 《科技信息》2012,(29):427-428
通过对小新河污染现状的监测和调查分析,同时基于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要求,借鉴国内外治理污染河流成功经验,根据小新河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人工湿地治理小新河污染的方案:采取“挡水堰+生态净化塘+表面流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两级生态净化塘和两级表面流人工湿地串联运行。小新河人工湿地建成后有利于区域环境良性发展,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系统,形成河道走廊景观.大大提高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脱氢酶活性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湿地是利用介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统来处理污水。湿地植物如芦苇,具有根系放氧的性能,可在局部区域形成微氧环境,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人工湿地中生物膜的微生物活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功效。针对寒冷地区季节性运行的人工湿地,研究了两级逆向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INT脱氢酶活性(DHA)的变化。结果表明,系统中0.15m深度较0.22m深度的微生物DHA高,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根系活动和受大气复氧的影响。DHA受温度变化影响明显。系统启动初期,微生物DHA随气温升高而升高;系统运行后期,DHA随气温降低相应下降。同时,DHA受营养物水平影响,高营养对应着高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寿光市位于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境内拥有类型丰富的湿地资源,但前人对该区湿地的研究较少.论文从湿地系统的非生物组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和生物组分(湿地动、植物)两方面,分析了寿光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组分特征;根据湿地系统生态组分的差异,又考虑到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将寿光市湿地系统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苇地、滨海湿地(潮上带、潮问带和潮下带)、人工水域(水库、水渠、湾塘)、人工盐沼(盐田及虾、蟹池)和人工芦苇湿地等类型,论文以湿地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为主线。绘制出寿光市湿地系统的能流模型图。进而分析了湿地的营养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巢湖野生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芦苇湿地去除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效果。在芦苇生长旺盛阶段(3—5月),在芦苇湿地钻孔,聚水,取样分析了水中三氮含量及水孔不同深度土壤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芦苇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仅为0.2~0.8 mg/L,远低于湿地周围井水中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大于20 mg/L),芦苇湿地能够去除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反硝化细菌在土壤中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根际效应;野生芦苇湿地较强的生物脱氮作用与反硝化细菌分布有关,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含量与反硝化细菌分布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淤泥淤积型湿地-北固山湿地为研究区,采用集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数字化空间多媒体地图系统VMS(Video Mapping System),进行湿地植被调查,获取优势种芦苇的空间分布及多媒体资料,探讨了VMS应用于湿地植被调查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湿地状态对石油污染和植物长势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实验中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状态的“湿地桶”,桶中装有从黄河三角洲采集的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和当地的湿地植物。通过监测湿地植物(芦苇、香蒲等)的长势和化验土壤中总石油烃(TPH)及油和脂(O/G)随时间的变化,以探讨湿地状态对石油污染和植物长势的影响。结果显示:湿地环境对土壤中的石油污染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芦苇等挺水植物的生长量与积水深度呈正相关,土壤中少量含油并不构成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威胁。此实验可为建立油田的湿地缓冲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对查干湖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影响,以查干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环境与植物之间响应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剖面、5种不同类型植被(芦苇+香蒲、芦苇+苔藓、碱蓬、水稗、芦苇)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变化及其红外光谱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盐碱湿地土壤中的腐殖质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的含量变化趋势呈现深层大于浅层,胡敏素碳的含量远小于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土层深度对于腐殖质组分影响明显,且不同植被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总体呈现出芦苇>水稗>碱蓬>芦蒲>芦苔的趋势;胡敏酸和富里酸在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化学结构相似,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研究结果对揭示盐碱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转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查干湖盐碱湿地土壤环境修复及优势植被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南大港湿地芦苇群落生态条件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大港湿地是华北平原上仅存的为数极少的淀泊之一,在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区芦苇群落的形成过程和生态条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调控措施.为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白洋淀水陆交错带芦苇退化及芦苇地改造状况,研究了健康、不健康芦苇地及经苇地改造的玉米地土壤水含量状况,并选择了玉米地、人工林、玉米一人工林及芦苇地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健康苇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健康苇地,经过不同种植方式后,在0~100cm的土层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在保持湿地土壤水分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多数水生植物对于湿地土壤中氮磷元素的固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明晰芦苇与土壤间氮磷元素的关系,笔者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溱湖湿地芦苇各器官氮磷含量、季节动态及其与各土层氮磷含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芦苇各器官氮磷元素含量规律基本相同,即总氮含量叶>穗>根>茎,总磷含量叶>根>穗>茎; ②由于芦苇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溱湖湿地芦苇与土壤氮磷元素交互关联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固持水体营养元素过程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③植物生长相对旺盛的春、夏季,土壤-植被系统氮磷元素交互作用主要出现在土壤表层,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上升,≥45~60 cm土层也会对芦苇氮磷含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和功能区区划,利用1986—2002年不同代表时段的卫片,通过土地利用时间、空间变化模式和利用程度、质量变化模式,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和程度的变化过程,提出了维持湿地功能的主要土地类型湖库、明水沼泽、芦苇沼泽的基本控制面积.为保护区湿地的管理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潜流型人工湿地的脲酶活性分布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考察了潜流型人工湿地中脲酶活性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脲酶分布与湿地植物、微生物状态及污水处理效果间的关系,揭示了潜流湿地的脱氮机制.结果表明:潜流湿地中含氮污染物的去除以生物降解为主要途径,脲酶活性与TN去除率显著相关;各潜流湿地中,有植物湿地脲酶活性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高于美人蕉湿地,垂直流湿地与水平流湿地无明显差异;潜流湿地的脲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紧密相关;湿地各层的脲酶活性均沿程下降,中、上层明显高于下层;植物根系分泌物直接影响脲酶活性,使其由根面至非根区递减.芦苇根际脲酶活性高于美人蕉,新生根根际明显高于老根;潜流湿地脲酶活性受温度变化影响,低温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使湿地脲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