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说史略》一直被视为集中体现鲁迅小说的史观之作,为学界所称道。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小说史略》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薄弱。针对这些论点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但这主要是由文献和精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并非单纯的鲁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其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则是鲁迅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为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典文学名著的百回本《西游记》,其作者是否为淮安文学家吴承恩,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即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以胡适《西游记考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首者持吴承恩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在学术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经典范本。然而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在文献史料研究、写作体例、对小说价值的界定和解释上还存在缺陷及局限。正补其遗误,从而对《中国小说史略》做更深入的、学术性的、实事求是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莺莺传》看元稹的性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以致后世涌现出许多改编作品。关于作品主人公张生究竟是谁的问题,至今仍众说纷坛,或以为是张籍,或以为是张珙,或以为是张先,也有人认为非专指一人,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元白诗笺证稿》)。笔者同意鲁迅、陈寅恪先生…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鲁迅的狭邪小说观还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水浒全传》成书经历了由宋元话本、杂剧发展演变而成长篇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后来又复有人起而荟萃收拾”(《中国小说史略》)。今仅就《水浒》(一百二十回本)中关于宋元百戏伎艺作一些考释,以冀有助从一个侧面窥见《水浒》成书大体上所经历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这部现实义杰主作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7.
《孽海花》通过第二十三回写章凤孙之梦与第二十五回写龚和甫之梦,承继写梦文学之讽刺功用、感悟功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于梦境里运用典故,赋予所写梦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特征。作品通过这两处梦境将当时士大夫热衷科名、淡漠时局而醉生梦死等生存状态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曾朴希望通过《孽海花》把当时的人与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故而作品的"讽刺"意图则是为暴露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及事物,而非一味匡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定位为"谴责小说"系乏公允。  相似文献   

8.
《孽海花》通过第二十三回写章凤孙之梦与第二十五回写龚和甫之梦,承继写梦文学之讽刺功用、感悟功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于梦境里运用典故,赋予所写梦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特征。作品通过这两处梦境将当时士大夫热衷科名、淡漠时局而醉生梦死等生存状态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曾朴希望通过《孽海花》把当时的人与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故而作品的"讽刺"意图则是为暴露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及事物,而非一味匡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定位为"谴责小说"系乏公允。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是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的演讲纪录稿,其内容主要由<中国小说史略>而来.本文从"有意的总结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等方面论述<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的价值,并在与<中国小说史略>的比较中窥测先生的一些变化和发展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11.
清朝人蒲松龄(公元1640——1715)撰写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作者以谈狐说鬼的方式,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尖锐复杂的矛盾,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由于它“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几百年来,这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13.
~~在虚实之间:以《搜神记》为例谈六朝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周昌梅$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张庆民.论蜕变中的魏晋南北朝小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整个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再现了那一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风貌,而且塑造了一大群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但是作品也有不足的一面,仅就受到人民群众无限崇敬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来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哪些描写是“近妖”,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新文学史料,考察了鲁迅对《学衡》和吴宓批评的全过程,认为那种视1922年鲁迅同“学衡派”的斗争是把吴宓作为反面人物棒喝或鄙夷的说法有欠公允。其时,鲁迅针对《学衡》与新文化运动相逆对的思潮和吴宓的思想局限予以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吴宓作为教育家和学者,一生贡献甚多,建树甚广,其参与创办并主编《学衡》11年,经历始终,在中国文学史和学术上声名远播,影响甚大。吴宓很值得研究。为如何深入研究之,作者提出了三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分类研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进行着。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郭箴一《中国小说史》、谭正壁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等著作中,分别提出了诸如讲史、神魔、人情、讽刺、狭邪、侠义、公案、才子佳人、英雄儿女、猥亵、灵怪、精察、讽谕、劝诫、志传演义、武勇义侠、神魔妖异、世态人情、冶游狭邪等类分的概念。而在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及许多关于章回小说的论著、文章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分类性质的名词术语,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态人情、才子佳人、狭邪、侠义公案、艳情、谴责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但自古轻贱说部、近代学者多套用西方文论,给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唐代以前小说)的研究带来种种局限。杜贵晨同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弥补前人之不足,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以前)小说发展源流作了系统研究,在加强文学史整体观照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的分析阐述,力求创造学术史专著既科学严密又生动活泼的论述体例。  相似文献   

18.
散曲用在小说中,是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小说《金瓶梅》中所用散曲之多,为中国小说史仅有。这些散曲的运用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大多滥而别扭。本文主要从小说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探讨《金瓶梅》中散曲运用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浩如烟海,故曰鲁海,有宏观微观两途,宏观者如王富仁对鲁迅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之研究,撰写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微观研究即《鲁海求索集》,作者数十年致力于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教学,创见颇多,揭示《狂人日记》系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述来表达反封建的主题,《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雪》用对照的手法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神往,对涉及鲁迅诸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求索,体现了独具一格的于细微处求实的精神,为鲁迅研究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复仇》是一篇旨在批判社会上那些无聊的看客的散文诗。鲁迅自己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鲁迅对社会上那些无聊的看客,一直持批判态度。这在《呐喊·自序》中就能找到例证:当鲁迅在画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行将被杀,而“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的中国人在“鉴赏这示众的盛举”时写道:“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当然是愤激之词。但不管怎么说,它能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