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毛达  刘亚东 《科技信息》2010,(24):259-259
作为使用方便效率快捷的绘图工具,马克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设计类高校师生所青睐。在景观设计中,使用马克笔不仅可以绘制精致的效果图也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分析思考。本文阐述了马克笔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要点并给出了马克笔的练习建议。  相似文献   

2.
干笔飞白是书法中的由于快速运笔及水分不足所形成的特殊效果,由于其随机性和复杂性采用传统的毛笔模型对之进行模拟仿真非常困难.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基于迭代函数系统的干笔飞白效果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干笔中的随机性留白效果.模型采用迭代函数系统作为建模工具,根据运笔的速度和压力,采用随机迭代算法生成笔迹点集,通过绘制点集来模拟干笔飞白效果.该模型与以往的确定性的物理模型不同,采用随机算法再现了干笔留白效果,适合于数字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欧童话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20世纪前西欧童话大师笔中的女性形象及20世纪后童话代表作家卡尔·本特笔中的女性形象,试图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西欧女性价值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漂游类化石居群死亡曲线的模型、绘制方法、曲线形状以及在古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假定所研究的化石居群中的所有个体是同时(期)死亡的,这对于在同一层面或同一薄层中保存完整的原地埋藏或仅仅经过短距离搬运的居群来说是成立的,根据化石门类的自身特点及研究目的来确定年令间隔。如对于单笔石科的Okiavites spiralis来说,选其笔石枝旋转的圈数作为年令间隔,并把这个间隔作横坐标值;选择同一层面上单位面积中的化石数的对数值作纵坐标值,其基数为50或100。绘制死亡曲线。死亡曲线有右纠凸形、对角线形和左斜凹形3种形状。本文根据保存于不同岩层中的同一种笔石的死亡曲线变化,讨论了笔石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笔石死亡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早奥陶世22个地层分区以及至少出现于2个地层分区的57个笔石属作为定性变量,按照57个笔石属在22个地层分区中的出现情况,建立反应矩阵。根据数量化理论Ⅳ,定义各分区间的亲近度,从而使原始定性变量转化为定量数据,并由此获得22个分区相应于22个点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在平面图中,22个点可划分为2个点群,分别代表中国早奥陶世的两大笔石动物群,即华南型笔石动物群和华中型笔石动物群。  相似文献   

6.
正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笔石是指笔石动物的化石,由于其保存状态使其压扁成了碳质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被科学家称为"笔石"。笔石,乍看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与笔有关系呢?实际上,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笔石是指笔石动物的化石,由于其保存状态使其压扁成了碳质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口、笔语原型特征,继而分析并讨论了影响话语模式的几个重要因素,旨在揭示话语模式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陕西南部紫阳、岚皋志留系剖面中的中、下志留统附近的笔石,以其结构和形态鉴定为基础,确定了19个变量,用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分类,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古生物分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口语语域特征和笔语语域特征是应用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语语域特征主要表现在正式性、显现性、计划性、分离性和整合性;口语语域特征主要表现在片段性、非正式性、含蓄性、盲目性和参与性。该文通过对自建小型语料库——西安交通大学工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一年级2个班学生议论文的研究,分析口语语域特征和笔语语域特征的分布情况,分别探究口笔语语域特征中最突出的特征群;并进一步将自建语料库分成2个子库,高分组作文语料库和低分组作文语料库,检索口笔语语域特征在这2个子库中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揭示口笔语语域特征和学生写作质量的关系。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借鉴,促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口笔语语域特征,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书法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充分认识其创作中的审美内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意在笔前”、“意在笔中”、“笔绝意在”三个方面关于“意”的美学内蕴的初步阐述,有助于我们提高书法创作的审美能力,从而正确把握“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会长袁晓园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语文学术界曾有一定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是简短明确”;二是极力提倡“识繁写简,繁简并用”,“以避免文化断代”。本文认为:简短明确乃汉语之优点,而非汉字;无论从字体变迁、文化传承、历史现状来看,批评简化字都是不公允的,“识繁写简”的提出是一个退步。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中文问答系统的问句句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文句法分析是汉语研究和信息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探 讨了中文问句的结构特征,在面向中文问答系统的问句句法分析算法中,运用语料库句法处理技术,并对问句长度短、含疑问词、有疑问结构句式等特点加以利用,初步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中国武术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折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光彩.然而由于中西方体育在源流上的差异,至今中国武术也未完全融入世界体育的殿堂.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阐释了中国武术的内涵,以期向着打破封闭、促进交流、最终求得和世界体育和谐共处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缅北地区是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交流交融多元文化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生活于此的华裔青少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成分上的认同感究竟有多高。经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缅北地区华裔青少年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感到骄傲,对中国人有一种亲切感,觉得自己的将来与中华民族的将来休戚相关。相关部门应利用这一有效时机积极增进缅北地区华裔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并制定积极的侨务政策,大力推进该地区的侨务工作,以加强我国边疆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纵观语文独立设科110年,反映在不同时期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课程设置,分明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汉字书写教育。1929年以前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可归为传统汉字书写教育;1929年以后的学校汉字书写教育,可归为现代汉字书写教育。传统汉字书写教育优势不再,可能是导致现代汉字书写教育失败的关键。现代汉字书写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学习借鉴1929年以前的学校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7.
探讨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中越文化交流的特点、意义。认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来自于对中国俗文学的接受,而春香诗的稽古用典与"桃源"意象的生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世俗社会和封建名教礼法的厌弃和对黑暗的反抗。在女诗人对汉文化的接纳和容摄过程中,明显对中国诗歌的诗情酒意钟爱有加。  相似文献   

18.
汉字学问博大精深,如何执简御繁、化难为易地教学汉字一直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而目前的汉字教学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往往局限于现代汉字的字形,忽略汉字古今源流的演变。《汉字源流》的出版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重梳理源流,知其所以然,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沟通古今,以今文字、常用字为落脚点,做到深入浅出、精彩纷呈;溯源探流,出于学术,归于教学,做到学术由教学而致用;学习和研究汉字当以守正为本,做到科学审慎。  相似文献   

19.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论证台湾存在汉字简化的现象, 并分析台湾汉字简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首先, 通过爬取台湾的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和博客, 建立台湾汉语语料库。然后, 借助语料库统计数据, 论证台湾民间存在对简笔俗字的使用偏好, 即台湾存在汉字简化的现象, 并进一步分析台湾汉字简化的若干特点。最后, 讨论台湾汉字简化的影响因素, 包括大陆简体字、汉字编码、中文输入法等。  相似文献   

20.
杉木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多目标决策对杉木-油桐、杉木-油桐-仙人草、杉木纯林等三种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是适用于南方林区优良的杉木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