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是制定区域城市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 利用分维值的变化对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现状.结果 ①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严重不均衡,满足首位型分布特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太强,中小城市的规模与高等级城市相差太大,并且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的断层现象,②城市体系等级差异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继续强化首位城市的作用,加快宝鸡、成阳迈入特大城市的步伐,扩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借助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平衡指数、位序-规模法则模型及相关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及机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沈阳在发展的同时其他等级城市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总体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四大因素通过作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方面,最终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算20年来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得出结论: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分布;整个城市体系的分形表现出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城市体系等级差异虽有缓慢减小的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很漫长。在对这些特征做出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应采取促进省内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加强城市体系的产业规划等措施促进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以1998-2007年河南省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为特征量,运用级别分类、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对河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城市体系首位城市的影响力不够,中间位序城镇数目较多,小城市人口规模低水平发育;规模序列结构的变化正处于波动起伏状态,属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型,变化态势明显,但最大城市影响力仍需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过渡趋势.最后根据河南省规模序列的特征提出了河南省城市体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海南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城镇体系中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等级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健全,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人口分布均衡性差,人口集中向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依靠首位城市的带动为主;城镇间的空间关系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不强,但海南省关联维数D接近1,空间分散程度并不高;城镇间的交通关联度较高,交通优势明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城镇体系的成长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甘肃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评价对于落实本区域"十二五"规划有着战略意义。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重力模型、断裂点理论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该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势,并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城市处于要素集聚发展时期,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尚不完善,发展层次悬殊,核心城市与区域副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域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超大城市超前发展、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小城市层次过低;调适城市空间体系现势的策略只能逐渐满足整合发展要素、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借助Zipf公式分析了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认为,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区域差异性减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趋于均衡;但首位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不尽合理.针对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问题提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构建城市网络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分形维数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山西中部城镇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鉴别,并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区际比较.研究表明,山西中部城镇群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呈首位分布,城市等级差异虽然有缓慢减小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中部其他城市群比较,山西中部城镇群结构相对松散,首位度和首位比较低,尚未形成等级规模合理的城镇群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小城市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以生产、交通、信息、金融等社会经济联系为网络,由若干不同规模等级和不同类型的城镇有机组合而成的城镇系统。城镇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按城镇体系来规划和组织城镇的发展,并对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的一种主导性的行政管理制度。但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加上“市管县”体制缺乏系统配套的城市发展机制和人口政策的平台,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行政区划管理中的最突出矛盾之一,“市管县”体制暴露了许多的弊端。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现阶段“市管县”体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改革“市管县”体制的构想,实行省直管县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对新兴城市崇左市健身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新兴城市健身馆的良性发展,满足市民健身、健美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完善新兴城市健身市场体系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城市数字化的概念,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和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城市信息集成平台的构想.比较详细讨论了城市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数字化城市信息系统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城市路口交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该文对现行的城市路口交通监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路口智能协管系统,该系统不仅对路口往来的车辆和行人进行了实时有:故的监管,还能为城市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可靠的路口交通信息。与现有的交通监管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智能性、高效性、创新性等优点,为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对城市运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的原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专家打分,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系统所占权重最大,对城市整体运行状况影响最大,因此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本文对城市运行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价准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为城市运行能力评价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服务市域经济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市域职业教育理应建立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人才基地、智力基地、文化基地、首善之区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即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和空间规模也不断提高,城市越来越成为整体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客观深入地调查、分析和评估生态现状,为后续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十分必要。文章从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的生态类型以及"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等方面分析了洛阳城市重建自循环型生态系统的优势;在现代城市迅速扩张与工业大发展背景下,从洛阳城市建设带来的农田生态破坏、河道廊道生态破坏、森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洛阳城市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正确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特征和控制机制,并解决定量描述是解决问题前提和基础,开展城市综合环境规划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实践中要结合实际,调整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