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云南不但是中国的动、植物王国,也是世界上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植物种类占中国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云南的这些植物种类,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被认为在植被大类型上包含了欧亚大陆的各种植被,如在云南南部具有在组成和结构上与东南亚一样的热带雨林;在云南北部具有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的寒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述   总被引:114,自引:0,他引:114  
赵文智  程国栋 《科学通报》2001,46(22):1851-1857
评述了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提出了临界生态需水量、最适生态需水量和饱和生态需水量的概念,探讨了相应的确定方法。强调了人工植被的建立应在加强对干旱区天然植被格局与生态水文效应、具有水力提升功能植物识别、植物吸收的水分来源、生态需水量及生态地下水水位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的角度,确定干旱区适宜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和格局。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地貌复杂,起伏甚大;河流众多,各有特色;气候、土壤、植被均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变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土壤等条件优越,加之历史上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严重侵袭和破坏,为植物提供了生存和演化的良好条件,植被组合类型多样,并由此带来了物种的丰富性。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又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优越条件。据统计,四川省动、植物种类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维管植物有9254种,占全国的34.1%;脊椎动物有1100多种,占全国的40%以上,鸟类和兽类几为全国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世界各地的湿地依旧处于不断退化或即将退化的厄运中,对于湿地的恢复越来越重要。恢复退化湿地,主要包括生境的恢复和生物的恢复两大类。湿地生境的恢复主要包括植物生长条件的恢复、动物栖息场所的恢复和水环境的恢复。湿地生物的恢复主要是指植物群落、动物群落与微生物群落的恢复等方面。湿地植被既为湿地动物提供食源,又可为其提供栖息地,因而湿地植被恢复又是生物恢复的首要环节。恢复湿地要讲究科学,不然很容易揣着好心办了坏事,明明想恢复湿地,实际上却让湿地遭受了更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随着住宅建设的大力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庭装修越来越多。由于现代化的家电大量进入家庭,用电急剧增长,而装饰材料大部分又是易燃性的,所以配电除了要考虑适用及艺术效果外,必须考虑电气防火保安等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在装修工程中的配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切忌没有设计盲目施工在装修工程中电气负荷较大,用电设备种类多如果不经过设计,凭电工经验施工,如不注意防火问题,电气开关及导线选择不当,负荷分配不合理等,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和隐患。  相似文献   

6.
台湾中部和北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表土花粉和植被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革  刘平妹  薛滨  李政益 《科学通报》2002,47(21):1663-1666
调查分析了台湾中部沙里仙山和北部乐培山各类山地植被下的表土花粉,并采用生物群区化方法进行植被转化。各个表土花粉样点上的植被类型根据各类花粉出现的相对数量、植物功能型的分配和植被组合三者关系进行矩阵运算和模糊归类选择。结果表明,表土花粉模拟的植被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拔500m以上山地热带、亚热带的栲-青冈林、山地暖温带栎林、松-栎林、山地温带和寒温带铁杉-云杉林及云杉-冷杉林等植被,其地理位置与实际植被的海拔高度分布基本一致。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大范围表土花粉调查和垂直植被型变化提供花粉资料,为低纬植物功能型和植被型组合提供一个设计方案,并进一步为利用土层花粉重建第四纪植被的现代类比应用。  相似文献   

7.
胡式之 《科学通报》1963,8(1):63-63
中国植物学会曾于1962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議。到会代表53名,代表全国22个省(区)的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及有关学科的工作者。会議共收到論文86篇,会議期間宣讀了50篇。会議学术討論的中心问题是植被分类和植被分区。关于植被分类的原则,大家一致认为应以植被本身的特征为依据;但在是否包括环境条件的問題上仍有不同的意見。关于分类的等級,比較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正>●神秘而奇妙,植物DNA正在向生命进化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包括人类自身起源问题的现有理论。细胞类型、基因种类、突变异质性、RNA沉默机制或DNA重组模式在哪种生物中最神秘和奇妙?植物生物学家回答是植物。是否有些夸张,事实确是如此。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在软木塞切片上发现的历史上首个细胞就是植物细胞;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在观察了兰科植物细胞内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廊道植被恢复的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年10月和2003年10月, 下游断流河道英苏、阿拉干、罗布庄3个植被样带的两次实地监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探讨了河岸林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研究表明, 生态输水忽视了是季节性的洪水泛滥支配了胡杨林在河漫滩裸地的侵移过程, 而集中于地下水对植被的影响, 缺乏漫溢的输水方式偏离了河岸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抑制了河岸林的自然更新; 河岸乔灌木植物响应范围十分狭窄, 多数地段河岸林群落结构亦未得以优化; 输水未能结合河岸林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 未见胡杨种子实生苗. 生态输水后, 近河道地段河岸林植被变化, 仅仅体现了中生性植物类型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响应. 目前的生态输水没有创造胡杨的实生苗发生环境, 难以实现种群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沙障是沙区广泛应用的一种固沙工程措施,准确理解沙障的固沙机制并优化其配置模式有助于防风固沙技术的完善.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腹地发育的4个新月形沙丘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对9类(3种材料×3种规格)沙障措施下的沙丘开展地形测量、风沙观测、沉积物采样、植被调查和室内分析等研究,揭示了沙障环境下沙丘的表面过程,评估了各类型沙障防风固沙效果及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沙障具有降低沙丘高度、重塑微地貌形态、降低近地表风速、拦阻沙物质输移以及促进植被恢复的作用,其作用强度大小受控于沙障材料、规格配置及铺设坡位;沙柳沙障是该区防风固沙和促进植被恢复的最佳选择,草绳沙障其次,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纤维沙袋沙障最差;沙柳和草绳沙障在1 m×1 m规格下的固沙效益最佳,而PLA沙障在2 m×2 m规格下的固沙效益最佳.此外,本文认为,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受多个要素的共同影响,单以近地表风速大小或微地貌形态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充分的;沙障工程应依据区域固沙需求和实地环境,立足重点目标或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出最适宜的沙障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样带与样方结合的调查方法, 从冻土生态系统结构、群落种类、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生产力等生态要素和生物生境条件: 如土壤环境、冻土环境等方面研究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干扰迹地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经过近25年的自然恢复, 在生态系统恢复的生物学方面,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明显优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表现在高寒草原的优势建群植物种类已出现并占据优势地位, 局部地带生物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多度恢复到接近甚至高于自然未干扰草原系统水平; 在土壤环境方面, 高寒草原干扰迹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61.65%, 全氮含量减少52.51%, 但大部分地区其表层土壤养分现状与干旱区主要草原土壤相当, 有利于耐寒旱生物物种生长; 高寒草甸干扰迹地土壤(寒冻雏形土)平均养分含量高于天然寒冻干旱土壤, 保存草甸土壤结构的完整程度对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 受扰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与冻土环境没有明显制约关系,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分布和保育与冻土环境关系密切, 受工程活动破坏后恢复困难. 类比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系统变化规律, 提出了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乔建芳  杨维康  高行宜 《科学通报》2006,51(Z1):121-125
在新疆且末县境内研究了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的食性和采食地选择.野外直接观察结合粪便显微分析表明,该亚种共采食15种植物,冬季采食13种植物,夏季采食9种.冬季由于高质量食物缺乏,马鹿采食更多的植物种类.无论在冬季还是夏季,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和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均为经常采食的3种植物.其中,芦苇在研究区资源最为丰富,是塔里木马鹿最主要的食物.对圈养条件下食物选择频次的观察表明,胡杨是塔里木马鹿最喜食的植物,但在研究区资源有限.研究区的采食地按植被特征可划分为5种类型:(1)芦苇-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型;(2)多枝柽柳-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型;(3)多枝柽柳-芦苇型;(4)胡杨-芦苇型;(5)烧迹地.其中,芦苇-多枝柽柳型(芦苇草甸和芦苇沼泽)是塔里木马鹿最喜好的采食地类型.浓密的芦苇有助于马鹿躲避天敌,在夏季为马鹿提供遮荫场所.这一栖息地类型能够同时为马鹿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场所.  相似文献   

14.
马晨 《科学之友》2006,(4):22-23
对我们人类来说,植物是一种最古老的能源,它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十万年。后来人口数量开始增加,为获得粮食和更多的能源,植被开始遭到破坏,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核泄露带来的环境灾难使人们明白过去以为安全的核能也不是那么让人放心……这些构成了当今全球性的四大问题:粮食、人口、环境、能源,而能源问题能否解决得好则成了人类是否更好发展的关键。植物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将太阳能储存起来,通过光合作用机制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土壤中的水转换成葡萄糖,进而产生纤维素。这是一个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了不起的过程,它奠定…  相似文献   

15.
与地震共存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短短80秒内,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将一座座城镇变为废墟,让无数家人阴阳两隔. 就人类而言,地震是灾难,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它在短短数十秒甚至数秒内突然降临,使人们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它所造成的破坏要花许多时间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在防治植物病虫害的过程中,过多地注意了病原物的浸染问题,因而大量使用了化学农药。施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已经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其实,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同病原物作斗争的特性,其中就包括植物自身的免疫性。利用植物的免疫性防治病虫害,这是当前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无选择标记及安全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消除人们对转基因植物中抗性标记基因的安全性的顾虑,培育无抗性标记和具有安全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物目前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能去除抗性标记基因的转化系统和几种安全标记基因在植物转化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兜兰属植物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波  龙春林 《自然杂志》2006,28(6):341-344
兜兰属植物是兰科中的珍品,被《华盛顿公约》列为Ⅰ级珍稀濒危物种,有许多种是极具观赏价值的世界级花卉名品;其花期长,花色庄重素雅,花型奇特,其唇瓣状如拖鞋,故有“拖鞋兰”之称。杏黄兜兰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黄花种类,和硬叶兜兰并称为“金童玉女”,在国际兰花展中屡获金奖。本文概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兜兰属植物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兜兰属植物在组织培养、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在杂交育种、种质保存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均有待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傅伯杰 《科学通报》2022,(32):3769-3779+3768
黄土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的开展,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格局-过程-服务综合研究方法为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途径.相关研究系统阐明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固碳与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及其时空变异规律,发现目前植被恢复已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研发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与优化模型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上述成果推动自然地理学从定性结构分析向定量过程研究发展,引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深入到过程机制和综合集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纵向岭谷区内丽江-大理-保山-龙陵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公路建设对沿线公路上下坡不同类型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对土壤质量的恢复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公路建设对自然土壤和人工土壤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公路在施工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较大;公路建设对其下坡土壤质量的影响大于上坡,下坡影响范围为距公路200m,上坡为距公路150m.土壤质量受到工程扰动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和公路的破坏程度、公路的营运时间、当地植被的恢复状况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各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其中公路建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公路周边土壤质量的恢复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过10年的恢复,植被覆盖度恢复到对照的30%时,土壤质量恢复到44%,说明公路周边土壤一经破坏,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恢复.在公路施工和营运期,应尽可能的控制人为影响以降低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