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民族形成中传统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渤海族形成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渤海族成为唐朝时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元",它与唐王朝其他民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音乐声学领域的成果是巨大的。乐器声学的发达,使乐器制造由简单、粗糙的形制发展至发声原理更为科学的程度。至于律学的发展成就,代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理论高度,由更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乐器声学、律学两个方面的整理、论述,说明正是由于音乐声学的发展使得先秦音乐艺术在世界上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16世纪是世界音乐律学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一个世纪,很多光辉夺目的律学成就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无论对于中国律学发展史还是西方律学发展史,这一时期都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王邦直等一批律学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寻找更为完善的律制来适应当前和未来音乐的需要,彰显具有文化特质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邦直与朱载堉同是明代的律学家,通过对王邦直《律吕正声》和朱载堉《乐律全书》的比较,从律吕与政治的关系、律吕和历法的关系、乐律之政治观、乐律之融通观和律吕之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两位明代律学大师的异同和联系。不论王邦直还是朱载堉,他们都为中国的律吕之学研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治学和求知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王邦直是我国明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其律学思想在我国音乐史上应有重要地位。对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进行研究,厘清其族系生平,探研其音律著述,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及世界音乐史库,而且有利于促进音乐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律学及其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律学成就是十分杰出的,而律学产生的年代则更为久远.中国古代律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数理关系、精湛而美妙的和谐美,与此同时,律学也折射出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学史旧有范式的局限导致了范式变革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年代学发展和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决定了范式变革的多元重构趋向,新范式的建构应体现具体的向度。  相似文献   

9.
明代王邦直《律吕正声》是研究律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律吕正声》对律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它用《周易》中的"用九"智慧,解决了黄钟"往而不返"这个律学难题。《律吕正声》用"用九"解决黄钟的"往而不返",丰富了律学中"黄钟还原"的方法,为切实解决"黄钟还原"提供了又一借鉴,应该引起律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区的唐诗学传统发轫于宋代,确立于明代,并以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为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梳理宋元闽中唐诗学与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关系:首先在传播视野上,从闽中刻书这一特殊角度进行研究;其次从创作实践上,探求闽中诗学传统形成的道路;最后在理论体系上,分析闽中诗派对唐诗的分期及诗法盛唐的主张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古人认为音律是天、地、人三才所构成的宇宙之根本法则的体现.汉代是律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三分损益法带来的音程不均值问题和十二律还宫困境困扰着律学家的同时也催生了律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易学家、律学家京房从宇宙论"气数一理"和蕴涵周而复始之义的"复"卦的启发下,突破了"仲吕极不生"的束缚,提出了六十律理论,...  相似文献   

12.
夏言是嘉靖时期重要词人,其以首辅之位和不同层面士人和作,形成了以夏言为中心的词人群。这个群具备台阁体特征,崇尚名儒大臣风格,并因夏言的存在而存在。本文还考察了夏言词以及词人群因不同场域形成的不同风格,这些都显示了夏言词人群与明代词学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3.
王邦直是我国明代与朱载堉同时代的乐律学家,但他对于十二律以及黄钟还原问题有着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见解,所著《律吕正声》是其乐律思想、美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考察王邦直的律学体系,以期对其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探讨,从而深化对我国明代律学研究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日益腐化,放纵声色之风败坏了社会风化,对旨在纯正社会风气的风化刑法形成剧烈冲击。这在同时期的世情文学作品中得到穷形尽相的描写,犯奸者法不追究、嫁娶违律蔚然成风、男风与寡妇改嫁已然成俗。但是法不责众、律外原情等因素致使规制男女性事、迎亲嫁娶、妇女守节的风化刑法对此束手无策,有些条文甚至成了具文,统治者利用刑法维护风化的目的落空,衰落之相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阶段,区域文化格局初步形成。本文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主要几种区域文化的特点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6.
雅尔塔体系瓦解后,欧洲由美苏“两极”控制的时期进入“多元”争强的时期。这种局面是由欧洲内外诸多因素促成的。它将贯穿于欧洲新旧格局交替的整个过渡时期,形成了冷战结束后欧洲新旧格局“和平转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中唐文人城市观念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文人单一的道德批判的惯性,逐渐形成了肯定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关注视点下移,发现城市多元色彩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丰富的美学特征,在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上趋向世俗化,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形成雅俗良性互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成为当代的圣贤,他们把老子取代孔子,东晋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发展和演变的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并被文人接受和理解的时期.在经历了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后,佛教至东晋南朝时期逐渐涉及政治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统治思想.与此同时,佛教以其精深缜密的义理影响中国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皇室中曾涌现出不少在中国艺术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比如朱瞻基、朱见深、朱权、朱载堉、朱耷、朱若极(即石涛)等。在明代的皇室文化中,艺术和文学始终受到喜好和推崇,并逐渐形成传统,这些帝王、藩王或宗室成员,以他们深厚的艺文理论或成功的创作实践,影响并推动了中国文化在明朝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