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小青作为苏州作家,三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着苏州构形。空间上,苏州的小巷、园林、寺庙成为苏州百姓生活的场所和情感的寄托;时间上,改革开放猛烈地改变着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个体商贩和农民工成为了新的叙事主体;性别上,苏州水乡的滋润,使得男性也有着女性化的倾向,更加展现着苏州的柔美。  相似文献   

2.
范小青的苏州话方言写作采用活泼自然的方言俚语,使小说表现出幽默、讽刺的艺术审美格调。注重从古老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等地域性文化特征来描写城市的老区居民以及他们富有传统的乡村特征的生存方式。苏州话的写作使小说文本保持了俚俗的原生态,培育了审美的慢节奏,并产生了阅读的亲近。  相似文献   

3.
北宋前期,户籍制度改革,市民阶层出现,继而产生了与传统儒家文化迥异的市民文化。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柳永醉心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词作中折射出耀眼的市民文化色彩,并成为明清市民文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以满足市民"趣味"为创作目的的"海派"文学,其精神传统在市民文学中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努力对之进行批判与改造,这是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虽说改造与批判简单粗暴,然而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病态社会发育出的市民阶层文化的表征,以"海派"文学为精神传统的市民文学,其精神文化上缺乏独立与批判的现代意识,有着苟且和异化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局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苏青是四十年代红极上海的“市民文学“作家,池莉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与苏青不同,但她们都执着于平民情怀,执着于“市民文学“的创作,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市民文学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她俩的价值立场和创作风格的比较,说明苏青和池莉都是继老舍辈市民文学作家以后的两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文坛上兴起的市井小说创作潮流,以描写特定地域的市井文化为主要特色,是市民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市井小说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深层,有着真正的民族风味,为中国当代市民文学的回归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市井小说作家结构题材和提升主题的依据与出发点主要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观,没有真正把握住当代都市改革开放的灵魂与脉搏.  相似文献   

8.
广场是一座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有机产物,是人们驻足观赏城市景观或市民进行休闲娱乐及社会交往的最佳场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最具公共性和艺术魅力。为了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在许多广场上都设立了具有审美和标志性作用的公共艺术,用来丰富广场空间,提升广场的艺术文化气质。而壁画作为广场上的公共艺术。无疑更加引人关注,成为广场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公众视觉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城市的亲密关系使得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忆了当代城市的变迁,这在以标举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苏州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中的"苏州"经历了从周瘦鹃、陆文夫、范小青到叶弥、荆歌、朱文颖等几代作家的描写和叙述,政治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呈现出变幻的姿态特征,但对"人"的关注却是文学对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全市优质农产品交易会又将与苏州市民见面了。这是苏州农业奉献给广大市民的一席丰盛大餐。  相似文献   

12.
狭义的文化是指由生存方式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心理-行为模式。近现代苏州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统一。它在新时期才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苏州文化建设应把握我国文化转型期的有利时机,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具有新品位的苏州文化相统一。其核心内容应是汲取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精华,建立起既有传统人格魅力,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理性力量的新型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为市井细民写心”是中国唐宋以来市民文学的传统,因此可以说市井意识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灵魂。从老舍、张爱玲、苏青到王朔、池莉等现当代作家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市民文学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第六届优质农产品交易会于12月21—23日在高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苏州农业献给广大市民的一席盛宴,也是广大市民与苏州现代农业及优质农产品的再一次亲密接触。从长江到太湖,苏州优质农产品数不胜数,1250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驰名中外的农业品牌都深受市民喜爱。从2002年到现在,农交会即将走过第六个年头,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越来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施蜇存主编的《现代》开创了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都市文学的先河,体现出新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市民文化精神,它以日常生活审美趣味消解宏大叙事,面向市民大众,现代都市首次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都市文化正是在肯定日常生活的世俗性和不可减缩中获得了它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戏剧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大都成为元曲中心的重要原因。大都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城市开放式的发展格局与理念,造就了大都特殊的市民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决定了杂剧题材、内容、样式的形成和基本面貌,并对其发展、繁荣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本文旨在探寻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部分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国风》中涉及许多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这些植物塑造的各种情感审美意象对后世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9.
文胸被誉为女性的"第二肌肤",是服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胸设计形式除了功能性外更加侧重精神文化审美需求.中国刺绣内敛神秘的气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在文胸装饰上别样的审美趣味,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刺绣与蕾丝的对比、品牌文胸上刺绣设计分析,进而进行刺绣文胸设计实践,表明现代审美和传统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符合设计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文化生态呈现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往的精英文化失守,当下的大众文化上位;国家的主导文化僵硬,市民的大众文化世俗。大众文化的审美畸变导致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娱乐化、炒作化、市场化、流行化、低俗化等特点,文化失去了其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反而成为娱乐大众的帮凶,甚至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道德底线。本文对当下大众文化的走向提出了些许看法,旨在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获得积极的、更富于建设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