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旅游与交通密切相关。"十一五"以来,福州内外部交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还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开发,福州旅游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从原来的旅游中转站及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环城游憩带初现雏形,自驾游盛行。但福州旅游业发展尚未适应这种变化,表现为旅游吸引物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线路设计简单,景区解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促进福州旅游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景点型旅游城市是指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等旅游吸引物、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为主要职能的中小型城市.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依托传统观光旅游景区点发展起来的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入手,探讨了景点型旅游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并提出了景点型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国内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综述,以全椒县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三方面分析了全椒县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表现,从资源潜力、交通区位和市场区位三方面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旅游开发策略:优化大环境,培育旅游吸引因素、开发专题研究、定位旅游形象、开发“龙头”景区、加强区域旅游协作.  相似文献   

4.
赵伟华  李媛媛 《科技信息》2007,(26):198-198,135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是旅游完成的充要条件。交通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将交通纳入到旅游的组成部分中便有了"交通旅游"的概念,本文将交通旅游从各种具体的事例中剥离出来,对交通旅游的概念,设计思路以及交通旅游产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吸引物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的旅游地所有因素的总和,旅游吸引物空间组织及结构优化是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正面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益最小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山西省假日旅游统计的24处重点旅游区(点)为分析样本,用邻近地理指数理论得出山西旅游吸引物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大分散、小聚集的总体特征,进而用旅游地紧密度指数理论对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扩散予以设想,同时用引力模型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空间竞争给以分析,为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做一定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形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子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及旅游交通子系统)空间结构分维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实证结果较客观地揭示出各子系统之间分形支体属性暗存的数理关系,反映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内在特征.研究成果为促进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整体优化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旅游的建设重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艳  杨迅周  任杰 《河南科学》2009,27(7):879-882
阐述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吸引物体系的构建,围绕城市旅游吸引物体系框架,以及城市在商务、会展、购物、观光、休闲等方面发展需求,确定城市旅游的建设重点为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特色街区、环城游憩带和城市旅游产业集群5部分,并针对建设重点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凉爽气候环境的需求产生了避暑旅游这项旅游活动。文中以此为着眼点,选取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等10大避暑胜地,分别从盛夏气候舒适度、旅游资源价值、区位可达性等三个方面,对避暑胜地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测评。结论如下:(1)避暑胜地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是凉爽气候、优美景物、方便交通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从气候因素来看,盛夏与区域中心高温城市温差在10~12℃之间,是避暑旅游地形成最佳气候条件;(3)文中将盛夏接待客流量看成是避暑胜地旅游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分析了与三大因素的关系,发现避暑气候指数、景观资源、交通区位是其最重要的三大影响因素。该研究为避暑旅游地建设及旅游活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动态旅游吸引物,旅游舞蹈是承载民俗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它以独特的美学要素吸引和震撼着旅游者,因此,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角度,挖掘环境对于旅游舞蹈意境审美的意义,并通过审美论解构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元素,分析《印象.刘三姐》设计者如何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予以创新并完美结合,营造出深刻意境,继而达到旅游舞蹈审美的较高水准,以期对旅游演艺设计规划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的竞争及其联动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区域旅游竞争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各旅游地应从资源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旅游管理,介入机会这五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同时,还应与其他旅游地在旅游产品,旅游线程,交通,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欣欣 《科技信息》2012,(8):401-401,400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本文基于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总体思路,以窑上村为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设计,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亮点,极大的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和参与性,使旅游者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刻感受乡村旅游的底蕴。  相似文献   

12.
峡谷旅游开发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峡谷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峡谷旅游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峡谷旅游开发除了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还需设计与塑造峡谷旅游地形象、营造特定的峡谷旅游氛围、开发特色旅游吸引物和赢得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发展全域旅游是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之举。文章在系统梳理全域旅游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城市内涵理念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的构成分析,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考核指标,从全域基础竞争力、全域持续竞争力、全域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建立了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模糊综合评价,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处于较强等级,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如何科学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迈进,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河南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对提升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延平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低碳旅游理念,从低碳乡村旅游吸引物、低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低碳乡村旅游消费方式、低碳乡村旅游教育示范四个方面构建延平区低碳乡村旅游模式,为延平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业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区旅游共同构成现今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三大旅游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编制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实际工作,结合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省级旅游规划的1231工程模式,即一个目标的确定;资源和市场的表层和里层分析;吸引物及产品、接待设施和服务、整体旅游环境建设三个板块的设计;以旅游发展的支持系统的构建。该模式作为一种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框架,较为适合旅游业较成熟地区的管理规划研制。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与国外在研究尺度、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异同.认为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应侧重于从整体上把握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适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客家乡村文化旅游作符号学视角的探讨。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乡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增强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营销中进行“符号化”的策划,为探索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建议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滨海旅游带作为一个区域单元,从区域经济角度对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总体分析,继而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方面系统分析亍山东省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发现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滨海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如下对策和建议: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