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网格圈负压式集聚纺集聚区须条的捻回传递,提出了直线形集聚斜槽集聚区须条附加捻度传递的概念.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集聚区附加捻度传递长度的微分方程组模型,并得到模型的解析解.通过对纺制15.3 tex纯棉集聚纱的模拟计算,得知集聚须条半径、集聚须条与网格圈之间的摩擦因数、集聚斜槽倾角、集聚负压等因素对须条附加捻度传递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得到其附加捻度传递长度一般在10~22 mm,研究结论为直线形集聚槽槽长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网格圈式集聚纺集聚区气流流动规律及气流对须条的集聚效果,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集聚纺集聚区的气流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就气流对须条进行集聚的机理、几个重要的结构参数及工艺参数(如吸风槽倾角、吸风槽形状、吸风槽宽度及集聚负压)对集聚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聚区的气流静压值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力,集聚区外围越靠近吸风槽,压力越小,气流速度越高.由于内外压力差和速度差的存在,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纤维须条向吸风槽汇聚,宽度逐渐变窄.吸风槽倾角为10°时有利于集聚效果的提高;弧线型和折线型吸风槽的集聚效果优于直线型吸风槽;集聚负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集聚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增大吸风槽宽度有利于气流对须条的集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集聚区内须条的集聚过程分析,建立须条的受力模型,发现须条在集聚过程中会产生附加捻度,并且对影响须条附加捻度的各种因素:异型管开槽长度、负压大小、须条和网格套圈间的摩擦因数以及异型管的曲率半径进行了分析。设计相关实验对集聚区内须条的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集聚区内须条的力学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集聚纺集聚区须条变截面部分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集聚区内须条的集聚过程分析,建立须条变截面部分的力学模型,可以得出此部分须条是有附加捻度的,并且对影响这部分须条附加捻度的因素:须条与网格问的摩擦因数和负压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集聚区须条的附加捻度随着须条与网格问的摩擦因数和负压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网格圈型紧密集聚纺不同吸风槽的集聚效果,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集聚区三维模型,利用Fluent6.3软件模拟直型槽、斜型槽、异型槽3种槽型集聚区的气流速度分布.研究表明,异型槽的集聚效果最好,斜型槽最有利于须条的输出,且斜型槽有使须条产生翻滚扭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网眼罗拉型集聚纺集聚区须条集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网眼罗拉型集聚纺系统中纤维须条在流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建立了集聚区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该区域的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然后建立了纤维微元在气流场中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对其进行求解,最后获得了纤维在集聚区的运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位置的纤维运动轨迹能够反映须条的集聚规律;气流的横向作用力能够使须条在集聚方向上发生集聚;上层纤维较网眼罗拉表面的纤维集聚速度快;y轴向气流力使须条贴伏在网眼罗拉表面.  相似文献   

7.
气流槽聚型集聚纺纱系统集聚过程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气流槽聚型集聚纺纱系统的集聚过程和机理,首先分析了集聚过程的气流流动状况,然后利用Matlab模拟了须条在集聚气流场中的运动轨迹,并分析了气流对须条的集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须条进入凹槽入口前,只受气流集聚作用,当进入凹槽后,受到气流集聚及凹槽形状集聚共同作用;气流对须条边缘纤维具有集聚作用,吸气负压大小影响气流对须条边缘纤维的集聚宽度;不同厚度须条的纤维受气流作用位置发生变化,在须条截面内发生内外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集聚纺集聚区须条的运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阐述了集聚纺的工艺流程 ,集聚区须条的集聚过程 ;在理论上详细论述了集聚区须条的运动情况 ,根据运动所要满足的条件最后得出异形吸管上斜槽的倾斜角α,集聚区须条的附加捻度T0 =tanα2πr 及成纱的最终捻度T终 =nsva·cosα+tanα2πr 。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前牵伸罗拉、前牵伸皮辊和槽型集聚罗拉对集聚区长度影响的同时,首次利用几何-概率方法表述握持须条钳口截面上一侧伸出的纤维丛长度分布,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集聚区长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中,集聚区长度受前牵伸罗拉半径的影响最大,其随着前牵伸罗拉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为保证正常纺纱,避免须条在集聚区断裂造成断头,集聚区长度范围应为伸出钳口纤维累计概率为75%~100%时所对应的长度,纺棉时集聚区长度应该在20.8~38mm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模拟金属槽聚和胶圈槽聚集聚纺纱系统的流场,解析集聚区流场的速度矢量和静压分布,比较两种气流槽聚方式集聚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金属槽聚式集聚纺,胶圈槽聚式集聚纺在前罗拉与槽聚罗拉处的气流速度最大值更大,凹槽小孔表面的静压波动更小,这使得输出纱条更稳定,更利于减小加捻三角区,从而使纱条毛羽更少;负压源笛管有利于断头后多余须条的清理,其安装位置稍靠近槽聚罗拉最后一个吸风小孔则清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变网格圈型紧密赛络纺吸风槽的结构,建立不同排列方式吸风槽的紧密赛络纺模型,采用Fluent流场模拟软件,分别对V型槽、直向平行槽、斜向平行槽模型进行集聚区域的气流运动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纤维的集聚机理.研究结果表明,V型槽集聚效果最好,直向平行槽次之,斜向平行槽较差.设计并制作吸风槽不同排列方式的异形管,采用相同的工艺参数,在紧密赛络纺纱机上纺制相同原料的纱线,对所纺制的纱线进行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V型吸风槽纺制的纱线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2.
气流槽聚型集聚纺纱系统三维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3D CFD)技术建立了气流槽聚型集聚纺纱系统集聚区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应用软件Fluent 6.3对集聚区域内流场进行了并行计算,表征了集聚区域流场的流动情况,解析了集聚区域内流场的静压分布及速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流槽聚型集聚系统的集聚原理由气流集聚与形状集聚组成;接近凹槽底部时静压及气流速度的波动幅度较大,其波动次数等于集聚区圆孔的数目;气流的X轴向分量对须条进行集聚,Y轴向分量利于须条滑入凹槽底部,从而对须条进行形状集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气流槽聚型紧密集聚纺纱系统集聚区内的力矩传递,首先分析了集聚区内纺纱张力矩和气流力矩的传递过程,然后分析了纱线自身回转产生的扭矩与纺纱张力矩和气流力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力矩传递的主要参数有纺纱张力、吸气负压值等;纺纱张力矩与气流力矩决定捻度是否会越过纤维束与凹槽底部的初始接触点上传至前钳口;适当提高吸气负压值可以缓解纺纱张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气流槽聚型长纤维紧密集聚纺纱系统集聚区的流场计算模型,然后运用Gambit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最后应用Fluent软件对集聚区进行流场模拟和数值计算,得出流场的静压和速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束的干扰或阻挡使凹槽内部的流场速度等高线和压强等高线被分割;x,y和z轴向速度的变化规律各异,且共同完成对纤维束的气流集聚作用;气流负压值不宜过大,避免纤维束被过早吸附造成缠绕影响集聚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气流槽聚型紧密集聚纺纱系统集聚区内纺纱张力引起的阻力传递机理,分析了集聚区内气流速度和动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纺纱张力的传递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凹槽中,从纱线输出点到纤维束与凹槽的接触点,气流法向速度分量逐渐减小;间隔段包围弧对应的中心角决定了切向摩擦因数分量大小;纺纱张力的变化与动摩擦因数、导纱钩处张力、吸风孔间距及气流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转杯凝聚槽内须条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对转杯纺捻度传递长度进行解析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分别以棉和涤纶为纺纱原料对捻度传递长度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影响捻度传递长度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开展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既可为政府优化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引进人才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该文选取福建省98家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人才集聚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环境、园区建设和激励制度方面进行加强从而发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种植基地,研究河南省花生种植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和调整农业空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8年中国和河南省花生种植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重心移动模型、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探讨河南省花生种植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从2010-2018年间持续增加,且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1,专业化集聚水平自2016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花生种植区域特征比较明显,豫南花生种植地区主导着河南省花生种植业的变化;花生种植重心呈现出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花生种植的集聚水平自2010年呈缓慢增加趋势,高-高集聚区逐渐在驻马店的正阳县以及南阳的唐河县等县域周边集聚,低-低集聚区数量在中部地区有所增加,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区变化不大;化肥施用量、花生单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对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研究结果可以为花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集聚纺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传统环锭纺存在加捻三角区这一缺陷,详细介绍了用于消除加捻三角区以减少纱线毛羽的集聚纺的类型、特点以及集聚纱的优异品质,并展望了集聚纺的发展前景。就目前3种典型的集聚纺纱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之下,C型集聚纺纱系统优于另外两种。与传统环锭纱相比,集聚纱在纱线结构、米绕、合股、上浆、织造、针织、经编、原料使用以及产兵价格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分析人口集聚格局和影响人口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具有"中心-外围"特征和"马太效应".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增强,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核心县(区)为人口集聚热点区,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欠发达县(区)为人口集聚冷点区.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生产总值和专任教师数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平均温度、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公共预算支出对人口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