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建假肢手的感知反馈功能是当前神经康复工程的重大挑战之一。从触觉感知的神经基础、重建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等方面,综述了神经假肢手人机交互技术的进展。功能性电刺激是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刺激大脑皮层、外周神经及皮肤感受器等,达到重建感知功能的目的,并已取得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基于诱发指感的表面电刺激技术可形成一种非侵入神经接口,结合神经移植再造感知功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神经假肢手;感知反馈技术;电刺激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医疗的强势兴起、智能传感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健康观念的普及,智能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与健康医疗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本文从可穿戴医疗设备涉及的新型材料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低功耗电路设计技术、能源采集与存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人体通信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因创伤小、不会感染和设备定位方便,在人体实时医疗监测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电极的耦合方式分类,人体通信可分为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和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通过分析整理现有成果可知,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需要共地耦合而不适合于植入式人体通信;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可弥补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的缺点。已有的研究分别对两种耦合方式的样机、实验作了详细的讨论;按照电极的放置位置分别重点分析了“表面-表面”、“表面-植入”、“植入-表面”以及“植入-植入”人体通信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技术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虽然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是伴随着多种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医疗设备的需求,其将成为未来植入式医疗通信技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HTR-10 氦气阀门设计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站运行时,阀门是最易发生事故的设备之一。为了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必须选用安全可靠的阀门。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HTR-10)中的氦气阀门有十多个品种、300多台,主要为截止阀、调节阀、止回阀、安全阀等。这些阀门是高温气冷堆中面广量大的承压设备,它们连接着高温气冷堆中众多的系统,对于保证高温堆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安全停堆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HTR-10氦气阀门的概况,氦气阀门的要求、核级氦气阀门的设计、制造、质量保证、检验和出厂试验。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井下安全阀研究与发展不足的现状,首先,介绍了井下安全阀结构及分类方法,其次,分析了全球4大石油服务公司与国内企业的油管回收式产品,对比表明,国外不同井下安全阀公司的产品在结构和功能实现上各具特色,但很多核心技术却非常相似,能适用于不同的井深、温度及压力工况,而中国产品只能适合浅井低压环境。接着调研了国内外对井下安全阀一些研究最新情况,对比分析表明,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可靠性及功能多样化,而中国只能进行初步设计和室内外检测试验的现状。最后结合井下安全阀中国目前技术现状,提出了井下安全阀国产化的亟待解决关键技术以及解决方法与思路,对促进中国井下安全阀系统自主研发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可能含有来自宿主细胞的DNA,这些残留DNA可能将其编码的癌基因、感染性成分传递给使用者,从而导致肿瘤或感染的危险。基于风险分析的安全性研究是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其中残留DNA表征是动物源性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对产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动物源性材料中残留DNA的表征和潜在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将推动产品工艺优化,使残留DNA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助力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  相似文献   

7.
液态金属高性能冷却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障"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端电子芯片和光电器件向更高性能发展的重要挑战,发展高性能芯片冷却和热管理技术迫在眉睫。作为一大类新兴的热管理材料,液态金属在对流冷却、热界面材料、相变热控等领域均带来了观念和技术上的巨大革新,打破了传统冷却技术的性能极限,给大量面临"热障"难题的器件和装备的冷却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在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系统及民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冷却与热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液态金属先进冷却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液态金属对流冷却技术、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液态金属(低熔点金属)相变储能与热控技术、基于液态金属的复合冷却技术等;梳理了液态金属冷却技术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微创诊断技术在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血液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尚难对人体内任意目标组织实施在位检测,这导致目前诊断准确性较高的医学案例多为晚期患者.而鉴于其低损伤性及较高的准确性,微创诊断有可能弥补一般检测技术的这一缺陷.本文回顾和论述了现代微创诊断医学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当今微创诊断的类别和应用,剖析了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并结合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对此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不难看出,较之无创与有创诊断方式,微创在体诊断技术既具备前者对患者造成最小损伤的优点,又具有后者在早期诊断中较高的准确率.对微创诊断医学技术的全力探索,将促成一系列新的相关研究的突破,使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可穿戴传感器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其功能、原理和形态各异,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多个方面。本文结合大量商业化和处于研究阶段的可穿戴产品和器件,简述了可穿戴传感器的主要形式,列举了可穿戴设备的常用测量方法。根据可穿戴传感器及人体的接触方式,将其划分为皮肤接触式传感器、非直接接触式传感器和植入式传感器,结合现有商业化产品及实验室中研究成果,展示了现今可穿戴设备在日常健康、医疗、运动科学、工业和军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认为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将会在未来同大数据与精准医疗实现更高程度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长期动态的人体信息和环境信息的采集。  相似文献   

10.
刘洪英 《江西科学》2014,32(4):564-567
进入21世纪后,政府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仍然不高,农民在享受医疗卫生福利方面受益面不广,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财政经费投入的不足,硬件软件建设的缺失、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仍然是影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文章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现状及其问题、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个方面展开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目前,远程医疗系统已经在全球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能做到应急的却寥寥无几。随着3G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基于3G的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成为可能。利用3G的移动性和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远程应急医疗系统在野外医疗救助、家庭和偏远地区医疗保障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讨论和阐述实施远程应急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前景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虽然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已经取得了一批共性技术,但仍缺乏村镇区域层面的规划技术开发以及技术集成和系统研究.在村镇区域空间规划和技术集成的过程中,利用和产生具有海量数据特征的各类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大量规划数据的管理,其中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是集成的关键.文中从减化业务流转过程和降低系统应用复杂性出发,研究村镇规划建设信息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开发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形成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村镇空间规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医疗体系和制度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制度。医疗纠纷的妥善解决关系到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有效维护。医疗纠纷所涉及到的法律制度是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的必备要件。现有法律制度不论从实际需要还是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都存在着诸多欠缺之处,急需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医疗基本制度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十多年来亚洲多次大地震的经验,联系到我国汶川地震,强调康复医疗从地震救援期到灾区重建期都有重大作用。地震致残率高,使伤员身心功能障碍,康复医疗通过伤残评估、早期康复介入、功能治疗、辅助器具使用及心理康复,达到助残展能、康复身心的目的。在救援期,康复医务人员既要在统一的协调下,执行《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充分发挥专业的独特作用,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救援工作。至于灾区重建,也包含了康复体系的重建,即康复医疗机构、网络及其服务体系、服务能力的建设,应按照灵活性、可靠性、可及性的要求,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建设起现代化的康复机构及社区康复体系,为伤残人士的全面康复提供可持续的、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以海上稠油油藏为对象,以技术可行性为前提,从提高开发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加速该类型油藏开采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投产初期就尽可能地提高采油速度,并尽可能延长高速开发的时间,以达到最大采收率。新模式模糊了一、二、三次采油的界限,把三阶段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和综合应用。在开发技术策略上,施行提前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和以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电潜螺杆泵为主的钻采工艺配套技术体系。采用新的开采模式,海上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将有可能在原模式基础上提高5%~10%,甚至更高,显著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石油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阐述相关技术分析,从管理业务、数据支持、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入手,旨在建立一个集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存储、分析、预警、应急评估、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和应急资源管理功能于一身的兴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屠立刚 《山西科技》2007,(5):47-47,50
电子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电子器件是电子工业的基础,该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新器件、新效应、新技术日新月异。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已进入微米量级。近年来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器件的出现和发展引起各工业大国的关注。文章介绍了MEMS的主要特点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ported the optimal design of label-free silicon on insulator(SOI) "lab on a chip"biosensors.These devices ar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evanescent field detection principles and interferometer technologies.The well-established silicon device process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fabricate and test these biosensor devices.In addition,these devices can be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with CMOS electronics and microfuidics.For these biosensor devices,multi-mode interferometer(MMI) was employed to combine many stand-alone biosensors to form chip-level biosensor arrays,which enable realtime and label-free monitoring and parallel detection of various analytes in multiple test samples.This sensing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the highest detection sensitivity,which can detect analytes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stantaneously.This research can lead to innovativ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high sensitivity biosensors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such 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food security control,medical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技术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不足,有可能面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和低碳两个方面的挑战。本文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产业选择原则与范围,并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电池寿命有限,难以为患者提供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治疗,自驱动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介绍了自驱动技术的类型和原理,从供能、传感和电刺激3个方面回顾了自驱动技术在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中的应用,从自驱动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能源的收集和存储管理、植入物的长期生物相容性、电刺激的生物学效应3个方面展望了自驱动技术与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