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安徽省淮南、淮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研究了本区植物群在垂直剖面中的演替特征,划分了五个植物组合带,并据此对本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划分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专题研究表明,龙首山确有石炭、二迭纪地层分布。区内石炭系包括下、中、上三统,下统为南洼顶组,因产Yuanophyllum带的珊瑚、腕足类和苔藓虫化石,相当维宪晚期沉积。中统包括三岔组和尖山组,前者所产植物化石与靖远组类似,时代属纳缪尔期,后者的动、植物化石与本溪群、羊虎沟组的一致,时代为维所发期。上统沿用太原群,植物化石组合面藐与我国早期华夏植物群一致,时代为斯特芬期。龙首山石炭纪地层的确定,为进一步探讨该区的地质发育史和相关地质问题,提供了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秦岭礼县上石炭统下加岭组牙形刺化石的分布规律,进而建立该区牙形刺序列,以便进行区域划分和对比。方法依据下加岭组牙形刺化石的产出特征建立牙形刺序列。结果下加岭组的牙形刺序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Idiognathoidessinuatus组合带;Idiognathodus delicates-Neognathodus bassleri-Neogondolella clarki组合带;Streptognathodus suberectus-S.parvus-S.gracilis组合带。结论该区牙形刺序列可与中国华南的罗苏阶、滑石板阶、达拉阶(威宁阶)对比,属于晚石炭世早期。该区牙形刺序列的建立对西秦岭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山剖面石炭二叠纪植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评述 G·Bexell 南山剖面石炭二叠纪植物群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议以肃南大青沟的自然剖面替代 Bexell 的综合剖面,并建立了肃南剖面纳缪尔期至晚二叠世的六个植物化石组合带.文中还讨论了晚二叠世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肥城煤田石灰纪含煤岩系的石灰岩中含较丰富的类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42种,主要产于本溪组的五灰及太原组的一、二、四灰,根据类演化发育阶段和在地层上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带,即:1.Fusulinella-Fusulina组合带;2.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3.Triticitesparamontiparus组合带。以上三个组合带经与华北、华南相关类动物群的对比,含三个化石组合带的地层分别代表了中石炭世中晚期和晚石炭世的沉积。此外,通过类及其他动植物群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研究,对本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中、上石炭统和石炭、二迭纪界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研究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地层植物化石1300余块,其分属于10大类共69属165种。该区早二叠世植物化石丰富,保存良好,是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该期植物群的纵向发育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其可划分为两个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的Cathaysiopteris whitei-Callipteridium koraiense-Cordaites schenkii组合带和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的Lobatannularia ensifolia-Gigantonoclea spp.-Caulopteris spp.组合带。  相似文献   

7.
广西及邻区下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增大,由埃姆斯阶(D1)-1‰-4‰增至法门阶,杜内阶的+0.5‰-+2.5‰。同时期δ^18O呈“W”型分布在艾菲尔阶和弗拉斯阶两个负向波动;在埃姆斯阶,吉维特阶和法门阶、杜内阶三个正向波动。  相似文献   

8.
石碌群厚约1,900米,可分为七层.在第五层中找到的孢粉化石,时代应属中石炭世.石碌群的上覆地层是三棱山组,所产动植物化石都主要出在现在石炭——二迭纪.与邻区地层对比的结果,石碌群的时代属石炭纪,三棱山组的时代应属二迭纪.在三棱山组植物化石层之上曾找到笔石动物化石:Dictyonema,可见其孑遗种可生存于二迭纪.  相似文献   

9.
Cathaysiodendron(华夏木属)是华夏植物群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属,以往大部分繁盛于我国华北的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太原组和山西组,这次发现于甘肃靖远磁窑臭牛沟组下段.上覆地层的灰岩内有产于西欧维宪阶(Visean)的和华南大塘阶的牙形石,地层时代属于早石炭世维宪期当无问题.华夏木在我国早石炭世的发现对于研究石炭纪植物地理区的划分及东方型鳞木类的演化均有一定意义;文中描述了Cathaysiodendron的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  相似文献   

10.
文介绍在上杭县庐丰发现的两个中石炭统剖面,并划分为林地组和黄龙组两部份.林地组为陆相碎屑岩,厚度344—369米,中上段以植物化石 Rhodeopteridium chinghaiense—Neurop- teris gigantea组合为特征.据此,我们提出林地组的主体应属于纳缪尔期的新见解.黄龙组以白 云质灰岩和晶质灰岩为主,底部为铁泥质凝灰质角砾岩及碎裂硅质岩,或相变成铁矿层(马坑式铁矿 的主矿体),厚度75米.含两个蜒类化石带,即下部的Profusulinella带及上部的 Fusulina带, 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庐丰的中石炭统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化石丰富,可作为福建省的典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我国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煤田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概要的介绍了目前确定的34属62种大植物化石及部分孢粉。淡水瓣鳃类等化石.根据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同相关植物化石群的对比,认为霍林河植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植物群组合性质研究,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霍林河地层可能曾地处北半球或暖温带.  相似文献   

12.
云南保山、施甸下石炭统可建立三个腕足动物组合,自下而上为:1.Unispirifer tornacensis-Marginatia burlingtonensis组合,大致可与英国Courceyan对比,时代为杜内中、晚期;2.Grandispirifer dazhaimenensis sp.nov.-Balackhonia yunnanensis组合,Grandispirifer大量出现于石花洞组底部,地理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可作为杜内与维宪阶的分界标志。大致与英国的Arundian-Holkerian对比,时代为维宪早、中期;3.Delepinea comoides-Megachonetes papilionacea组合,大致与英国Asbian-Brigantian对比,时代为维宪晚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安徽含山县小茨山下石炭统高骊山组10件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高骊山组泥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该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Ce_(anom)值反映出当时水介质处于还原状态;(La/Yb)_n值表明该区高骊山组上部的沉积速率普遍比下部低。根据四射珊瑚化石组合及其分布规律,将高骊山组自下而上划分出2个组合带(Arachnolasma intermedium-Yuanophyllum组合带与Lonsdaleia组合带)。通过分析高骊山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与古生物群的分布关系,认为风暴作用以及沉积环境是影响化石保存和古生物群发展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所采集的大量植物化石,讨论了安徽淮北地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植物群特征,并划分为四个植物化石组合。同时根据植物群面貌、孢粉组合、含煤性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将k_3砂岩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界线  相似文献   

15.
在河北省曲阳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29属62种,包括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楔叶纲、石松纲、瓢叶纲、苏铁纲、种子化石、科达纲、银杏纲.此古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5个古植物组合;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论述了陕西黄陵县店头矿区延安组植物群面貌及组合特征;根据古植物化石在纵向上的分布,将延安组植物群划分五个植物组合;在考虑该组植物群特征的同时,结合延安组沉积古地理特征,岩性特征将延安组第1段地层划入早侏罗世,其余4段地层划归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大镜观察的方法对东胜煤田侏罗系延安组中保存的大量植物化石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4属64种.在此基础上,对侏罗系延安组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植物群可分为有继承性的Coniopteris szeiana-Nilssonia pterophylloides-Eboracia lobifolia与Neocalalamites hoerensis-Podozamites lanceolatus上下两个组合;该植物群与北京门头沟植物群、豫西义马植物群主要属种相同,都是银杏纲、真蕨纲占优势,并以蚌壳蕨科的繁盛为特征,均属于我国北方地区早、中侏罗世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可进行对比;植物群组合特征反映东胜煤田延安组时期为季节分明、偏潮湿的温带-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鄂西地区的长阳组长期划归下石炭统底部,所含Siphonodella levis带被认为是杜内期最底部的牙形刺化石带之一。根据新发现的牙形刺Icroides sp.,Polygnathus brevis,腕足类Cyrtospirifer sp.Schchertella gelaohoensis,和双壳类Buchiola sp.等化石现将该组改划为上泥盆统法门阶,与湖南中部的邵东组、孟公坳组、贵州者王组、革老河组等对比。牙形刺化石Sipho-nodella levis是法门晚期—杜内早期均有分布的种。  相似文献   

19.
在剖面测制基础上,讨论了北羌塘盆地南部双湖托拉木地区侏罗系索瓦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将索瓦组细分为四个岩性段.根据实测剖面古生物化石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新建两个生物组合带,即双壳Myopholas multicostata-Protocardia stricklandi-Chlamys (Radulopecten) vagans组合带和珊瑚Stylomilia michelini-Pseudocoenia hexaphyllia 组合带.根据生物组合带的时限及区域地层对比,将索瓦组归于上侏罗统,大致相当于牛津阶-基默里奇阶.  相似文献   

20.
广西及邻区泥盆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及邻区下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增大,由埃姆斯阶(D_1)一1‰~一4‰增至法门阶,杜内阶的+0.5‰~+2.5‰。同时期δ ̄18O呈“W”型分布,在艾菲尔阶()和弗拉斯阶()两个负向波动;在埃姆斯阶(),吉维特阶()和法门阶()、杜内阶()三个正向波动。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当时气圈、沉积的变化,也反映了生物界的演化变迁。华南泥盆纪δ ̄13C和δ ̄18O的变化特征可与同时期、同纬度的北美大陆保存完好的低镁方解石质腕足动物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良好的对比。因此,华南碳酸盐中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存了泥盆纪古海洋中同位素的特征,是很有潜力的地层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