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院校包括大学、学院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社会单元,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研究高校碳排放核算及碳中和路径,助力校园率先实现碳中和,可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基于国外高等院校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研究,指出高等院校碳排放主要包括3个范围。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提出的3个范围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标准,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及相关行业碳排放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碳排放核算方案,并针对性地探讨提出相应的碳中和路径框架。高校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方案框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国内高校实现碳中和提供路径借鉴,而且可以为各地区、各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对于推动高校在碳中和科技创新中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要求。基于空间Durbin模型和GMM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006—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省际碳排放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区域碳排放,相关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低碳技术创新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的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新时代我国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制定促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贸易背景下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厘清“一带一路”区域隐含碳排放和经济收益不均衡分配的内在机制,是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前提及基础.本研究基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构建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涵盖10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且依沿线区位合并为9大研究区域,核算生产和消费视角下“一带一路”区域碳排放、增加值,追溯隐含碳排放、增加值在研究区域间的空间转移格局,通过构建双边贸易中碳不平等指标及全球贸易网络中碳不平等综合指标,全面地量化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现象.研究表明:1)2014年“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碳排放分别占全球碳排放总量(25 966.23 Mt)的65.29%和60.54%;“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球增加值总额(669 714.27亿美元)的40.87%和40.10%. 2)在全球贸易中,“一带一路”区域承担来自非“一带一路”区域的净碳排放转移(即“一带一路”区域向非“一带一路”区域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1 234.25 Mt,同时从非“一带一路”区域获得了5 154....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如何测度和评价科技创新对“双碳”的支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供给侧、需求侧和治理侧的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碳汇能力6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支撑“双碳”,并且供给侧效果好于需求侧,治理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支撑“双碳”在时间维度上稳步上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地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高碳排放十分严重的产业,实现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要智能建造与建筑技术深度融合。基于“双碳”目标对建筑业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分析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建筑业低碳发展经验和中国建筑业低碳发展趋势,结合智能建造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重要机遇,从建筑设计、建材生产、建筑施工、智慧运营等4个维度提出了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和构建良性产业生态4个层面提出了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出量和单位碳排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取量等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效率和发展协调度的碳排放绩效综合指数,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评价2001—2011年间的碳排放综合绩效。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在全碳排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即使从全碳排视角来看,能源消费仍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两个城市三个方面的分指标值差异较大,可见不同的生产水平对碳排影响不容忽视;较之仅考虑能源碳排及碳生产率的传统碳效率评估,基于"全碳排"核算的碳综合绩效评价,可以更为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为地区碳减排责任认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我国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林业企业在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缺乏全面性和缺乏表内披露等;认为建立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体系应首先确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一般原则、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同时,还应该从企业碳排放战略、风险和机遇、造林项目和碳汇项目、减排举措和审计鉴证等方面来完成体系的构建工作;最后,从政府部门、学术界与实务部门、林业企业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林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现双碳目标前提是省级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现代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一环,积极开展区域碳达峰时间及峰值预测研究,探索实现路径,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本文基于河北省2004—2019年历史相关数据,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河北省2020—2040年碳排放“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最后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对区域“碳达峰”实现路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在构建的6个情景中,除基准情景S1、产业升级情景S2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之外,其余情景均在2030年达到峰值;(2)在可实现“双碳”目标的节能发展情景S3、清洁发展情景S4、绿色发展情景S5、经济放缓情景S6中,经济放缓情景下可实现较低的碳排放峰值9.352×108 t;(3)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双碳”目标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并在众多政策文件中作出重要部署。文章基于“双碳”目标背景,分析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从而提出电力产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以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期为国内电力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工作压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内蒙古亟待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化解资源优势陷阱和生态环境困局。通过对内蒙古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本文对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提炼,结合内蒙古能源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条件,从能源改革、降碳减排、循环经济、环境生态等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对策建议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2)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3)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4)能源生态深度融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加快新能源技术和脱碳技术研发,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速公路门架、2019年货运专项调查、汽车能耗查询平台等数据,综合考虑不同车型、不同路段饱和度下车辆能耗差异,构建基于改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从车型上看,高速公路碳排放客车、货车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29%、54.71%,其中主要碳排放源为Ⅰ类客车、Ⅰ类货车与Ⅵ类货车等;从路网分布看,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城市的绕城高速,邻近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机场、港口),济青、京沪运输通道等呈现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从区域分布看,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在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以青岛中心的城区为中心胶东经济圈集聚,并呈现出从经济圈中心向外逐层递减的态势。该研究可为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政策监管、区域交通运输“碳达峰”时间点研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对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构建城市绿地植被碳中和绩效评估体系,分析植被空间类型对绿地碳中和绩效的影响,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估视角,以安徽省青阳县三角洲公园为例,将绿地营建分为材料生产与运输、场地施工与种植、绿地运营与维护3个阶段,并结合开敞型、半开敞型、覆盖型和遮蔽型4种植被空间类型,进行碳排放与碳汇的模拟计算,进而分析碳中和绩效。【结果】植被空间由开敞转向遮蔽时,总碳排放量快速增长且趋势加快,3个阶段碳排放量占比依次表现为下降、持平和上升;总碳汇量及净碳中和量表现为趋势放缓的逐步增长,而碳中和所需年限对应表现为趋势放缓的逐步减少,由开敞型的43.9 a减少到遮蔽型的24.6 a,两者放缓的趋势都意味着植被空间的遮蔽程度对于碳中和绩效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结论】城市绿地植被空间类型对碳中和绩效存在影响,针对其“开敞—遮蔽”特征总结了碳排放与碳汇两方面对策:碳排放方面,提倡减少机械使用、选择环保材料、控制施工破坏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策略;碳汇方面,提倡选取当地碳汇优势树种、调节植被群落结构和结合生命周期进行绿地调控管理等策略,以因地制宜地改善绿地碳中和绩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双碳”目标下各省市面临的减碳压力,利用 Tapio 脱钩指数分析法、LMDI 模型,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其达峰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重庆市近 15 年来碳排放量有所升高,但年度碳排放量仅占全国同期的 1% ~ 2%;从煤、油、气、电四大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比结构看,煤电的碳排放占比明显下降,油、气的碳排放占比显著上升;重庆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情况较好,一直处于扩张相对脱钩状态;重庆市碳排放量主要受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三大因素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基准情景下,重庆市碳排放将在 2034 年达到峰值,峰值在 2. 06 亿t 左右,达峰情景模式下,预计将在 2029 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 1. 85 亿t,比传统模式下少 0. 21 亿t。 最后,为重庆市绿色发展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绿色工业、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等对策建议,对各地制定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除臭氧外的其他5项指标均大幅下降。由于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同时叠加碳排放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VOCs治理成为“十四五”时期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工作。该文在“双碳”背景下,从VOCs和CO2协同减排的角度,提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减污降碳路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碳排放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了1997年以来河南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河南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碳排放规模较大,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河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升级,一、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三产业占比上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工业是河南碳排放量最大和碳排放强度最高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碳排放相对较低,碳排放强度低于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河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冲 《华东科技》2023,(10):22-23
<正>不可否认,“碳中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21世纪以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此,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致力于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时间,“绿色转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保障自身长远发展前提下减少碳排放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7.
电力清洁化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其核心是电源结构如何优化重构。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比了2060年福建省在3种“最优”情景下的电力能源结构及其特点。结果表明:(1)福建省当前电源结构呈现火电占主导、水电占比逐步降低、核电占比升高、风光能初具规模、生物质能仍待发展的特征;(2)未来若全省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碳排放较低的能源结构,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25500万kW,并大幅增加清洁能源和储能设备的部署力度;(3)若以电源结构丰富、配置均衡为目标,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18000万kW,推动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4)若形成以可控能源为主导、稳定性较好的能源结构,则需将装机容量提升至20550万kW,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部署力度大、费用高。研究发现,CCUS普及率达到82%并每年获得超过2620万t的自然碳汇“配额”是全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并实现电力行业碳中和的关键阈值。  相似文献   

18.
健全绿色税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外部性理论、税收理论和价格弹性理论分析碳排放约束通过绿色税制对白酒制造业影响的机制与路径,并以白酒产业大省—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双碳”目标下实现白酒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白酒行业面临碳排放约束带来的挑战,绿色税制有利于促进白酒行业低碳转型;绿色税制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优化行业结构两条路径促进白酒行业低碳转型;绿色税制将提高白酒企业经营成本、改变白酒消费结构,对小微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对此,建议完善产业政策保护小微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税率以降低对白酒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鼓励白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速行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9.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正引领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有色冶金产业作为“三高一资”行业,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探索新的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释网络协同制造模式与“双碳”目标之间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甘肃省有色冶金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双碳”目标的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群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和短流程跨企业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通过运用新型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结构改革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梳理了国外典型国家和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基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完善“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